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海

李广海

中文名 李广海
出生地 佛山栅下茶基
代表作品 李广海跌打酒李广海滋补酒
澄波
目录导航

生平事迹

李广海自幼勤奋好学,聪颖过人。7岁读私塾。在父辈的教育与影晌下,从童年起便攻读《内经》、《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等中医经典著作。少年时,即博览《正体类要》、《伤科补要》、《医宗全览》、《血证论》等伤科专著。他在14岁时就随父临床学医。20岁时父亲去世,他便继承父业。

李广海对医学精益求精,学习不懈。他酷爱粤剧,常以演戏来比喻学医的道理,认为演员如果无心学艺,马马虎虎去演戏,肯定成不了名演员。学医也是如此,对医学随随便便,不求上进,也决不会成为有名的大夫。 李广海成名后,上门求医的人越来越多,他从不摆名医架子,有良好的医德。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初期,珠江纵队领导人郑少康曾多次介绍伤员到李广海处治疗枪伤,他都尽力给予治疗。有些伤员伤重行动不便,李广海为了安全,专门在市郊找一间小屋来安置,他上门诊治。

1953年,佛山的医生组织联营。那时,李广海的伤科医务院享有极高声誉,本来属于联营对象,但当时李广海未被吸收。李广海宁愿放弃伤科医务院每月的几千元收入,而主动积极申请联营,经多次要求,终于被批准加入。1956年,他加入佛山市中医院,并任副院长;1960年,任民革佛山市委副主任委员、中医院院长,直至逝世。他多年是佛山市人大代表,任第三届市政协副主席、广东省政协委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李广海遭到批斗,1970年2月,被当作“坏人”以“战备疏散”为名,连同家人被强迫迁至番禺县鱼涡头公社鱼涡头大队居住。当地有些渔民出于对他的同情,愿意不计报酬,甘冒风险送他一家去香港,他婉言谢绝了。1972年,李广海获得平反,返回佛山中医院工作,但没有恢复院长职务。李广海不计较个人得失,默默地为病人医病。同年,因病逝世,享年78岁。

李广海擅长医治筋伤骨折、枪炮弹伤及烫火伤。他续筋驳骨,重在手法,很注意模诊的运用。他认为“治病者,先要识其体相,知其部位,手法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并常以“末审其常,不识其变”教导年青医生。李广海手法轻柔稳准,医技精湛。1959年,一位在江门北街糖厂(今江门甘蔗化工厂)工作的波兰专家肩关节脱臼,两天未能复位,痛苦异常,特请李广海前往医治。李到达该糖厂时,已近正午,波兰专家要请李医生先吃饭,再休息一会,然后诊治。李说,先观察一下,然后吃饭,饭后才作处理。李广海叫助手固定波兰专家身子,自己作观察、检查姿势。在伤者毫不紧张状态下,突然施展复位手术。伤者刚一皱眉,李广海就高兴地对他说:“你的肩关节已经复位,现在给你包扎,暂时不要多活动。”伤者试摆动一下手臂,已经完全自如,也没有什么痛感,连声说:“神医!神医!”。李广海事后对人说,大关节复位,切忌使病人心理紧张,局部肌肉收缩、僵直,如病人痛苦,复位就更难。

李广海敢于革新,善于总结提高医技。他注意小夹板固定的研究,将生物力学运用于临床,对四肢骨干骨折及近关节骨折,提出小夹板加垫超一个关节固定,解决了固定与活动的矛盾;提出早期的练功活动能加速肢体功能的恢复;在骨折愈合方面较早提出通过“纵轴挤压”能促进骨痂生长的理论。这些对骨折的治疗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用药方面,他科学地运用器械调制药剂,急救时服食药散,一反过去传统的用手调药,以瓦堡长时间熬药等古老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李广海强调内外治法的辨证施治,因人而施。对于“伤瘀”,主张早期先“大破”,认为“大破”才能“大立”,后期则善用温补以和血。对体质虚弱的伤者,则主张“攻补兼施”,并区分寒热虚实。对烫火伤的治疗,分期诊治,早期以清热解毒法祛邪解毒;中期用清热育阴法以祛余毒,并育耗散之津;后期用育阴增液,固本培元。外敷自创加丹白药膏,疗效显著。对枪炮弹伤的治疗,或用手术取弹,或用药捻导引,或用丝线缝合伤口,或用拔毒生肌膏外敷,辨证施治。抗战时期,李采用这方法治愈了很多被汤火枪伤的病人。广东粤剧名演员何非凡,枪伤破腹及前臂开放性骨折,也是经他治愈的。

李广海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于1961年编著了《中医正骨学》上下册。该书精辟地阐述了骨折、脱位的诊断与治疗,介绍了内服经验处方3l条,外用处方11条。1965年,他在中医杂志上发表了《闭合复位治疗陈旧性关节脱位50例》的科研论文,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医学遗产。

家庭关系

值得兴幸的是,李广海后继有人。他的3个儿子均继承父业:在香港的李家刚、在广州的李家裕、在佛山的李家达,都是大名鼎鼎的跌打医师。在3兄弟中,跟随李广海时间最长的是李家达。李家达任佛山市中医院院长。此外还有徒弟陈渭良,任佛山中医院副院长。

李广海有三子,按“省港澳”的布局,家裕到广州,家刚到香港,家达到澳门,把李氏医术发扬光大。但家达眷恋故土,舍不得离开佛山,最后形成“省港佛”的格局。孙子国韶、国准、国理,也是继承祖业的一代名医。

李家嫡传亲子——李家达

李家达(1926—1990年),14岁开始学跌打,在父亲李广海的悉心教导下,逐渐掌握高超的医术,更继承了祖辈的高尚医德。一次,有个从乡下来的病人家属,希望他尽心收治其患多发性骨折的父亲,天未亮就提着香烟美酒在医院门口等候。李家达没有收受礼物,还按病情优先给予处理然后收院治疗。病人大为感动,康复出院时,紧握着他的双手说: “您是我们乡下人的好医生!”

到了40多岁,正是李家达大显身手、报效祖国的黄金时 期,但中国那场空前浩劫剥夺了他为人民治病的权利,他被打成“牛鬼蛇神”,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发配到番禺大石“劳动改造”。眼看着农村缺医少药,他打起精神,不顾受批斗,决那样心把自己的医术贡献给当地群众。一个寒冷的深夜,他蜷缩在床上,朦胧中听见敲门声,他赶快披衣开门。只见两人抬着一个20岁左右、因骑自行车不慎跌伤的青年,便急忙把他们迎进屋内。经过检查,鉴定为股骨粉碎性骨折,牵引复位后,他毅然折断扁担作为固定夹板,撕破被子用来包扎,连夜写信叫佛山的家人按药方迅速把药物寄来。不到一个月,伤者就康复下田了。李家达不用患者花一分钱治好骨折的消息传开以后,来求医的人越来越多,还有来自广州、外县和港澳的病人。眼看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劳动回来,认真地逐个为病人诊治,邻居的阿婆自动起早摸黑,为他承担做饭的家务。生产队长也网开一面,说: “李医生,我们农村需要你,你就不要出勤了,每天留在家里给乡亲治病吧。往后,谁要是动你一根毫毛,我们就把他扔到塘里喂鱼!”

1977年,李家达终于得到落实政策,回到佛山中医院当院长。

1982年,他和医院其他领导应邀到香港考察,香港和海外 的亲人都极力挽留他,他的孩子更是流着泪恳求说: “爸爸啊,您无论如何也不要回去了”但是,他离不开祖国,发展祖国中医药事业还有很多事等着他做,他毅然告别亲友,返回故乡。

李家达善于集各家流派精华于一炉,走中西医结合的路,著有《正骨学》、《骨折与脱位的治疗》,先后在全国、省地级刊物发表了论文数十篇,研制成功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寂止痛消肿功效的“佛山伤科红药膏”。1978年,他与中医骨科共同研究总结的《肋骨外踝翻转移位骨折闭合手法整复治疗》一文,刊登在《中华外科》外文版,获全国科技奖,得到法国、匈牙利和港澳学者的好评,并提出进行学术交流的要求。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