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澄中

李澄中

中文名 李澄中
逝世日期 1700年6月22日
民族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人物简介

  李澄中(1630—1700)字渭清,号茵田,又号渔村,山东诸城人。生于明思宗崇祯二年

李澄中像

[1],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九年,年七十二岁。少颖异。弱冠为诸生,每试必冠。康熙十八年,(公元一六七九年)试中“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又充明史纂修官,奋笔 侃侃无所避。尝召赴瀛台泛舟,赋诗称旨。大学十 梁清标嘱为文,立就千言,称赏不已。历充云南乡试正考官,清廉却贿。寻迁侍读,告老归。退居潍上,仅茅屋数椽,以蔽风雨。澄中工文,尤好为诗,与 宋琬、王士祯、颜光敏等先后各有所就。著有卧象山 房集三卷,附录二卷,及日云村集八卷,(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姓名:李澄中

  性别:男

  年代:明朝

  国籍:中国

  职位:明史纂修官

生平

李澄中是诸城李氏十世祖。澄中的父亲名凤郊,字兆文。凤郊少年喜读书,为文多奇才,18岁为诸城秀才,但屡试不第,60岁犹苦读寒窗,不辍乡试。凤郊有4个儿子,惟澄中步入仕途。

  李澄中生而颖异,才华出众,10岁时能背诵六百多首古诗词,出口成章,下笔成文,19岁为诸城秀才,深得诸城名流的称赞。23岁那年,其父李凤郊宴请诸城名士丁耀亢,耀亢读了李澄中的诗兴奋地说:“异日当成名”。凤郊鼓励澄中努力为之,将为他刊印诗集。澄中深受鼓舞,更加苦读,努力作试帖和诗赋。澄中的诗赋倍受明末清初的文化名流周亮工、施愚山等人的赏识。周亮工读了澄中的《海鸥》和《鹩(冥鸟)》后,仰天叹曰:“有赋与诗如此而名不闻于世,岂非持文柄者之责哉!”在周亮工等名流的推荐下,澄中的诗赋流传大江南北。

  李澄中的诗赋尽管得到文化名流的赏识,但是多次参加乡试,总是不得“持文柄者”的认可,40多岁了仍是个秀才,他百思不得其解,只好认命:“自为童子即有声于时,其文亦能摧方为圆,卒不见知于有司,岂其命也。”少年意气颓唐略尽,终日与落第才子徐栩野、张石民、赵壶石、臧服隣、马维斯等六七人往来龙湫卧象间,谈古论今,纵情山水。

  天生我才必有用。康熙十八年(1679),50岁的李澄中得到山东巡抚的推荐,去北京参加博学鸿词科考。三月初一御试体仁阁,李澄中奏“璇玑玉衡赋”一篇,“省耕诗”二十韵,拔置一等,特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李澄中在翰林院任职13年,期间,曾被召赴瀛台,命赋白莲诗。澄中一挥而就,得到康熙大帝的称赞,“赐于绸叠”。在相国梁玉立的推荐下,澄中升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不久又授承德郎充典训纂修官。第二年再升侍讲,又转侍读。

  康熙二十九年(1690),61岁的李澄中受命典云南乡试。从京师到云南,澄中不以车马跋涉之劳为苦,以领略山川之秀为乐,兴致勃勃,诗情满怀,写下了5册《滇行日记》。李澄中典云南乡试,曾遇到行贿的麻烦。一天中午,澄中来到滇北县十里长亭,上来一些迎接钦差的秀才,抬上一个食盒。澄中认为是送来的饭菜,一边致谢,一边命人打开食盒。岂料盒中所装并非饭菜,而是雪白的银子,约有三千多两。澄中勃然大怒,责骂道:“敢以此污我也!”命人将行贿者绑缚当地县衙审理,气得午饭没吃,急急离开此县。

  李澄中来到云南督抚衙门,召开科考会议,制定科考规章,选拔监考人员,严明科考纪律,整治科考作弊风气,为国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当时翰林院检讨朱竹垞在京师晤秀水李约山曰:“君在谢敏公幕为云南督学者三年,其间高才生有几?吾将验渔村得人多寡焉。”李约山取列22人,李澄中选拔的人才中就有18人。朱竹垞十分高兴,大摆宴席,祝贺李澄中秉公执法,慧眼识人。

  李澄中圆满完成典云南乡试的任务回到北京,潜心读书,发愤为文。“诗学盛唐,高者逼汉魏。”当朝太宰陈悦岩、司农王阮亭皆极称之。

  李澄中在京任翰林院纂修官时,也写了一些怀乡之作,如《东武吟》等。康熙三十三年(1694),李澄中告归故里,移居城西村舍,与农夫野老为伍。不久,便出游大江南北,以文会友。去过徐州、扬州、南京、当涂、杭州、苏州、黄山等地,写下了许多山水名胜诗,如《雨花台》、《青山拜李太白先生墓》等。

文学成就

  

论总的文学成就,李澄中与明清山东文坛诸大家相比,还有独树一帜的地方,那就是他曾致力于赋的创作,并有专集传世。其《赋稿自序》云:

  “予少与丁生梦白角胜,学为诗。久之,丁生避去,时时以赋夸予。予愤甚,取《骚》、《选》、《赋苑》日夜读,忘食寝者二年所。于是穷其源流变化,长卿所谓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者……越七年,周栎园先生来青,索予稿阅终篇,仰天太息曰:‘嗟乎!赋如此,不见知于世,岂非持文柄者之咎哉!’乃命作四赋。”

  在周亮工赏识、揄扬之后,李澄中的诗赋开始流传于大江南北。周亮工是明清之际文坛的领袖人物,曹寅曾亲承其教泽,在其《楝亭文钞重修周栎园先生祠堂记》中将他与韩愈相比:“所谓名世应运而起如公者,盖不能一二见也。”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诗谳》中赞美周亮工:“入之深者,当其无有有之用。词赋文章,华国之具也,而先生以相天下士,称孙阳焉。岂非入其中深乎?”周亮工以赋相人,于李澄中,就较有代表性。在周亮工的勉励下,李澄中赋的创作,进入了又一次高潮。十几年后李澄中博学鸿儒中式,亦得力于此(博学鸿儒考诗赋,不考八股)。而后世表彰李澄中在赋的创作方面成就者,几乎没有。除了因为赋是汉魏法物,不是时尚文体,用周亮工的话说,还是“持文柄者之咎”。

  关于李澄中的文学活动,还应提及他对故乡人文的表彰。康熙朝参与修《明史》的,无论博学鸿儒,还是总裁、纂修官,多为江浙人,因而《明史》传记,往往详于南而略于北。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地域偏见,贤者难免外,“地近则易核”,也是常理。李澄中是山东惟一博学鸿儒上榜、参与修明史者,对表彰明代故乡先贤,作出了很大努力。明清之际,人们对万历名臣丘橓争议很大,李澄中提供了翔实确凿的材料,使编纂人员不能再随意褒贬。今《明史·丘橓传》虽经多次修改,但仍与李澄中《白云村文集》卷二《先外曾祖南京吏部尚书简肃丘公传》出入不大。

  李澄中在其杂著《艮斋笔记》、《艮斋杂传》中,表彰诸城人文者占了相当篇幅。据乾隆《诸城县志》记载,李澄中尚有杂著《齐鲁纪闻》,今已失传。《艮斋笔记》卷1《情话录》叙述诸城奇闻趣事,其实是“家园情话”或“东武情话”。一直到他去世前夕,仍念念不忘乡邦文献。张侗《续三生传》:“庚辰夏六月,选同邑王钟仙、丁野鹤、丘海石、刘子羽四先生诗,成于二十二日,乃卒。”

  作为一个诗人,李澄中最好的作品也是感念乡土的篇什,如《东武吟》、《齐讴行》等。他将自己的《东武吟》放在《滇南集》卷前代序,王士祯《感旧集》选李澄中诗5首,而以《齐讴行》为题者即有3首,实因这些作品感慨深长,情深文明。与李澄中博学鸿儒同榜的施闰章题《东武吟》云:“渺然有临碣石、观沧海之概,却是延颈东望,不忘故山。渭清待诏金门,怀抱如此,不特其诗之顿宕雄蔚,超然独胜也。”李澄中对故乡情深一往,流风余韵也在绵绵不绝,通过家族的纽带稳固地流传下来。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