臭肚鱼(5)因腹內有一股藻食魚特殊的臭味而得名,這也是一般藻食魚類之共通特性,四季皆可釣得此魚,而以冬季時所釣獲之魚體較大,臭肚魚也是最守時的魚類,日出而食日落而息,早年釣友以麵粉加魚精粉和水揉粒釣之,近年來東北角釣友則以南極蝦為主要餌料,每年的暑假開始掀起釣臭肚魚的序幕,三至五指幅的小臭肚成群在北海岸出現,然後沿著海岸往北向基隆移動,魚體也越來越大,中秋過後便開始在龍洞出現,並且仍然持續北移,及至成魚.
釣場方面以生長海藻的海蝕平台最佳,以晴天小浪水清澈為垂釣的理想條件,海水一但混濁,魚就不再吃餌了.
石滬角,野柳,淡金公路沿線,龍洞,鼻頭角,澳底,和平島,八斗子,萊萊鼻,鶯哥石,和美,火炎山,福隆,石城,大里,......
由於臭肚的刺不但鋒利而且具有毒性,刺到有如蜜蜂螫到般的痛楚,因此抓魚時要特別小心,最好用腳踏著再解鉤,若不慎刺到,可用熱水敷,水以不燙傷皮膚為準越熱越佳,燙約半小時左右毒性應得以解,這是有道理的,因為熱可以破壞毒素,這也是為什麼臭肚魚煮熟後就沒有毒了,道理是一樣的.
臭肚鱼无鳞肉厚,鲜嫩味美。是海钓的理想对象。闽台地区有很多钓友专以其为垂
臭肚鱼钓对象鱼。本人经过多年试验摸索出一种专用饵,现特提供给各位钓友试用:取高筋精面粉250克,新鲜虾肉100克(剁碎),鱼粉100克,南极虾粉20克,钓场处海藻50克(切碎),把所有的原材料一起搅拌均匀后加适量海水揉搓上劲,用塑料薄膜闷一个晚上,出钓时再揉搓均匀即可使用。注意事项:上鱼时要小心臭肚的毒刺,避免被扎。附解毒简单方法,把自己的尿液直接洒在刺伤处即可(老渔民教的屡试不爽)。
全球气候变迁,冬天冷得快、夏天热得也快,海中生态逐年出现变化,海洋大学藻类资源应用研发中心日前发现,五月起,基隆沿岸藻类几乎消失,原以为全是气候变迁惹祸,仔细一查竟是被臭肚鱼啃光。
海洋生态受气候变迁、人为污染等因素,近年来渐渐出现变化,基隆从去年开始出现大量来自热带的剧毒水母,许多泳客因此受伤,联合国甚至发布警告,水母未来恐将取代鱼类称霸海洋世界,不过,种种异相仍阻止不了人类口腹之欲,大肆掠捕鱼类,全球渔业资源耗竭,生态严重失衡。
位居海洋食物链起点的藻类,近期也出现「浩劫」,海洋大学水產养殖学系教授陈衍昌表示,今年五月起发现东北角龙洞到石门老梅沿海,礁岩上的藻类消失殆尽,旗下研究团队深入海中发现,台湾沿海常见的臭肚鱼大量繁衍,各个都已长成成鱼,大肆啃食较硬的马尾藻及沿海藻类。
陈衍昌表示,臭肚鱼生產期约在五月,依照发现的臭肚鱼大小,早在四月份提前產卵,加上当时东北季风盛行,东北亚的铜藻等随风飘至台湾,成为臭肚鱼快速成长的食物来源,但铜藻被吃完后,大量臭肚鱼朝沿岸寻觅食物,导致仰赖沿海藻类维生的生物,几乎没有食物可吃。
负责进行海中观测的研究生胡锦铭表示,今年的臭肚鱼比起往年至少多了五成以上,这还是未加潮下带观察的数据,而臭肚鱼成为沿海优势种绝对不是件好事,像是海胆、贝类等,没有像臭肚鱼拥有锐利的牙齿,仅能吃完较柔软的藻类后,还有较硬的马尾藻可以吃。
海洋大学海生所所长陈义雄表示,海洋出现这类现象,不能全将罪名怪在臭肚鱼身上,而是现在的气候太多变,冬天冷得太快,夏天热得也太快,原本五月份应该出现的生态却提前在四月份出现,但部分鱼群来不及反应,即使五月到了该地,食物早被吃光,所以才会出现这类状况,且未来这类的状况会越来越多,海洋生态将颠覆过去纪录。
小檔案
臭肚鱼 又臭又毒的鲜味
陈雨鑫/基隆报导
臭死了!俗称「臭肚鱼」的褐篮子鱼是草食性的鱼类,因草食鱼类的肠子比起肉食鱼类较长,肠内的海藻消化时间也相对增加,每当钓客将鱼打捞上岸时,剖开鱼肚一股未消化完的臭腥味扑鼻而来,所以得以「臭肚」之名。
臭肚鱼体形像粒侧扁的橄榄球,乍看像刺尾鲷,上唇较下唇宽,口略朝下,形似兔唇,英文俗名为「兔子鱼」,常见于台湾港口、海湾或河口,白天时常成群随潮水靠岸,啃食港堤或礁岸上附生的海藻,少数栖息于珊瑚礁的种类掠食海鞘、海绵等无脊椎动物。
但臭肚鱼不仅肚子臭,背鳍、腹鳍和臀鳍的硬棘具有毒腺,虽然不会致人于死,据曾被刺过的钓客指出「那种痛就像是被榔头打到一样痛」,即使牠已经死了毒腺还是存在,不过臭肚鱼肉质鲜美,价格相对高,是饕客最爱的鱼类之一。(中国时报)[2]
郭富雯在纪录过程中非常讶异,因为当一大丛软珊瑚被经过的褐蓝子鱼(Siganus fuscescens)无厘头疯狂啃食后,犹如被轰炸机肆虐过后一般,体表显得坑坑洞洞,边缘也变得残破不堪,虽说多数软珊瑚能分泌化学成份来自我防御,不过这次对褐蓝子鱼所释出的化学战,珊瑚显然处于劣势。当然潜水人员也发现这些臭肚鱼群并不是对所有的软珊瑚皆感兴趣,被啃食的物种主要为肉质软珊瑚(Sarcophyton sp.),其他如叶形软珊瑚(Lobophytum sp.)及指形软珊瑚(Sinularia sp.)则几乎仅有微乎其微的咬痕。
透过影像资料的画面及近距离的直接观察,臭肚鱼最初应该只是在帮软珊瑚清理体表上的黏液、脏污或是表面所滋生的藻类,在不经意的咬下肉质软珊瑚组织后,发现这它的味道还能接受,接着就渐渐的将其视为副食品。当然这种无辜被臭肚鱼鲜所啃食的肉质软珊瑚,体内所含的化学成份种类为何,以及单位剂量浓度是否显着性的低于其他类别的软珊瑚,则有待后续的天然物成份分析及定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