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尖山风光(7)一尖山横亘在蕲春、武穴和黄梅之间,是一座历史名山。和横岗山、太平山等均为古代“匡山”的一部分。又名东冲山,海拔1064米,为武穴市最高点。在当地世代流传着“一尖二尖,伸手摸天”的民谣。山上有百亩茶园,千亩松涛,万亩竹海,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和大氧吧。山间森林广覆,植被丰富,有3720多种植物,其中“杉树王”、“银杏王”为鄂东罕见。山中留有第四纪冰川遗迹,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地貌形态各异,素有“地质公园”之称。
一尖山又名匡山,古时与庐山合称“匡庐”,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这里,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交相辉映,“鲍照读书台”、“东冲积雪”、“云海瀑布”、“山观日出”、“光明寺”、“龙王庙”、“八卦顶”、“ 一脚踏三县”等景观点缀其间。千百年来,无数贤士名流来此登高揽胜,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和美妙的诗篇。
一尖山常年云雾缭绕,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疏松,是鄂东名优茶叶和野山笋生产基地。一尖山茶在2002年中国(芜湖)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获金奖。特别是野山茶历史悠久,早在1500年前南北朝时期,大文学家鲍照在这里登台读书,与茶相伴,以茶会友,品茶作诗,文思泉涌,留下千古名篇。
春天杂花生树,草长莺飞;夏日茂林修竹,群峰耸翠;秋季云缠雾绕,百鸟和鸣;冬来白雪飘飞,山舞银蛇。一年四季,一尖山呈现一幅幅绝美的自然山水画卷。走进山庄,春踏青,夏消暑,秋赏红叶,冬观雾松。亲近自然,其乐无穷,这里是修身养性的理想之地。宿临溪别墅,尝农家小菜,饮天然泉水,品一尖茗茶,这里又是健康消费的好去处。“人间六月天,避暑在一尖”,这里更是避暑消闲的首选之地。
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经千年风雨,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南朝时期,“元嘉三大家”之首的大文学家鲍照游览至此,欣然筑居,读书作诗,留有“鲍照读书台”旧址。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明代诗人罗绚、清代翰林学士金德嘉等都曾漫游一尖山,写下不朽的篇章。其中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已选入现行高中语文课本。当代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至,留下了不少瑰丽诗章。
一尖山是诗歌的王国,更是佛道教的圣地。相传太上老君在一尖山顶打坐修炼八卦,真武祖师曾在此悟道修行,引得四方弟子千里迢迢前来拜谒。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等大德高僧都曾来此讲经说法,点化众生。初唐时期,一尖山香火最为鼎盛,唐太宗李世民把一尖山顶封为“八卦顶”,从此“天生八卦在一尖”就流传开来。据说《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也因此慕名路过此地,并留下许多神话故事。五十年代中期,印度总统尼赫鲁访华就要求拜访“一尖八卦顶”、“四祖寺”。
白居易在《祭匡山文》中曰:“江州司马白居易谨以清酌之奠,敢昭告于匡山神之灵,恭维神道正直聪明,扶持匡庐福利动植。”李白曾来匡山拜祭鲍照读书台,留诗曰:“小雪飞旋回九天,群立孤峰不觉寒。眼前景色写不尽,明远拟作行路难。”杜甫亦有诗:“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后代文人墨客也纷纷来鲍照读书台追思,明代刘养微、清代胡醇、翰林学士金德嘉也留下了诗作。
与匡山深厚的人文底蕴相呼应的是匡山独特的佛教禅宗文化。今武穴市梅川镇是四祖道信的出生地,四祖悟道传法皆在匡山,至今仍保留有当年的“浴佛井”以及四祖父母墓。四祖率僧众垦山林建庙宇,推行“农禅并作”,使广济成为“千佛之国”和“小西天”。“一山四杰,文武医禅”,生于斯长于斯的司马道信、余玠、居正和杨际泰,并称“匡山四杰”。
除道信外,余玠功建四川钓鱼城,被宋史专家推断为“改写东欧进程史的中国人”;居正追随孙中山为推翻帝制,走向共和作出了巨大贡献;杨际泰著述《医学述要》,成为鄂东享有盛名的“四大名医”,所创戒毒良方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武穴地处吴头楚尾,长江内湖的交通便捷,三省七县的通衢毗邻,外来移民的迁徙定居,带来了吴楚民间文化的交融和繁荣。民间戏曲有文曲戏、采茶戏、黄梅戏;民间歌谣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等;民间歌舞有秧歌、腰鼓舞、浪子踢球、打花鼓、贺年宝、踩高跷、舞狮子、舞龙、踩莲船、推车、挑花篮、莲花落、茶灯、打莲湘、渔鼓等数十种。武穴的岳飞后裔继承和发展了岳家拳,该拳于2007年、2008年先后被列入湖北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15年,传统竹艺大师章水泉制作的雕花小竹椅参展巴拿马太平洋展览会获金奖,至今已拓展到竹器、竹编、竹雕共两百多个品种。近代理发业、饮食业、缝纫业、竹艺业较为发达,剃刀、菜刀、剪刀被誉为“广济三把刀”,闻名长江中下游一带。
匡山风光秀丽,底蕴深厚,目前至少具备“佛教禅宗文化、匡山人文文化、战争武备文化、吴楚民俗文化、传统工艺文化、观光旅游文化”六大文化元素。[1]
一尖山鲍照读书台
历代墨客游一尖,景点靓丽更可观。
昔日鲍照今何在?读书台前忆史篇。
北魏道武帝年间,距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向南300余公里的太原府某地鲍家庄有位书生,姓鲍名照,字明远,生于公元412年,自幼聪明好学,跟随经营小本生意的父母亲先后迁入东晋(今江苏)涟水、灌云、镇江等地居住。为遍访名师益友,他立志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闻悉苞兴县(今武穴市)有个匡山、素有南庐北匡之誉,而且匡山向东有座一尖山,自然风景,千姿百态,山峦逶迤,雄伟壮丽,有“一尖二尖,伸手摸天”之说。鲍照于公元432年春,来到苞兴县。
朝霞满天时刻,鲍照踏进了一尖山山峰脚下,只见一堵长不足200米的崇山峻岭、形如幕障,更似画屏,恰到好处的挡在一尖山峰前,遮住外界,使一尖山峰更添神秘色彩,崇山峻岭的幕障内侧,自然形成一块不足一平方公里的盆地,盆地内青茶株株吐翠,茶园梯地层层,一尖山庄,琼楼玉宇,画龙点睛地耸立在涧溪小桥边,桥下溪水潺潺、如琼浆玉液,玉珠飞花、涓涓不息东流去,桥上祥云霭霭,映旭日,红霞一片天上来。鲍照信步走向幕障横峰,突见横峰西侧有一块高约一丈五,宽约三余丈的整体巨石悬崖,如一块乌金宝石镶嵌于横峰峻岭中,屹立在巍峨雄伟的画屏上。崖石顶上是块石坪,鲍照不顾赶路的疲劳,放下包袱雨伞,攀爬到崖石坪上,俯视山下,好一幅人间美丽的画卷:田地庄稼,五颜六色,村庄炊烟、袅袅与云伴舞,垸场笑语声声,牛哞马嘶,鸡啼狗吠,眺庐山,云雾缭绕,望匡山,瑞气腾腾。鲍照正观山下美景,突然煦风拂来,夹带兰芝花香,馨入心扉,浑身疲劳顿失,跳下崖坪,拿起包袱雨伞,信步由西转向东边山峰攀去。刚到八卦顶,稍憩,观四面,峰巅连绵起伏,如蟠龙飞舞,望八方,山坵座座相依,似卧虎群居。山巅彩雾笼罩、祥光闪闪,沟壑纵横深幽、瑞气腾腾,处处奇花异草,岭岭古柏苍松,狐在崖上跳,獐麂草坪玩,树上猿猴摘果,林中野鹿衔枝,雄鹰追玉兔,松鼠戏葡萄,喜鹊喳喳叫,锦鸡声声啼,蝶戏芳草间,蜂采花蕊中,松涛阵阵怒吼,竹海绿浪腾腾,东冲积雪,银光闪闪,晨钟暮鼓、悦耳声声,一脚踩三县,双手摸天穹。真有:“身临一尖入云霄/足下云雾锁山腰/伏首喜看人间景/举手托日天不高。”之感。鲍照心旷神怡,不由脱口狂呼:“壮哉!伟哉!绝美也!”
鲍照信步向东侧游走,只见苍松翠柏丛隙中,隐隐若现寺庙一角,快步走近寺庙前,举首一望,“妙严庵”三个苍劲有力的正楷书写的大字,镶嵌在正殿门头上,十分夺目,殿外:兰草、杜鹃争妍,含苞欲吐。殿内:诸神佛像,百态千姿,栩栩如生。神龛前,沉香柏木,香气扑鼻。只见一位老僧,鹤发银须,声音宏亮地在禅殿,拜佛诵经。不等鲍照开口,又自我介绍:“我法名慧定,今年98岁,自幼喜爱弄刀舞棒,中年学文,结果文不成,武不就,本应报效朝廷,无奈朝廷腐败,只好隐瞒父母,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跟着师父一钵千家,由建康(今南京)云游到此后,与师父分手,他到武当山,我到一尖山,我与此地很有佛缘,山上处处灵光涌现,就在此建造佛地“妙严庵”,香火还算旺盛,已有五十余年矣!”慧定高僧一口气说了很多,鲍照听此,反客为主的倒碗茶恭敬地递给老僧后,就把自己的身世及立志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情况言简意明的说着,说着,说着,突地往慧定高僧膝下一跪,连叩三个响头后,才诚恳地说要拜高僧为师,如高僧不允,誓死跪在尘埃,慧定再三推辞不脱,只好应吮地说:“贫僧不才,既然信士抬举,只好相互磋商,只教文习武,不入佛门,便于您将来报效朝廷。今后人生,凭良心办事,凭道德做人,凭知足过日子,好自为之。”鲍照听说,又连叩三个响头,以表敬意。
自此后,鲍照寄居妙严庵,三更灯火五更鸡地在崖石坪上读书、习武、勤学苦练,幸喜妙严庵距离崖石坪不远,崖石坪既成鲍照的书案条桌,又是习武的沙袋、木桩,两年多来刻苦习文练武,晚上照明的是:秋冬天夜晚篝火,春天夜晚松明(松树脂木片),夏天晚上萤火虫,文武课程从未间断,文的在这块崖石坪上精读了春秋、战国、东汉、西汉、东晋、西晋、各朝代的文学书籍,拟诗、作赋、填词出口成章。当时文学史上的名人谢灵运(公元385-433)、颜延之等慕名前来,团聚在这块崖石坪上,共同进行文化交流和研讨文学艺术,名震东晋、北魏,被人们尊称为“元嘉三大家”鲍照的文学艺术和成就居“谢·颜”之首,其著名的代表作《拟行路难》共18首诗歌大部分是在这块崖石坪上创作的。
鲍照的武艺经高僧慧定师父的指点后,更为惊人,刀、枪、剑、戟、南拳、北腿、铁沙掌、鹰爪功、等十八般武艺件件皆通,特别是在这座巨大的崖石上,天天读书,时时练南拳北腿,久而久之,不知是被雷霆劈击还是被南拳北腿的功夫打击这块巨大的崖石坪已是裂成七块,但仍然并列在一起,状如文卷巨著,形如架上丛书,十分雄伟的存列在横峰峻岭的幕嶂上,使远近行人抢眼夺目,在屹立的七列长形石块靠东侧一列石块,传说是被鲍照练拳时打断了几尺,仍傍立在东侧,形如一本字典。巨大的崖石坪被鲍照打裂后只得在东外侧南向的一块约15平方米的石坪上,继续读书练武,为了再不损伤石坪,只得手捧书卷,站着蹲马桩式,认真读起书来,久而久之在石坪上印痕着一双脚足迹,至今还在。
不知是石坪的灵气,还是鲍照的人气,自从鲍照在这石坪上读书,习武以来,附近的山民、砍柴的、挖草药的、放牧的、有事的、无事的,都高兴地来到一尖山,围聚在石坪上谈笑风生、指天说地。不论来多少人,鲍照都十分热情的接待,和谐相处,也很高兴地在这石坪上为他们写书信,读来书,山民们有什么心事和难事都愿意找鲍照谈心解闷和求助,鲍照都十分尽力地帮助,山民们与鲍照已情同一家。视同兄弟。
不论天睛下雨,炎暑冰霜,鲍照坚持不懈地在读书台上读书习武,山民们与鲍照成了鱼水情深,为了体贴鲍照,不让鲍照日晒雨淋,众山民自发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由鲍照亲自设计,就地取材,在不足15平方米的石坪上建造一座石头读书亭,精雕细刻的四根石柱,格外精美,每根石柱上浮雕着二龙抢珠、栩栩如生,读书亭顶上盖的是椭圆形的八角卷檐,用石板凿成的盖顶,精致美观、幽雅靓丽,读书亭内有石雕的石桌、石墩、读书台外为方便鲍照写字,凿成一个阴刻的大砚池,砚池上方,傅不成设计的《鲍照读书台》几个字,鲍照看后,把自己的名字划掉说:“大好河山是朝廷的,我岂敢在地上留下小名,惭愧!惭愧!”石匠根据鲍照意愿,只好凿成三个近四十公分长的阴刻“读书台”的手楷大字。自此“读书台”是镶嵌在横峰屏障上的一幅珍品,自然形成了吴头楚尾的一颗天然的历史文化交流的印记明珠。
公元435年,鲍照经苞兴县令推荐后,被荆州府刘海王刘子琐于这一年招到荆州为朝廷效力,封为前军参军,掌书记之任。他忠于职守,公元466年,遗憾被刘宋王挟持参与刘家内部争权夺利,同室操戈,不幸被乱军杀死,时年54岁。
鲍照死于乱军的噩耗传到一尖山,山民们痛哭万分,悲伤不已,为了纪念鲍照,就叫鲍照读书台,在读书亭旁建修一座肃穆的牌楼纪念,年年清明日,寒食节,重阳时,山民们纷纷自动的携妻带子前来鲍照读书台悼念祭祀、哀思,颤抖的手不停地抚摸着鲍照读书台。凡是前来悼念的山民们,不知是鸿运将至的巧合,还是灵感的机遇,都是有求必应,心想事成。人人都说这是读书台鲍照参军保佑的风水宝地。传到清代顺治年间,山下有一员外,欲占这块风水宝地,特将其祖人遗骸迁葬于鲍照读书台东侧,异想发家致富、人财兴旺。谁知不由人所想,这个员外及其族人光生美女供人乐、不生男丁耕田园,使这个员外痛遭绝子断孙之苦,于是迁怒于鲍照在天之灵不保佑,愤怒之下,带领其家族冲到鲍照读书台前,将牌楼、读书亭、石凳、石桌全部砸毁,无一幸免,至今只有在鲍照读书台前盛开着银绸般的山茶花,怒放着的映山红,伴随在读书台周围,是对鲍参军的哀思,更是对鲍参军的思念。[2]
关于对武穴匡山《西游记》文化的探究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千百年来,深受全世界人民喜爱,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书中以奇诡的想像、极度的夸张,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世界。《西游记》的作者为吴承恩,成书于明朝湖北蕲州荆王府,发源于湖北武穴市匡山(太平山)地区。这是众多专家、学者从《西游记》著作中的山水名谓、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历史传说等方面综合分析、全面衡量、审慎得出的结论。
(一)山河无言,实证如山。
《西游记》既然发源于湖北武穴匡山,我们不妨到匡山实地去看一看。
首先,看看武穴市的佛教渊源。武穴市前身为广济县,设县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取“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在唐朝便有“千庙之县”的盛名。当时武穴境内寺庙林立,佛教渊源深厚,素有“佛国”之称,这为后文吴承恩在蕲州荆王府任纪善时创作《西游记》提供了重要的佛教文化背景。
一尖山其次,看一看武穴匡山的地形地貌。匡山古时与庐山并称为“匡庐”,素有“南庐北匡”、“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宋代因避赵匡胤讳,将“匡山”改作“大王山”、“横岗山”、“一尖山”等,后战乱百姓进山逃难又演变为“太平山”。今为推动文化旅游发展,匡山历史地位再被恢复。匡山地处蕲春、黄梅、武穴三县市交界之地,海拔1064.50米,如擎天一柱高耸云间,削壁奇峰,气势磅礴。自古以来,就有“一尖二尖、伸手摸天”之称。匡山长约35公里,宽约40公里,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这里群峰环饶,吞云吐雾,林深叶茂,流莺鸣谷,瀑布飞泻,古迹遍地,是中国名山之一。匡山春季鸟鸣蝶舞,百花争艳;夏季清风拂绿,云海翻浪;秋季霜染红叶,野果飘香;冬季红梅傲雪,银装素裹。是一座名符其实的“花果山”。
第三,再来看匡山的资源优势。匡山雨量充沛,气侯宜人,云雾飘渺,时隐时现,宛如仙境,有时脚下云海茫茫,有如腾云驾雾一般,有时山上暗无天日,情趣异常,给人一种神秘之感。这里珍奇异兽出没,奇花异草芬芳。天上飞的有:苍鹰、猫头鹰、啄木鸟、蜻蜓等80多种鸟类和昆虫类。地上爬的有:豺狼、金钱豹、野猪、两头蛇、眼镜蛇、百脚虫、蜈蚣、蜘蛛等120多种兽类及爬行类动物。水中游的有:蝾螈(象娃娃鱼)、乌龟、鳖、蜥蜴等40多种水生类动物。据统计,匡山有木本植物160种,草本植物110余种,银杏、水杉、七叶一枝花、一柱香、黄精、仙鹤草、猕猴桃、山渣、野山桃等珍稀植物都能在匡山找到。
总之,匡山得天独厚、独一无二的山形地貌、动植物资源为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提供了不绝源泉。《西游记》中的高山、深涧、壑谷、奇峰、怪石、青松、翠柏、花草、仙药、瀑布、飞禽、走兽都能在匡山找到原型。
(二)匡山的山水人物和神话传说为《西游记》发源于匡山地区提供了实名实证。
中国古代文学家写小说有别于现代作家,今人写小说多偏重于虚构,而古代文人写小说,非常注重地名的实名制,从《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中可见。从匡山地区的诸多地名地物和神话传说中都能够找到与《西游记》故事中的同名同景。
位于匡山腹地的太平桥村有个西来古寺,与蕲春县仅一山之隔,相距不过200米。西来寺始建于隋末唐初,里面供奉一只神猴,比吴承恩的《西游记》早900多年。相传隋朝以前,这里山高谷深、野兽较多,常伤人害畜,损坏庄稼,搅得人心惶惶,百姓苦不堪言。有一年,一只神猴出世,专门为百姓驱赶野兽,保护安宁。人们为纪念神猴的功德,建起一座西来古寺,称之为“神猴庙”,到了明末清初,神猴又换成了“孙悟空”的神象,庙里还有如来佛、观世音和菩提老祖等,取名“群仙阁”。寺的东北面有个“仙人洞”,传说菩提老祖在此打坐修练。寺的西南面有个桃树岭,传说神猴在此栽种桃树,这也成了《西游记》中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原型地。桃树岭的顶峰横岗山建有“玉皇殿”、“真武殿”,山下彭河水库上方有“白马寺”,下有“黄牛院”,这些都是吴承恩《西游记》的创作原型。
匡山顶峰一尖山有个“八卦顶”,约有2立方米左右,传说是太上老君以一尖山顶为中心地,四周崇山峻岭为八大系列,建成八卦炉炼金丹,这也印证了《西游记》里面的故事原型。一尖山以东的汉武帝“放马场”,又成了吴承恩笔下玉帝封孙悟空为弼马温时让其专放天马的场地。太平桥村的“乌龟石”、一尖北边的“野猪栏”、一尖以南的“龙王庙”都是吴承恩创作的重要素材。特别是龙门冲村的清水潭,传说潭水由地下直通40公里外的长江,东海龙王由海入江进入清水潭,并在这里行云播雨,保佑百姓安康,风调雨顺,从此“龙王庙”香火不断。吴承恩到此游历,又创作出了孙悟空到龙宫探宝(讨要如意金箍棒)的精彩章节。
一尖之下便是连绵起伏的五峰山脉,五峰山由五个山头组成,这里又被吴承恩巧妙的演化为如来佛祖镇压孙悟空的“五行山”。山顶有隋唐时期的五峰禅林、头陀寺,古代寺中的赵老大(寺庙看护)与《西游记》中舍卫国里的赵长者完全一致。五峰山下还有个藏秘洞,洞内泉水叮咚,洞外瀑布流淌。洞内正上方石头还刻有“洞天福地”四个大字,与《西游记》里花果山水帘洞所描写的一一对应。山谷中还有凌云渡、碧波潭、观音寨等与《西游记》相吻合的原型30多处。
令人惊奇的是,在匡山所属的20多个村子里,村村都有“土地庙”,这与《西游记》中孙悟空每遇到难题就念动咒语,唤出当地土地山神请教极为相似。匡山青蒿铺附近的深山古刹东嶽庙传说,与《西游记》“大宗游地狱”的故事如出一辙,人物、地点、故事、惊人一致。再往西北角的梅川镇至今还有灵山。过去山周围建有灵隐寺、雷音寺、灵霄殿、大雄宝殿、昙林寺、白云奄、浮渡寺等三十六座庙,当地有“三十六庙供灵山”之说,传说是佛祖如来、三千诸佛、五百罗汉、八大金刚、八菩萨等众神居住的仙境,与《西游记》所描述的完全吻合。吴承恩笔下的“西天佛祖”故事至今仍有遗址存在。
初步考证,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取材于匡山,并以此为中心,辐射古蕲州府所辖的黄梅、蕲春、浠水、罗田等地,完成了传世名著《西游记》。与匡山毗邻的黄梅北部山区的火云洞、紫云山、毛颖山、慈云寺、紫云洞等地名与《西游记》中的地名也完全吻合。另外,如麒麟山、凤凰山、火焰山、狮子洞、盘丝洞、莲花洞、白节山、宝林寺、玄妙观等《西游记》中的地名,在蕲春境内一样可以找到同名同景。
最近《西游记》取材于匡山又有新证:刚刚组建的武穴市匡山与西游记文化研究会学者一行在野外实地考察时,发现了一块隋唐“西游”石刻,石碑上记叙了匡山“三月三”西游朝圣路线图。此外还发现了多处疑似突厥城堡遗址和两处地下皇陵,其中一处疑为西突厥王母、汉族“向夫人”陵墓。《隋书》和当地向宕村《向氏族谱》均记载,当地一向姓女子被隋朝派往突厥和亲,成为西突厥国母。吴承恩又以神来之笔将“西突厥王母”向夫人演化成了《西游记》中家喻户晓的“西王母”形象。
《西游记》这部古典名著,真正与匡山有着千丝万缕、割而不断的联系。
(三)匡山的历史人文成为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主要依据。
其一,匡山为吴承恩必到之处。晚年的吴承恩因一宗冤案获罪,出狱后赴蕲州任“荆府纪善”(行“讲授”之责),实质是个闲职,没有具体的任务。吴承恩以考察蕲州风土人情之名,游览名山大川,访古论今。匡山主峰一尖山有南朝文学家鲍照留下的读书台,吴承恩与鲍照又是同乡,他对鲍照十分敬仰,理所当然要到读书台领略风光,凭吊古人。同时,也为他创作《西游记》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正是在这个时期,吴承恩写成了《西游记》。在吴承恩辞世后,其老友陈文烛把吴与鲍照的诗文相提并论,珠联壁合,决非偶然。
其二,匡山是中国古代佛教中心。在唐代,蕲州管辖的广济县号称“广济佛国”,天下佛学大师云集匡山。东晋太元年间,佛教领袖慧远在匡山建立黄牙寺,是中国最早的寺庙园林,司马道信出生在匡山脚下的梅川镇,而且在匡山幽居寺弘扬佛法40年,传承中华禅宗文化,使匡山成为中国南方的佛教文化中心。唐代真武祖师在横岗山开创道教万法教派。贞观年间蒋祖自泰国(暹罗)来建大藏寺居修,泰国太子也来到这里修行。唐末广济存奘(玄奘)禅师也来到这里。到宋代,匡山庙宇林立,有寺庙多达150座,其中主殿48间,天下佛教信徒云集在这里,常住有700多人,被朝廷封为“天下祖庭”。明清以后,匡山依然是中华禅宗佛教文化活动中心。
其三,匡山佛教文化激发了吴承恩的创作灵感。《西游记》以唐玄奘西天取经史为主要线索。而史料记载,吴承恩从未去过西域国度。他要在这部历史巨剧中体现宏大的佛教寺庙景观,必定要以现实场景为依托。正是广济深厚的佛教文化、匡山繁盛的庙宇原型和各种奇特的神话传说,激发了吴承恩的创作灵感,最终形成了这部旷世杰作——《西游记》。
总之,《西游记》中还随处可见的匡山形貌和乡风民俗,无不印证了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成书于明朝湖北蕲州荆王府,发源于湖北武穴匡山。因此,以匡山为中心的西游记文化区域一直是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由于种种机缘,我们对于《西游记》的真正发源地的探究,与其说是考证,倒不如说是发现。
2014年10月30日,武穴市政府在武穴市规划局会议厅,听取了一尖山禅修中心投资方和设计单位的汇报,并通过评审。同时通过评审的还有通向匡山顶峰八卦顶的“青云道遊步路”设计方案。由邦盟孚图担纲全案策划、杭州南玺建筑景观设计公司担纲规划设计的“武穴一尖山禅修养生中心规划设计方案”。提报方案涵括武穴市一尖山整体项目定位、价值内核提炼、功能定位及其核心启动区304亩核心地块详规设计等内容。
武穴打造大别山旅游圈 10个亿元项目齐“开花”,横岗山宗教朝圣旅游区、一尖山文化养生旅游区、层峰山山地动感旅游区、荆梅湖滨水休闲度假区等10个重点旅游项目同步建设中,总投资达4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