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漫漫

文学体裁 七言古诗
作品名称 海漫漫
创作年代 中唐
目录导航

作品原文

海漫漫

[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三神山:指方丈、蓬莱、瀛洲这三座古来相传的海中三座神山。

⑵不死药:传说中一种能使人长生不死的药。

⑶羽化:指飞升成仙。

⑷秦皇汉武:秦始皇、汉武帝的省称。

⑸方士:方术之士。古代自称能访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

⑹丱(guàn)女:此指童女。丱,指把头发束成两角的样子。

⑺徐福:秦时方士,秦始皇派他带重男丱女数千人,入海求仙。文成:汉时方士,以鼓吹鬼神方术为武帝所信任,后因骗局拆穿而被杀。诳诞:犹荒诞。

⑻上元: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女名,即上元夫人。太一:即太乙,天帝神。

⑼骊(lí)山:位于陕西省临潼县东南,因古骊戎居此得名,秦始皇葬于此。茂陵:位于陕西省兴平县东北,是汉武帝坟墓所在地。

⑽蔓(màn)草:生有长茎能缠绕攀缘的杂草。泛指蔓生的野草。

⑾玄元圣祖:指老子,被唐朝皇族攀认为始祖,称其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阙玄天皇大帝。”五千言:指老子的《道德经》。

⑿白日升青天:为方士迷信之言,意思是人服了炼成的金丹,便能成仙,能够大白天飞上天空。[2][3]

白话译文

大海啊,水漫漫!直下没有底,旁侧没有边。

在那烟云浪涛最深的地方,人们传说有三座神山。

山上生长着很多的长生药草,吃了它就变化飞升,成为神仙。

秦始皇、汉武帝相信这些言语,每年派方士到神山采药去。

从古至今,只听说蓬莱山的名字,可是烟水茫茫,并没有寻觅之处。

海水漫漫,海风浩浩,望穿了眼啊,也看不见蓬莱岛。

找不到蓬莱不敢归来,男女少年们都在船中衰老。

徐福和文成多么虚妄荒诞,向上元女仙、太一尊神徒然祈祷。

你看那骊山和茂陵的坟头,毕竟是悲风吹着乱草。

又何况玄元圣祖的《道德经》,

没说过不死药,没说过求仙,没说过大白日里飞升青天。[3]

创作背景

白居易继承并发展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白居易任左拾遗,创作了大型讽喻性的组诗《新乐府》,共有五十首。这首《海漫漫》是其中的第四首。

《新乐府》五十首前有总序,阐明意图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每首题名下有一小序,分别说明各首诗的主旨。《海漫漫》原序为:“戒求仙也。”早在战国时期,齐燕近海一带,就有一种人叫方士,专门以讲究神仙方术来欺骗封建最高统治者。这种骗术后来甚至传播到社会上去。自秦汉以来,方士神仙之说对人们一直有很大的吸引力。唐代迷信道教,炼丹服药以求长生,更成为上层社会的风气,而唐宪宗李纯尤为信奉。此诗创作目的即在于讽喻唐宪宗。[2][3]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海漫漫》是一首长篇抒情诗,此诗用秦始皇和汉武帝求仙的历史故事,告诫唐朝统治者不要做求仙这样的蠢事。

诗的开头六句,描述了关于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以及长生不老药的传说。接着复述了史书上所记载的秦始皇和汉武帝派人访神山求不死药的事。而“海漫漫,风浩浩”几句用无可辩驳的客观事实揭示了访仙求丹的虚妄,同时也起了点题的作用。诗的结尾处“君看”六句,实际上是告诉当今皇上,当年的秦始皇汉武帝求仙,也就是落得个骊山茂陵头上悲风吹蔓草的结局。

全诗以具体的描述揭示求仙之事原本渺茫,方士之说纯属虚妄,而死亡不可避免乃是自然之理。语意警策,足以使迷信者深省。

这首新乐府诗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在七言诗的基础上夹杂着三言、九言的句子,富于变化,增强了诗的感染力。全诗读来抑扬顿挫,气势非凡。

此诗从历史事实方面力斥信方士、求神仙之非,目的在于讽喻唐宪宗。但唐宪宗并未从中吸取教训,终于因乱服金丹、精神失常而为太监陈弘志所杀。[2][3]

名家点评

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余尝谓人皆可以求神仙,惟帝王不可以求神仙。神仙不无,但决非帝王所能求耳。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此言求仙之妄也。唐代崇奉老子,而五千言中不言神仙,恍然可悟矣。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神仙之说,世主多为所惑,而方士因得乘其蔽而中之,史策所垂足为炯戒。宪宗不悟,服柳泌金丹致殒。此诗作于元和初,想尔时已有先见耶?唐室崇奉老子,一结借矛攻盾,极其警快。

近代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宪宗为有唐一代中兴之英主,然卒以服食柳泌所制丹药,躁渴至极,左右宦官多因此得罪,遂为陈弘志所弑。观元和五年宪宗问李藩之语,知其已好神仙之道。乐天是时即在翰林,颇疑亦有所闻知。故《海漫漫》篇所言,殆陈谏十几先者。此篇末句以老子不言药为说,远行祖训,近切时宜,诚《新乐府》大序所谓为君而作者也。[4]

作者简介

白居易像白居易像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5]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