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塘湖乡

三塘湖乡

中文名 三塘湖乡设置词条分类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乡是以南北走向

三塘湖乡三塘湖乡

的丘陵中分布的三片水草地取名,为古丝绸道上驼商的必经之地,有巴里坤“草原哨卡”之称。

民国时期归康乐乡管辖。

新中国建立后为北区六乡。

人民公社化时是大河公社六大队。

1962年成立三塘湖人民公社。

1985年改名为三塘湖乡人民政府。

行政区划

三塘湖乡辖五个行政村。全乡共390户,1373人。

自然环境

三塘湖乡距巴里坤县城以北88公里处,东接奎苏镇、伊吾县淖毛湖镇,

三塘湖乡三塘湖乡

南与奎苏镇、八墙子乡相连,西与大红柳峡乡毗邻,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地处东经93°51′30""至94°17′,北纬43°48′至44°18′,面积1.1万平方公里,海拔900~990米。

自然资源

村民采摘瓜果村民采摘瓜果矿产资源主要以煤、石油、天然气、芒硝、铁、金、石膏、食盐、膨润土等矿种。野生动物主要有黄羊、大头羊、野山羊、猞猁、狼等。野生植物主要有梭梭、梧桐、红柳等。主要特产有晚熟哈密瓜、李光杏、淡水鱼等。旅游景点:胡杨林、玛瑙滩、水库、烽火台。

巴里坤县三塘湖乡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仅为34.4mm,年均蒸发量3785.5mm,极端最高气温40.3℃,冬季寒冷,极端最低气温-28.5℃,年平均气温8℃。光热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数3785.5小时。

2005年完成生产总值516.8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农业)

三塘湖乡三塘湖乡

收入331.58万元,增长30.78万元,比上年增长10.2%;牧业收入128万元;第二产业2.6万元,增长0.2万元,增长8%.;第三产业收入54.9万元,增长10.27万元,增长20.9%.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6.58万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农业产值331.58万元,增长10.2%;,牧业收入125万元,减少5.16万元,减幅6%;主要农产品产量:哈密瓜1890吨,粮食15吨,油料10吨。

人口民族

三塘湖乡人口1373人,有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壮族、维吾尔族六个民族,其中汉族1266人,哈萨克族90人,回族7人,蒙古族6人,壮族6人、维吾尔族3人。农业人口333户1254人;人口出生率为0.78‰,自然增长率为2.34‰。

农业面积

三塘湖乡有耕地0.51万亩,总播面积3120亩,其中晚熟哈密瓜2223亩,小麦50亩,玉米300亩,蔬菜150亩,草料种植面积117亩,经济林180亩,油料100亩。

驼队经济

清末时期,巴里坤的商人把当地盛产的干果和皮毛放在驼背

三塘湖乡三塘湖乡

上,去外蒙古销售。途中,他们经过流水潺潺、草木茂盛的三塘湖,饥饿、干渴的驼队停了下来。商人们卸下驼背上的货物,让骆驼自由地吃着青草,他们也坐下来,吃着干粮,喝着水。来往的驼队都把三塘湖这片绿洲作为中转站,在这里休整一天后,再次启程。

每一个驼队里都有一名掌柜、一名领队和一名向导,驼队出发前的计划及行进的过程都由他们做安排。哪个地方有水源,哪个地方作大站、中站、小站,都需要考虑清楚。驼队在大站休息三天,供驼客休息、交易、采购和照料骆驼;驼队在中站休息一天,主要是夜间睡眠;驼队在小站停留几小时,需要吃饭、喝水。久而久之,只要驼队经过的驿站,驼客们都会捐资修建庙宇,他们在这里集会、交易,给当时的驿站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当时,驼客一天才能走20多公里,从巴里坤到外蒙古一趟,需要一年的时间。驼客这一趟行程,收入颇丰,够全家上下几年的开销。但风餐露宿的驼客们,十分辛苦,他们当中有的人因路上患病,没有再回到家乡;有的驼客则是看上了驿站的环境,留在那里生活了。

这样一来,驿站有了住户,就有了生产、贸易,于是逐渐形成集农耕、贸易为一体的社会小团体。三塘湖乡就是由这样的小团体演变而来的。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