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起

刘凤起

出生时间 1866
本名 刘凤起
所处时代 晚清
主要作品 《味琴仙馆遗诗钞》
目录导航

基本资料

  姓名:刘凤起

  字:未林,未霖

  号:威远

  性别:男

  时期:晚清

  出生年月:1866

  籍贯:江西南城

  身份:诗人、书画家

个人简介

  刘凤起,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于乡,光绪二十九年癸卯二甲二十五名进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旋被派赴日本考察法政。回国后辞归故里,被江西巡抚冯汝骥奏留南昌办学,任咨议局议绅、宪政筹备处咨议、教育总会会长、师范学堂监督。

  辛亥革命后曾任江西民政长。

  后又应李烈钧约赴广东参与护法军机。

  1922年后定居上海,不问时政,以鬻书画自给。

  自幼聪颖好学,7岁时即能为人书写春联,笔法遒劲有力。12岁以诗名称神童。

详细履历

  刘凤起少时聪敏好学,7岁就站在矮凳上为人书写春联,笔力遒劲,名噪邻里。少年时代随父亲在广东生活,12岁赋《登镇海楼》诗:“接天见云海,俯地有楼台。形胜古如此,登临菊正开。长风吹月上,秋气挟诗来。俯尔蛮夷长,犹为阖避才”被人传颂,一时誉为神童。14岁在广东顺德拜谭梦莲先生为师,20岁回到南城,在“邑庠”生员中,累试第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乡试中举。光绪二十九年(1903)考中进士,入进士馆,授翰林院编修,他是南城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位进士。光绪三十一年(1905),便被朝廷派往日本考研法政,光绪三十二年(1906)回国。

  刘凤起归国后,见朝政腐败,政治黑暗,自请退隐。当时的江西巡抚冯汝癸,一再奏请,留其在省办学,要他担任咨议局议绅,宪政筹备处咨议,教育总会会长,师范学堂监督等职。当时校风很坏,常有纨绔子弟不尊师长,哄闹课堂。刘凤起到任后厉行整治,订立规章,驱逐为害恶少,使学风为之一新。任职三年,师生融洽。凤起为人不慕荣利,不好交接,公暇之时,惟与吴宗慈、易之门等学者切磋学问,议论时政,常至深夜不倦。

  宣统三年(1911)秋,武昌起义爆发。10月23日九江响应,时局动荡,南昌地方官绅纷纷离走,社会秩序一片混乱。刘凤起认为南昌系省会,是全省关注的地方,倘有残破,对全省影响极大。他邀请吴宗慈等人联络军、学、商各界共同商议,急行治理。一面组织巡逻队维持社会治安,一面约见江西巡抚冯汝骚,力促顺应革命潮流,响应武昌起义。不久,南昌响应武昌革命,省城兵不血刃,遂告光复。冯汝骚告退,需要另组都督府,分置军政、民政两部。各界公推吴介璋为都督兼主军政,吴介璋力推刘凤起出主民政。民国元年(1912)刘凤起担任民政长一职,大力整顿吏治,将昏庸无能之辈,贪污腐化之徒全部清退,他不以资历为限,选老成练达者代之。对一些投机政治、欲图腾达者,坚决不用。

  当时有洪江会为地方治安隐患,刘凤起极力设法予以调解,江西洪江会首领冯宝林颇有民族意识,刘凤起因而晓以大义,编组民团,自任团长,以冯宝林为总队长,将其部千余人,分为10个队,加以训练整顿,分别使其驻守省会附近各县,给以粮饷,既安其生,又孤其势,使全省治安得以稳定。不久,吴介璋未担任都督,刘凤起主持省政三十月,因母病回南城侍奉老母,亦告退。后由马毓宝任都督,马对洪江会驾驭不当,致使越轨行为不断,对社会产生不稳定趋势,马毓宝自行辞去都督职务,这时省临时参议会公推李烈钧继任都督,李严加治理,劳师费资方得安稳。市人认为,若得刘凤起从其始终,扭任此任就不会有这些麻烦了。

  1913年袁世凯复辟,刘凤起避居上海。1916年应浙江财政厅吴佰臣(同科进士)之邀,到浙江湖州任厘卡局长。民国七年(1918),刘凤起应李烈钧之约赴粤东,在军机、政治上为李作参谋。后因粤桂党派之争激烈,人心涣散,许多事情难以协调处理,便回故乡,与子侄友人憩游于泉林山水之间。他在诗中写道:“十年潦倒一科甲,万里归来两鬓星。春草愁牵南北路,秋声听尽短长亭”。他对当权政界失去了信心。民国十一年(1922)刘凤起举家搬迁到上海,以卖书画自给,从此再不涉足政界。

  刘凤起生平好淡泊清静,喜游名山大川,对诗、书、画颇有造诣,绘画尤擅山水,“合南北宗,苍老似迂翁,秀逸如南田”,书法“意本钟王,参与李苏,凡秦汉碑铭无不致力,晚年意境直通石庵”。为诗“率意遗兴,不事雕琢”。论者以为有东坡之风。在他的诗集中辑有几百首诗,几乎记录了他一生的历程。其中有描写家乡山水的诗,如《晓望潮音洞诸山》、《从姑山》、《飞鳌峰》等等。

  刘凤起有一个妹妹叫刘玖,刘玖(生卒年不详),字筠香,近代女诗人,后人将她和刘凤起合称“兄妹诗人”。刘玖的生平经历,史料没有记载,目前也没有发现她的诗集,但她《月夜偕孙以蘩嫂作》一诗,却广为人们所传诵和称赞,诗云:秋光净绿一庭深,风约流萤度柳阴。相与寻诗消永夜,未妨扶月上高林。大雷雁语怀丛桂,屈子兰纫抱素心。闲倚曲栏望睛色,萧萧青影共联吟。

  诗中的“孙以蘩”,疑为刘风起的夫人,故以“嫂”称之。诗写这一对姑嫂月夜相与寻诗、彼此唱和而怀念远人的情怀。有评者认为,诗中起句很好,吐字珠飞,遣词云动。次句中的“约”“度”二字,配搭生动,把秋夜的动态与静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可见,女诗人刘玖还是很会写诗的。

序刘凤起诗词

 春节迎来送往几天之后,终于可以安静下来,面对书桌上打印、装订整齐的这部诗词稿本。窗外,飞雪迎春;眼前,一杯热茶……,正是适宜读诗的环境和氛围,于是,气定神凝,开始翻阅这些诗词作品……。

  从第一首起,一首一首看下来,直到最末一首,然后,回过头来,冥思默想,沉浸在一片迷茫中,突然感觉到,我仿佛进入了艺术的历史通道,与古代诗人谋面,领略了他们的诗学思想和伟大纯正的艺术精神。比如,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等的论述。这位作者正是承继了此种优良的诗歌传统,并结合现实生活,有所变通、发展和创造。当然,他诗词所写多是现实题材,内容上具备时代的新质,甚或现代人的观念,但其创作所体现的现实主义流脉和特色,则是古今贯通的。诸如,关注社会现实,书写人生,诗以言志,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等等……。

  应该说,作者的视域是十分开阔的。这部诗词集所吟咏的有40多个系列,归纳起来,涉及这样几大类:山水名胜,花草风情,时事美刺,观史感怀,季节民俗,亲情友情……。这一切都围绕着创作主体来鼓动,来展开。其精神内核是:人格涵养,心灵净化和道义担当!他写《岳麓神峰岫》是“岳麓神峰岫,群山皆仰首”,寄寓了对古人与伟人的敬仰;他写《红豆生武夷》“劝君莫采撷,此树正相思”,是反用王维诗意;他写端午《说屈原》是“往生说屈原,无不泣杜鹃”,感叹“且向仗国者,谁与辨忠奷”;他写《已丑年中秋感伤阴月——缅怀先父》,即景生情:“乱云知我意,绻缱覆冰轮”;他写《观富春山居图有感》,面对割裂的画卷,表达了台海合一的热望:“古画尚如此,今人何以堪”;同时,他关注国运,体恤民生,为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欢欣鼓舞,为地震灾区的妇女儿童,寄语“地煞何所惧,天凶人有情”……要是用诗句概括象征他的自我抒情形象,那就是《一枝梅》中的四句:

  梅花千万朵,

  唯我独一枝。

  任凭风雪骤,

  花开必有时

  这是一个顺应历史而又葆有时代气质的人格主体!

  至于这些诗词的艺术构成,主要表现为:真情实感,思想朗健,语言质朴,音韵和谐,形式整饬而舒放……

  诗言志,诗缘情。诗的基本艺术功能,在于传情达意。情意结,是诗的本质和生命。但情与意是内在的、无形的,只有在外物实感的触发下,并以实感为附丽,才能构成意象,意象定型于语言,又以去导情意为核心,把意象按主次、轻重,加以排序组合,成为一个有机系统,最终将它落实和安放在特有的格律和形式之中,从而实现诗词完形的创造。这是一个复杂的运思和艺术编码过程。

  试举一例,《请平乐·人到中年》:

  西风于路,

  倦淡黄沙诉。

  枯树拆枝千百度,

  怎奈云烟不住。

  捧来一茉温茶,

  逍遥自伴寻家。

  莫向年华几许,

  窗前映雪梅花。

  这首词写人到中年的生存境遇和心态。中年,是生命的秋季,是人生转折的重要节点,既有落漠,也有沉凝。上厥以“西凤”、“黄沙”、枯枝、“云烟”等意象的配置与映衬,演染和传达了作者的迟暮之概。下半厥,与此种情景相对峙,是寻常,“消遥”,是“一茉温茶”,以此彰显了作者心境的平和、从容与澹定,然而这其中所蕴育却是“宁静致远”的意向,亦即“映雪梅花”这一意象所隐喻的生命的不屈与挺拔。

  《清平乐》是词牌。这首词,基本上是合律的。集子中大部分是古体诗,有为数不多的几首律绝。古体诗的好处,在于它虽在宇数、押韵上有一定要求,但不过分讲究平仄与对仗,这样,就便于驰骋诗思,在意象创造和语言运用上,给作者以更大的自由挥涵的空间。此处,就不一一示例了。

  写到这里,我搁下笔。外边的雪已停了,桌上的茶也凉了。推开窗,天空放晴,鹅黄的柳条在风中摇摆,我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然后坐到书桌前,凝视着诗词稿本封面上的五个大字:《刘凤起诗词》。凤起,是我的学生,上世纪80年代廊坊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生,毕业后,从事行政工作,业务坚持古诗词写作。春节前,他来看望我,坐定之后,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了这部有200多首的诗词稿本,令我十分兴奋和欣喜。他说准备结集出版,要我批评指导,并为之写序。这让我想起他们那一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勤奋好学的情景,对比今天,心中颇多感慨。对于中文专业毕业后从政的学生而不放弃写作,我个人认为,这至少可以使他们守护住某种人文情怀,不说为政,即是为人,也大有裨益。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在几天后写下了以上这些文序,以为师生共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