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随家庭迁居青海。
1960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考入青海民族学院物理系读书。在青海民族学院开始学习藏语文。
1963年,青海民族学院物理系并入青海师范学院。
1965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学院物理系。
1967年至1978年,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中学和海西州民族师范学校担任教员。
1978年10月,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民族语文系古藏文专业,学习敦煌古藏文文献。
1981年10月,毕业时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陈庆英(4)1981年10月至1984年3月,在中央民族学院藏学研究所从事藏学研究,任助理研究员,研究藏传佛教萨迦派历史以及蒙藏关系史。
1983年,曾到西藏萨迦等地考察三个月。编辑《藏学研究论文集》《藏学研究译文集》各两册。
1984年3月,调到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负责塔尔寺藏文藏书目录编写及塔尔寺历史文物研究。
1986年,任副研究员、副所长,再次去西藏考察。
1987年,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所长。
1988年,任研究员,主持青海藏族社会历史研究课题,主编《中国藏族部落》《藏族部落制度研究》《塔尔寺概况》等。
1990年4月,参加中日佛教文献研究交流代表团访问日本大正大学、京都佛教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1993年8月,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任历史宗教研究所所长和研究员。
1995年10月,到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系任客座教授3个月。
1999年4月至12月,作为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合作研究。
2000年至2004年,兼任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1]
2004年2月至6月,到台湾佛光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系任客座教授。
2009年,退休。[2]
青海省政协第五、第六届常委,北京市政协第九、第十届委员。[2]
2022年4月11日,陈庆英因病医治无效在四川成都逝世,享年81岁。[2]
出版时间 | 著作名称 | 出版社 | 备注 |
---|---|---|---|
1997年 |
西藏历史文化辞典 |
浙江人民出版社和西藏人民出版社 |
主编之一 |
1997年 | 五世达赖喇嘛传(上中下三册) | 中国藏学出版社 | 与马连龙、马林合译 |
1997年 |
阿古顿巴的故事 | 蒙藏委员会 |
--- |
1993年 | 藏族传统文化辞典 |
甘肃人民出版社 |
副主编 |
1992年 | 三世达赖喇嘛传、四世达赖喇嘛传 |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 与马连龙合译 |
1990年 |
蒙古佛教史 | 天津古籍出版社 | 与乌力吉合译 |
1990年 |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 |
学苑出版社 |
参加编写词条 |
1988年4月 |
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 | 民族出版社 |
与马连龙合译 |
1987年11月 | 塔尔寺概况 |
青海人民出版社 |
编著 |
1986年12月 |
汉藏史集 | 西藏人民出版社 |
藏译汉 |
1985年11月 |
王统世系明鉴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与仁庆扎西合译 |
1985年10月 |
蒙藏民族关系史略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
与王辅仁合写 |
1985年7月 |
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 | 民族出版社 |
藏译汉 |
1984年4月 |
吐蕃赞普赤德松赞略传 |
民族出版社 |
与端智嘉合写 |
1984年 | 吐蕃传 | 青海民族出版社 | 与端智嘉合译 |
出版时间 | 著作名称 | 出版社 | 备注 |
---|---|---|---|
1997年 |
西藏历史文化辞典 |
浙江人民出版社和西藏人民出版社 |
主编之一 |
1997年 | 五世达赖喇嘛传(上中下三册) | 中国藏学出版社 | 与马连龙、马林合译 |
1997年 |
阿古顿巴的故事 | 蒙藏委员会 |
--- |
1993年 | 藏族传统文化辞典 |
甘肃人民出版社 |
副主编 |
1992年 | 三世达赖喇嘛传、四世达赖喇嘛传 |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 与马连龙合译 |
1990年 |
蒙古佛教史 | 天津古籍出版社 | 与乌力吉合译 |
1990年 |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 |
学苑出版社 |
参加编写词条 |
1988年4月 |
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 | 民族出版社 |
与马连龙合译 |
1987年11月 | 塔尔寺概况 |
青海人民出版社 |
编著 |
1986年12月 |
汉藏史集 | 西藏人民出版社 |
藏译汉 |
1985年11月 |
王统世系明鉴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与仁庆扎西合译 |
1985年10月 |
蒙藏民族关系史略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
与王辅仁合写 |
1985年7月 |
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 | 民族出版社 |
藏译汉 |
1984年4月 |
吐蕃赞普赤德松赞略传 |
民族出版社 |
与端智嘉合写 |
1984年 | 吐蕃传 | 青海民族出版社 | 与端智嘉合译 |
发表时间 | 论文名称 | 刊载于 |
---|---|---|
1997年 |
元代朵思麻宣慰司的设置年代和名称 |
《中国藏学》 |
1997年 |
十世班禅大师的故乡和家世 |
《中国西藏》 |
1996年 |
五世达赖喇嘛年谱(1654-1662) |
《藏学研究论丛》 |
1996年 |
藏族地区行政区划的演变 |
《中国西藏》 |
1996年 |
简论藏文史籍关于西夏的记载 |
《中国藏学》 |
1995年 |
五世达赖喇嘛年谱(1643-1653) |
《藏学研究论丛》 |
1995年 |
清朝金瓶掣签制度及其历史意义 |
《中国藏学》 |
1994年 |
青海塔尔寺调查 |
《藏学研究论丛》 |
1993年 |
从西夏“文海”看西夏语与藏语的关系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
1993年 |
西藏山南琼结家族 |
《政大民族学报》 |
1993年 |
西夏与藏族的历史、文化、宗教关系初探 |
《藏学研究论丛》 |
1992年 |
蒙藏的早期交往及西夏在蒙藏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青海社会科学》 |
1992年 |
西夏语同藏语词汇之比较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
1992年 |
元朝在藏族地区设置的军政机构 |
《西藏研究》 |
1991年 |
元朝帝师制度及其历任帝师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
1990年 |
关于北京香山藏族人的传闻及史料记载 |
《中国藏学》 |
1990年 |
关于藏族史的历史分期问题 |
《青海社会科学》 |
1990年 |
元代藏族名僧胆巴国师考 |
《中国藏学》 |
1990年 |
大元帝师八思巴在玉树的活动 |
《西藏研究》 |
1989年 |
元代乌思藏本钦纪略 |
《元史论丛》 |
1989年 |
青海贵德珍珠寺碑记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
1989年 |
元代玉树藏族名僧胆巴国师 |
《青海方志》 |
1989年 |
海西历史上的藏族 |
《柴达木研究》 |
1989年 |
四至九世班禅大师以及他们的灵塔 |
《青海社会科学》 |
1988年 |
香山昭庙乾隆御制碑考释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
1988年 |
噶玛巴·攘迥多吉两次进京事略 |
《中国藏学》 |
1988年 |
九世班禅额尔德尼驻锡塔尔寺记事碑译释 |
《西北民族研究》 |
1988年 |
章嘉·若必多吉与乾隆皇帝 |
《中国藏学》 |
1987年 | 江孜法王的家族与白居寺的兴建 | 《拉萨藏学讨论会文选》 |
1987年 | 章嘉·若必多吉与清朝皇室兴建的喇嘛寺院 |
《青海社会科学》 |
1987年 |
忽必烈即位前的八思巴 |
《思想战线》 |
1986年 |
八思巴致元世祖忽必烈的新年吉祥祝辞探讨 |
《甘肃民族研究》 |
1986年 |
塔尔寺楹联上的八思巴字 |
《西藏研究》 |
1986年 |
元代乌思藏萨迦政权及其与蒙古皇室的关系 |
《青海社会科学》 |
1985年 |
土观·却吉尼玛及其“颐和园礼赞” |
《藏学研究文集》 |
1985年 |
元朝帝师八思巴年谱 |
《世界宗教研究》 |
1985年 |
元代西藏地方驿站考释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1985年 | 西纳家族、西纳喇嘛和塔尔寺西纳活佛 | 《青海社会科学》 |
1985年 | 与八思巴有关的几份藏文文献 |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
1984年 | 元世祖的藏族宰相桑哥 | 《历史知识》 |
1984年 | 西宁弘觉寺与西安小雁塔“正统圣旨碑” | 《青海社会科学》 |
1984年 | 元朝帝师制度述略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1984年 | 元朝在藏族地区设置的驿站 | 《西北史地》 |
1983年 | 固始汗生平简述 | 《历史知识》 |
1983年 | 元朝在西藏所封的白兰王 | 《西藏研究》 |
1982年 | 试论赞普王权与吐蕃官制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1982年 | 吐蕃赞普赤德松赞生平简述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1982年 | 土地面积丈量-试析吐蕃时期的土地制度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
1981年 | 西藏佛教史上的汉印佛教辩论 | 《淮阴师专学报》增刊 |
--- | 斯坦因、伯希和敦煌汉文写卷中夹存的藏文写卷情况调查 | 兰州大学《敦煌学辑刊》第二辑 |
发表时间 | 论文名称 | 刊载于 |
---|---|---|
1997年 |
元代朵思麻宣慰司的设置年代和名称 |
《中国藏学》 |
1997年 |
十世班禅大师的故乡和家世 |
《中国西藏》 |
1996年 |
五世达赖喇嘛年谱(1654-1662) |
《藏学研究论丛》 |
1996年 |
藏族地区行政区划的演变 |
《中国西藏》 |
1996年 |
简论藏文史籍关于西夏的记载 |
《中国藏学》 |
1995年 |
五世达赖喇嘛年谱(1643-1653) |
《藏学研究论丛》 |
1995年 |
清朝金瓶掣签制度及其历史意义 |
《中国藏学》 |
1994年 |
青海塔尔寺调查 |
《藏学研究论丛》 |
1993年 |
从西夏“文海”看西夏语与藏语的关系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
1993年 |
西藏山南琼结家族 |
《政大民族学报》 |
1993年 |
西夏与藏族的历史、文化、宗教关系初探 |
《藏学研究论丛》 |
1992年 |
蒙藏的早期交往及西夏在蒙藏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青海社会科学》 |
1992年 |
西夏语同藏语词汇之比较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
1992年 |
元朝在藏族地区设置的军政机构 |
《西藏研究》 |
1991年 |
元朝帝师制度及其历任帝师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
1990年 |
关于北京香山藏族人的传闻及史料记载 |
《中国藏学》 |
1990年 |
关于藏族史的历史分期问题 |
《青海社会科学》 |
1990年 |
元代藏族名僧胆巴国师考 |
《中国藏学》 |
1990年 |
大元帝师八思巴在玉树的活动 |
《西藏研究》 |
1989年 |
元代乌思藏本钦纪略 |
《元史论丛》 |
1989年 |
青海贵德珍珠寺碑记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
1989年 |
元代玉树藏族名僧胆巴国师 |
《青海方志》 |
1989年 |
海西历史上的藏族 |
《柴达木研究》 |
1989年 |
四至九世班禅大师以及他们的灵塔 |
《青海社会科学》 |
1988年 |
香山昭庙乾隆御制碑考释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
1988年 |
噶玛巴·攘迥多吉两次进京事略 |
《中国藏学》 |
1988年 |
九世班禅额尔德尼驻锡塔尔寺记事碑译释 |
《西北民族研究》 |
1988年 |
章嘉·若必多吉与乾隆皇帝 |
《中国藏学》 |
1987年 | 江孜法王的家族与白居寺的兴建 | 《拉萨藏学讨论会文选》 |
1987年 | 章嘉·若必多吉与清朝皇室兴建的喇嘛寺院 |
《青海社会科学》 |
1987年 |
忽必烈即位前的八思巴 |
《思想战线》 |
1986年 |
八思巴致元世祖忽必烈的新年吉祥祝辞探讨 |
《甘肃民族研究》 |
1986年 |
塔尔寺楹联上的八思巴字 |
《西藏研究》 |
1986年 |
元代乌思藏萨迦政权及其与蒙古皇室的关系 |
《青海社会科学》 |
1985年 |
土观·却吉尼玛及其“颐和园礼赞” |
《藏学研究文集》 |
1985年 |
元朝帝师八思巴年谱 |
《世界宗教研究》 |
1985年 |
元代西藏地方驿站考释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1985年 | 西纳家族、西纳喇嘛和塔尔寺西纳活佛 | 《青海社会科学》 |
1985年 | 与八思巴有关的几份藏文文献 |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
1984年 | 元世祖的藏族宰相桑哥 | 《历史知识》 |
1984年 | 西宁弘觉寺与西安小雁塔“正统圣旨碑” | 《青海社会科学》 |
1984年 | 元朝帝师制度述略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1984年 | 元朝在藏族地区设置的驿站 | 《西北史地》 |
1983年 | 固始汗生平简述 | 《历史知识》 |
1983年 | 元朝在西藏所封的白兰王 | 《西藏研究》 |
1982年 | 试论赞普王权与吐蕃官制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1982年 | 吐蕃赞普赤德松赞生平简述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1982年 | 土地面积丈量-试析吐蕃时期的土地制度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
1981年 | 西藏佛教史上的汉印佛教辩论 | 《淮阴师专学报》增刊 |
--- | 斯坦因、伯希和敦煌汉文写卷中夹存的藏文写卷情况调查 | 兰州大学《敦煌学辑刊》第二辑 |
时间 | 荣誉名称 |
---|---|
2018年 |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荣誉奖[2] |
1997年 |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优秀专家 |
1990年 | 青海省优秀专家 |
1989年 | 青海省劳动模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