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集乡

人口 5.3万
中文名称 鹤壁集乡
目录导航

内容概要

鹤壁集乡位于河南省鹤壁市西北部,与安阳市毗邻。全乡总面积73平方公里,下辖北街村、南街村等44个村委会,人口5.3万人,耕地2.9万亩。历史悠久,古迹荟萃,矿产资源丰富,已形成了煤炭、建材、制冷剂、药用玻璃、碳棒、畜牧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七大支柱产业

行政辖区

  

河南省鹤壁市鹤壁集乡地理位置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代码:410602200。2006年,辖北街村、南街村、西街村、东街村、北杨邑村、教场村、龙卧村、西杨邑村、东杨邑村、东头村、郭家岗村、南杨邑村、毕吕寨村、大吕寨村、贾吕寨村、窦马庄村、王吕寨村、杨吕寨村、郭吕寨村、焦家沟村、前蜀村、后蜀村、龙宫村、王马庄村、古楼河村、良峪村、杨庄村、石碑头村、梨林头村、寺湾村、王荒村、郝荒村、张荒村、中马驹河村、井坡村、西马驹河村、东马驹河村、韩林涧村、赵荒村、李家荒村、孙圣沟村、中杨邑村、曹家村、贾家村44个行政村,人口5.3万人,耕地2.9万亩。

地理环境

  鹤壁集乡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西依巍巍太行,东接广袤平原,毗邻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铁路专用线连接京广铁路。大白、鹤林、汤鹤、安鹤线穿境而过。汤河、羑河、金线河蜿蜒东去,山峰奇秀,丘陵连绵。

名胜古迹

  乡政府所在地鹤壁集为千年古镇,历史悠久,古迹荟萃,相传“古有双鹤栖于南山之峭壁”,古瓷窑遗址为国内考古迄今发现开采最早的古代采煤遗址;唐代建筑竹林寺,明代建筑东大庙、西大庙、柏林桥,元代建筑九孔桥等古迹文化底蕴浓厚。

自然资源

  旅游资源丰富。有蜀后主刘禅晚年隐居地阿斗寨;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基地访子山;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风景胜地凤凰山等。鹤壁集乡电力供应充足,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在原有50KV变电站的基础上,又投资1.3亿元建设了贾家220KV的变电站。境内有煤炭、铁矿石、镁矿石、铝矾土、硅土、陶土、石灰窑、白云岩、锍铁等十多种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富庶,盛产小麦、谷子、玉米、棉花等。

乡镇经济  截止2007年年底,全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7.4亿元,同比增长2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1亿元,同比增长50%;财政收入已完成区下达目标;招商引资认定资金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4012元,同比增长13%。全乡人口出生率控制在4.85‰以内。

工业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科学发展循环经济。按照“服务大局、优化发展环境”要求,坚持“好字优先、科学发展、节约资源”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面取缔原粘土砖厂的基础上,顺利完成了建材行业的转产、改造、升级。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引导砖厂业主因地制宜,利用辖区煤矸石资源丰富的优势,迅速向煤矸石烧结砖转产。为推进企业规模化、现代化、市场化建设进程,成立了由“志富建材有限公司”等六家砖厂组成的“蜀龙新型建材集团”。该集团建设起点高、规模大,一期工程已投入资金1.8亿元,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年产3.6亿块环保型烧结砖,可实现年产值7200万元,利税2000余万元,将成为全市重要的新型建材生产基地。目前,试生产的企业运行良好,产品供不应求。

  (二)巩固支柱产业,加快煤矿技改扩建。在巩固发展煤炭支柱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加大技改投入、整合矿产资源,实施科学化、合理化开采,确保了在煤矿数量减少的状况下,仍保持了原煤产量稳中有升。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通过招商合作,启动了鹤北煤矿技改工程。2007年,全乡各煤矿累计投入技改资金近1亿元,完成原煤产量近50万吨,上缴利税近4000余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原煤加工产业。先后投资500余万元,扩建改造了顺发、新世纪、鸿祥三个洗煤厂,形成了年可洗精煤50万吨的能力,实现了原材料的就地转化,降低了运输成本和能源消耗,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四)拓宽招商领域,提升引资水平。采取引资与合作的方式,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方式,实现了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

  2007年,全乡共引进合同资金2.7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45亿元,其中已认定资金1.2亿元,占区下任务100%。认定项目4个,其中总投资1亿元的诺华美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到位资金6500万元,已于2007年5月正式投产;总投资1.2亿元生产环保型制冷剂产品与制冷剂压力容器项目到位资金3000万元;新疆客商投资2500万元与赵荒煤矿进行资源整合项目到位资金1500万元;济南客商与后蜀村候和平联合投资7000万元新建的志富建材有限公司到位资金1000万元。

农业

  (一)畜牧业成为全乡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通过政策激励、政府指导、技术帮扶等多种措施,促进了全乡畜牧业规模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规模化生产、现代化管理、市场化运行”的新型生产销售模式。2007年,全乡完成肉类产量7008吨,蛋类产量2.1万吨,生猪出栏3.1万头,家禽出栏200.7万只,山绵羊出栏1.15万只,实现畜牧业产值1.45亿元。

  一是加快生猪养殖基地规模化建设进程。先后新建、扩建了杨庄、东马河、东头三大生猪喂养示范区。其中:东方牧业总场是豫北地区规模较大的生猪出口企业,昌明猪场为京津唐地区生猪供给的重要基地之一。投资20余万元完成了东头养殖小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现已规划土地100亩,发展养殖户8户,年存栏生猪6000余头。同时,积极落实生猪补贴政策,共补贴资金11.5万元。

  二是稳步提高蛋鸡科学化、规范化饲养水平。按照“村民逐渐远离散养、远离家庭养殖、控制疾病传染”的原则,逐步实现畜牧养殖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规模场、进小区、进市场的健康养殖模式。现已科学规划了孙圣沟、大吕寨、杨庄、李荒、寺湾、韩林涧六大蛋鸡养殖基地。全乡蛋鸡养殖户达160户、肉鸡养殖户9户,其中万只鸡场29家,种蛋鸡存栏19万只,拥有孵化箱176台,年孵化海兰、罗曼、三黄等优良品种鸡2000万只。其中,鹤山区聚隆养鸡场实行封闭式管理,采取人工授精技术,全部使用国家认证的绿色品牌饲料,是全市重要的绿色家禽饲养基地之一。

  三是强力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化市场运行模式。为进一步提高畜牧业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根据形势需要,在孙圣沟、寺湾、韩林涧等村组织成立了5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引导部分有实力的养殖业主组建了“博海禽业有限公司”、“寺湾肉鸡养殖公司”“兴牧有限公司”等公司。其中,寺湾养殖小区是率先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先进管理模式的综合性肉鸡养殖小区,由合作社牵头与强势大公司签定购销合同,合作社为养殖户提供鸡苗、饲料、技术、销售等服务,农户负责饲养,走出了一条新型发展之路。

  (二)林果业成为全乡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民稳步增收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积极推进林木基地建设。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扶持大户、建立精品”的原则,建成了“香椿、小杂果、柿树、杨树”四大林木基地。其中:以郭家岗村为主的香椿基地总面积达到500余亩,栽植香椿10万余株;以石碑头、梨林头村为主的小杂果基地总面积达到1000亩,完成酸枣嫁接大枣、马角刺嫁接皂角近万株;以龙卧、龙宫为主的柿树总面积发展到2000亩,栽植柿树4万多棵;建成了西马河、郝荒、大吕寨、东头四大速生用材精品林基地,面积达5000余亩,栽植杨树30余万株。二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园区。积极引导好、扶持好蜀龙花卉园区上规模、成气候,打造“花卉之乡”品牌。现花卉园区面积已发展到3000多亩,花卉品种达三千余种,从事生产经营花农达350户,年销售收入1200万元;科学发展农业生态园区。充分利用煤矿废弃场地,在大吕寨村建成了集“养、种”于一体的“昌盛生态牧业公司”,总投资达300多万元,占地2000余亩。园区现种植林木5万余棵,养殖波尔山羊300只,蛋鸡8000余只,成为全乡发展生态农业的典范。顺利完成了韩林涧综合示范园区经营管理体制的转变。现园区面积发展到100余亩,日光温室达到40余栋,新建食用菌种植大棚10座,每年可向市场供应果蔬产品200余吨。

  (三)农产品加工业成为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的主要途径

  积极协调贷款资金30余万元,补助资金6万余元,进一步扩大了郭家岗、李荒、北街、韩林涧的金针菇规模种植,发展食用菌种植户30余户,面积达50亩;依托山区环境无污染的优势,巩固和发展了郭家岗石碾小米,投资10万余元新建了孙圣沟腐竹加工厂;韩林涧油脂加工厂、杨吕寨棉纺厂等一批现代化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产品加工业成为促进鹤壁集乡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