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大连生物技术研究所

中文名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大连生物技术研究所
地点 大连
目录导航

介绍

该所主要从事野蚕(柞蚕、樗蚕、天蚕)、农作物(玉米、花卉、樱桃等)水产(鲍鱼、对虾、扇贝)的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基因定位、克隆、序列检测分析、生物进化及亲缘关系分析和病毒载体构建、外源基因表达、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及柞蚕的综合利用等研究。开展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进行安全评价与检测、监测的工作。

为进一步拓宽我所业务范围,了解最新科研动态,我们积极开展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五年来,我们先后共选派多名科研人员赴美国、日本、印度、瑞典、法国等国家进行合作研究、进修学习和技术考察等;接待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外宾和专家学者50余人次,并多次参加国内、国际大型学术会议,这不仅提高了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推动了我们的研究工作。

此外,我们利用所拥有的技术力量和设备条件,对外开放实验室。五年来,分别与大连理工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多家院校和单位开展合作,先后有30多位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在此完成或部分完成了毕业论文,这不仅增加了我所的知名度,也拓宽了我们的合作领域,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目前,我所科研工作要紧密围绕院“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为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战略目标,在立足所情,考虑所况的前提条件下,重点以建设省野蚕重点实验室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检测机构为主线,构建两个技术平台,并以此为契机,利用我们已拥有的技术基础、人力资源和设备储备,采取与企业或相关院所联合的方式,开展以柞蚕应用研究为特点的科研项目。

机构设置

研究所设有基因工程研究室、蛋白质工程研究室、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室及综合办公室。

科研条件

研究所配备有DNA合成仪、测序仪、PCR热循环仪、紫外分光光度仪、进口超速和高速离心机、进口低温真空冷冻干燥机及大型活动冷库等设备。

科技成果

(1)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载体表达系统的构建

柞蚕NPV载体表达系统基因工程的研究始于1985年。经过多年的努力,克隆了柞蚕NPV多角体蛋白基因,并进行了DNA序列分析,确定了该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构建转移表达载体。同时还建立对柞蚕NPV敏感的樗蚕蛹精巢细胞株系。1992年,在昆虫细胞和柞蚕蛹体内表达外源基因获得成功,初步建成了柞蚕NPV载体表达系统。同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并于1997年获得国家专利局的专利授权(专利号92103655.8)。

(2)柞蚕抗菌活性物质的研究

该所科研人员分析并鉴定了柞蚕蛹抗菌活性物质的主要成分,其中包括抗菌肽A、B、D、溶菌酶和凝激素等主要成份;对这些蛋白进行了分离纯化及其性质分析;阐明了抗菌活性物质与柞蚕品种间的关系,为柞蚕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利用雌蚕蛾开发研制成九如天宝口服液,用于治疗老年性前列腺肥大和妇女更年期综合症。上述两个产品已成功转让给海南欣安生物工程制药有限公司,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

经过培养筛选,获得了可连续传代培养的樗蚕精巢细胞系,目前已稳定传至上百代。细胞对ApNPV感染实验表明,60%左右的传代细胞可被ApNPV感染。进一步用ApNPV-DNA转染樗蚕精巢传代细胞也获得成功。樗蚕精巢细胞系的建立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3)昆虫抗菌肽基因的克隆

昆虫抗菌肽具有较强的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在体外常用于杀菌剂,并用于植物转基因抗细菌病育种。为满足这一需求,依据昆虫抗菌肽B基因的序列,采用人工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并克隆了昆虫抗菌肽B基因,为下一步开展相应得研究打下基础。

科技开发

柞蚕蛹虫草产业化技术推广分离野生冬虫夏草菌,接种于柞蚕蛹,成功培育出柞蚕蛹虫草,对蛹虫草生产的副产物进行了开发利用。目前虫草生产中的培养基部分基本上是作为一般畜禽饲料用,为了充分提高虫草副产物的经济价值,同时,将其添加于鸡饲料中,进行绿色虫草鸡及鸡蛋的产品开发,从目前初步实验结果来看,具有一定的作用,现正着手开展相关数据的测定。目前产品已销往日本、台湾等地。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