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叶花椒小乔木或灌木;小枝披垂,散生弯钩或劲直的刺,叶轴背面的刺较多,叶轴腹面及小叶叶面凹陷的中脉有灰色短柔毛,老叶几无毛,叶有小叶11-19片,稀较少;小叶互生或部分对生,略厚而硬,披针形,稀卵形,长5-12厘米,宽1.5-2.5厘米,顶部渐狭长尖,基部楔尖,或长2.5-3.5厘米,宽约1厘米,基部一侧稍偏斜,叶缘由基至顶部有锯齿状锐齿,侧脉在叶缘附近连结,网状叶脉甚明显,干后微凸起,油点多且大,肉眼可见,叶背干后带浅灰色;小叶柄长不超过2毫米。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有花通常不超过30朵;萼片紫绿色,4片;花瓣长约3毫米;退化雌蕊2-4深裂,裂瓣短线状。果梗长1-1.5厘米,粗1-1.5毫米;分果瓣紫红色,长6-7毫米,顶端有短芒尖,油点大,干后微凹陷;种子径约5毫米。花期5-6月,果期9-10月。[1]
见于海拔1800-2900米疏林中或针叶阔叶混交林的林缘。
花椒树耐干旱瘠薄,特别适宜于梯田地、边隙地、荒地、果园四周等栽植。科学栽植花椒树也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产云南西部、西藏(聂拉木、错那等地)。缅甸及印度东北部、尼泊尔、锡金也有。[1]
分布于聂拉木一带的其小叶片为薄纸质,分布于云南大理的则为革质。产印度的本种其根、茎皮含生物碱。
花椒蚧壳虫在渭北每年发生1代。以2龄若虫在芽基、被刺、枝杈处结白色茧越冬。茧:椭圆形,长2-3mm。2月下旬至3月上旬为出茧盛期。初出若虫在嫩芽基部群巢危害,待嫩芽逐渐长大,初叶分生,若虫也随之渐渐分散到芽顶和幼叶背面取食,致叶片、芽顶扭曲,造成落花落果,严重时,造成枝梢干枯,甚至整株枯死。4月下旬雌虫羽化,雌雄多在晴天下午的4-5时进行交配,雄虫有多次交配的习性。雌虫结卵囊产卵于叶背,一头成虫产卵多达300余粒,一般140粒左右。5月上中旬若虫大量孵化,且呈堆状聚集叶背危害。7月上旬第一次脱皮,10月上中旬开始向芽基部、枝杈处迁移,11月上旬结茧越冬。该虫主要靠风力传播。
化学防治
农业措施
防治时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