鲂鱼

鲂鱼

目录导航

入药部位

肉。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归脾、胃经。

功效

健脾益胃,消食和中。

主治

消化不良,胸腹胀满。

相关配伍

1、补脾养胃、益气强身:鲂鱼500g(去鳞及内脏,切块),生姜3片,陈皮3g,胡椒适量,水煮熟后食之。(《食疗食材精品》)

2、治食少,消化不良:鲂鱼200g,党参15g,山药10g,共煎,熟后去药食鱼饮汤。(《食疗食材精品》)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00g。

使用注意

《食疗本草》:“患疳痢者不得食。”

采集加工

四季均可捕捞,捕得后,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

生理特性

体高而侧扁,头后背部隆起,体呈菱形。腹棱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头短小,口小端位,口裂斜至鼻孔下方。上下颌等长,其上盖有坚硬的角质,易脱落。眼侧位,至吻端的距离较至鳃盖后缘的距离为近。下咽齿3行。鳃耙16-22。侧线鳞54-60。背鳍3,7,起点位于腹鳍基部稍后方,具有强大而光滑的硬刺。背鳍高度显著大于头长。胸鳍可达腹鳍的基部,腹鳍仅伸到肛门。臀鳍3,24-32,基部长,无硬刺,起点在背鳍基部末端正下方,尾鳍深分叉,下叶较上叶稍长。鳔3室,前室最大。腹膜灰色或灰黑色。体呈青灰色,头背面及体背部较深,侧面为灰色,常有浅绿色泽。腹面银灰各鳍呈灰色。

生长环境

属中下层鱼类。栖息于底质为淤泥或石砾的敞水区,杂食性,而以植物为主。幼鱼主要食浮游动物,其次是淡水甲壳类、昆虫和软体动物的幼体,以及少量水生植物。成鱼主要食物是苔草、轮叶黑藻、软体动物,其次是湖底植物的碎屑、淡水海绵、丝状绿藻、马来眼子菜、菹草和聚草。个别的也摄食水生昆虫、螺蚬类、虾和小鱼。3冬龄性成熟,5-6月份产卵。冬季不大活动,一般群集在深水的石隙中越冬。除西北等高原地区处,我国各大河流、湖泊中均有分布。

相关论述

《纲目》:“鲂鱼处处有之......味最腴美。其性宜活水。故《诗》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鲂。’俚语云:伊洛鲤鲂,美如牛羊。又有一种火烧鳊,头尾俱似鲂,而脊骨更隆,上有赤鬣连尾,如蝙蝠之翼,黑质赤章,色如烟熏,故名。其大有至二三十斤者。”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