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月牙山人
古中华 有中道 中正者 行大道 中不偏 志不移 俗曰好 成与行 象形字 仓颉造 零与一 中旗飘 零是体 德为本 一是用 术业专 轩辕帝 五千载 说守中 教守一 至唐尧 执中法 传虞舜 补精一 人心危 道心微 惟精一 惟一学 真诚至 执厥中 心法成 传天下 商汤王 立建中 相伊尹 教一德 周武王 道建极 极即中 八百载 春秋齐 管仲相 修四维 专一业 老子出 讲道德 贞一道 抱一行 西释子 说不二 言精进 谓三昧 鲁孔子 论语篇 贯一学 传精一 曾参子 作大学 大学者 得一学 知止定 静后安 安能虑 虑则得 格一物 致一知 诚一意 正一心 一修身 一齐家 一治国 平天下 子思贤 著中庸 中至正 谓不偏
庸同用 谓不易 中正道 恒一学 博学一 审问一 慎思一 明辨一 笃行一 得一学 明此一 方成仁 有不学 有不问 有不思 有不辨 有不行 才能成 儒家学 至此成
鬼谷子 秦仪师 心得一 乃有术 荀子者 劝一学 淮南子 聚贤明 真一道 谓纯粹 谓专一 乃不杂 唐韩愈 著师说 传师道 专术业 业精勤 荒于戏 行成思 毁于堕 明志向 择己长 学人长 长更长 宋程子 说中庸 中不偏 庸不易 王阳明 大明士 致良知 知行一 何良知 熟能明 千余载 唯宗宪 良知中 致精一 不能知 如何行 至明末 王夫之 经世学 致用功 实用论 始方明 补一学 乃为功 康雍乾 爱中极 太和殿 乾书中 虽书中 不明一 三百载 落西洋 新世纪 月山人 举心法 正一学 朴专一 素纯粹 真乃一 中即一
中之体 谓五德 说仁爱 讲友善 习礼赞 乐助人 敬畏心 守法纪 明一道 勤思虑 感真诚 必守信 中之用 在于一 魂抱一 纯粹一 魄恒一 笃行一 神用一 心存一 志明一 博一学 惟思一 惟虑一 修大道 精学一 知行一 经致用 赠学子 惟一经 勤乐一 必速成
注释:全文分上下两篇,每篇384字,共768字完全数。
月牙山人 作于癸巳夏
原文:古中华 有中道 中正者 行大道
释:中华是一个古老悠久的民族,早在4300年前就形成了中道的哲学思想,中道是中正之道,中即是一,中道思想也就是惟一的思想,是人世间的大道。
原文:中不偏 志不移 俗曰好 成与行
释:中就是不偏离目标,不随意转移自己的志向。中在俗语中指好、成、行的意思,是肯定的表达。
原文:象形字 仓颉造 零与一 中旗飘
释:中国的象形字据传是黄帝时期的仓颉所造,中字的甲骨文是由一个0和一个1加上两根飘带组成。
原文:零是体 德为本 一是用 术业专
释:零是中字的体,代表德,1是中字的用,代表专一的技术,0和1分别代表中道的体用。
原文:轩辕帝 五千载 说守中 教守一
释:轩辕黄帝距今已经有约五千年了,他宣传的是守中、守一的思想。
原文:至唐尧 执中法 传虞舜 补精一
释:到了约4300年前,先王唐尧继承了黄帝的执中思想,他传位给舜是传了四个字的遗训:就是允执厥中。到了虞舜传位给大禹填补了精一。
原文:人心危 道心微 惟精一 惟一学
释:舜王传给大禹是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我们叫做中华心法,内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危说的是我们要处事言行谨慎,道心微说的是我要时刻细心观察事物,学习与做事要惟精惟一,这就是惟一、精一的思想。
原文:真诚至 执厥中 心法成 传天下
释:我们要真诚的保持惟精惟一的思想行动,并且持之以恒。从尧舜开始,中华心法形成,由此开始传承天下。
原文:商汤王 立建中 相伊尹 教一德
释:商汤建立了商朝,他把建中做为了国家哲学,商汤的相国伊尹,把中道解释为一德。
原文:周武王 道建极 极即中 八百载
释:周朝的周武王,把建极做为国家哲学,这个极也就是中,周朝传承了八百年。
原文:春秋齐 管仲相 修四维 专一业
释:约2700年前,春秋的齐国宰相管仲精通中华心法,他倡导道德的四维是礼、义、廉、耻,提出专一的思想,成为职业技术的缔造和推动者。
原文:老子出 讲道德 贞一道 抱一行
释:老子著作了《道德经》,他指出了贞一、抱一的自然之道。无为的无在古代也表示一,无为的本意是快乐的学习研究一件事物,虚和无都是为一而放弃其他的欲望,也就是寡欲。少之极就是惟一,是志向;多一个就是欲望。
原文:西释子 说不二 言精进 谓三昧
释:西方的释迦牟尼讲的也是不二中道,惟一就是中道。他倡导人们要精进,倡导三昧精神,三昧是指专于一境。
原文:鲁孔子 论语篇 贯一学 传精一
释:春秋鲁国的孔子比老子小二十岁,比释迦牟尼小十岁。孔子的思想集中在《论语》中,他的言论贯穿了一的学问,传承的是尧舜先王的精一文化。
原文:曾参子 作大学 大学者 得一学
释:孔子的弟子曾参作了《大学》,大学就是能够得一的学问。
原文:知止定 静后安 安能虑 虑则得
释:先知止而后能定下心来,而后心静能安,心安而后才能思虑,只有思虑才能够得。这学而思之,思而学之的基本要求。
原文:格一物 致一知 诚一意 正一心
释:专一研究一个事物,对一个事物达到无所不知,做到真诚和一心一意。
原文:一修身 一齐家 一治国 平天下
释:专一是修身的方法,精一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一是每个人成功的必然法则。没有技术的成功是偶然的,而后失败那是必然的;而拥有独一无二的技术的成功是必然的,或许失败是偶然的。必然性是一,是奇数;偶然性是二,是偶数。所以不二才是中道。
原文:子思贤 著中庸 中至正 谓不偏
释:孔子的孙子子思很贤明,他的代表作是《中庸》,中是正而不偏的意思,中是中道。
原文:庸同用 谓不易 中正道 恒一学
释:庸在古代同用,是古代实用主义,庸是不变换的中道,中庸是持之以恒的道理。
原文:博学一 审问一 慎思一 明辨一
释:博学你的专业,审问你的专业,慎重思考你的专业,明辨你的专业。
原文:笃行一 精一学 明此一 方成仁
释: 笃行你的专业,这就是精于一个事物的学问,能够明白专一不二,把一件事物做到精通达到独一无二,这才能叫做成仁。
原文:有不学 有不问 有不思 有不辨
释:对于一个人有不学的,有不问的,有不去思考的,有不去辨别、辩论的。
原文:有不行 才能成 儒家学 至此成
释:有不能做的,才能够把精力集中到个人的长处来,这就是惟一之道。儒家的学问到了子思这里就成为了系统的学问理论了。
原文:鬼谷子 秦仪师 心得一 乃有术
释:鬼谷子是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的老师,他讲到:心能够专一,然后能够得到技术。
原文:荀子者 劝一学 淮南子 聚贤明
释:荀子是韩非子和李斯的老师,他在劝学篇中倡导的是学一速成,荀子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武力废除诸侯国制)的先导。淮南子聚集了许多贤明之士,撰写了《淮南子》。
原文:真一道 谓纯粹 谓专一 乃不杂
释:《淮南子》讲的是真一之道,真即是一,代表纯粹不杂,专一的境界。
原文:唐韩愈 著师说 传师道 专术业
释:唐朝的韩愈,《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他传承的是师道,专业的传授之道,所以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原文:业精勤 荒于戏 行成思 毁于堕
释:学业与事业精在于勤奋,荒于戏;行动成功在于细微的思考,毁于懒惰。
原文:明志向 择己长 学人长 长更长
释:学习和做事首先要明白自己的志向,选择自己的长处来学习与发挥,向人学习和自己一样的长处,使自己的长处更长。所以山人又说:学己之长,用人之长。这是学和用的不同。
原文:宋程子 说中庸 中不偏 庸不易
释:宋代的程颐、程灏叫做程子,他们讲的是儒家的中庸,程子说:中就是不偏,庸就是不变换。
原文:王阳明 大明士 致良知 知行一
释:王阳明是明朝的贤臣,阳明先生的核心文化是致良知,知行合一。
原文:何良知 熟能明 千余载 唯宗宪
释:什么是良知呢?到底谁能够给予明示呢?自明代以来近千年,揭开良知的只有抗倭将领胡宗宪了。
原文:良知中 致精一 不能知 如何行
释:良知就是中道,致良知就是精一,不知道精一,怎样去行动呢?
原文:至明末 王夫之 经世学 致用功
释:到了明末,王夫之先生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原文:实用论 始方明 补一学 乃为功
释:王夫之提出的是实用主义,他填补了一学的实用论,只有实用的学问技术才能于世有功。
原文:康雍乾 爱中极 太和殿 乾书中
释: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非常喜爱中、极的古代思想。北京故宫太和殿的“建极绥猷”匾,中和殿的“允执厥中”匾,保和殿“皇建有极”匾, 都是乾隆写的御笔(现匾为仿制)。
原文:虽书中 不明一 三百载 落西洋
释:中字虽然写在故宫的大殿之上,清代的皇帝并不能专一治国,社会越来越繁博复杂,三百年的清朝统治,中国就远远落后于西方。
原文:新世纪 月山人 举心法 正一学
释:二十一新世纪,月牙山人推举《中华心法》,阐述一学根本,恢复五千年的原种子文化。
原文:朴专一 素纯粹 真乃一 中即一
释:返朴归真的朴是专一的意思,纯粹是朴素的素本义,归真的真原本是一。中道的中古代是指一。
原文:中之体 谓五德 说仁爱 讲友善
释:中有体有用,中的体包含五德(仁义礼智信),讲究的是仁爱友善。
原文:习礼赞 乐助人 敬畏心 守法纪
释:讲的是礼仪和赞美,乐于助人,有敬畏心,遵守社会法纪。
原文:明一道 勤思虑 感真诚 必守信
释:明白专一的道理,勤于思索,真诚守信。
原文:中之用 在于一 魂抱一 纯粹一
释:中的用关键在于一,魂抱一个事物,纯粹专一。
原文:魄恒一 笃行一 神用一 心存一
释:行动持之以恒,笃行专一,精神专注用心,内心只保存一个理想目标。
原文:志明一 博一学 惟思一 惟虑一
释:培养惟一的志向,让自己的专业博大精深,惟独思虑的是自己的专业或者方向。,
原文:修大道 精学一 知行一 经致用
释:修养大道,专精学习自己的专业,做到知行一致,学有所用。
原文:赠学子 惟一经 勤乐一 必速成
释:山人赠送给各位学子的《惟一经》,关键在于勤奋快乐的你自己的一,这样各位的学业必将速成。
注释:全文分上下两篇,每篇384字,共768字完全数。
作者月牙山人诠释于甲午年六一儿童节。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