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国后,国势日盛,屡挫宋军,遂由附契丹抗宋,转为与契丹抗衡。契丹兴宗耶律宗真对其早有戒备,在边境筑障塞扼制。北宋乘隙离间,致契丹与西夏矛盾日益加深。七年四月,元昊招纳契丹境内党项等部落,并出兵支援其抗击契丹军,杀死契丹军将领。五月,契丹兴宗决心亲征西夏,下诏征诸道兵向西南边境集结。西夏闻讯,两次遣使赴契丹请和,均被兴宗扣留。九月十四日,契丹军会集于九十九泉(今内蒙古卓资北)。十月初,兴宗亲率10万大军渡黄河至金肃城(今准格尔旗西北),分兵三路向西夏进攻:命北院枢密使萧惠率骑兵6万出北路,皇太弟耶律重元率骑兵7000出南路,东京留守萧孝友统领中路,随护兴宗行营。
西夏东北与契丹接壤地区为沙漠草原地,人烟稀疏,无险可守。元昊采取扼守要地、诱敌深入、待机歼敌的方略,将主力左厢军部署于贺兰山北。契丹军深入夏境400里未遇抵抗,遂在得胜寺附近设营待机。北路军继续西进,在贺兰山北与西夏军接战。元昊见契丹后军不断投入,一面遣使伪装求和,一面示弱后撤,骄纵、疲敝契丹军。每次撤退约30里,并尽烧战地牧草,如是后撤三次,共约百里,致契丹军人马乏食,战斗力锐减。
十月二十四日,契丹军主力到达河曲。元昊亲抵兴宗军前,答应归还所纳党项三部。兴宗欲许和,萧惠认为大军已集,正是歼灭夏军有利时机,力请决战。当夜,萧惠即挥军向西夏军发起进攻。元昊早已沿河设置拒马,严阵以待。二十五日晨,契丹军初战获胜,毙伤夏军数千人,萧惠见西夏军后退,急以先锋及右翼军围堵。元昊率千余骑破围而出。时大风骤起,飞沙迷目,契丹军阵乱,元昊乘势全力反击。契丹军大溃,自相践踏,死伤惨重。西夏军乘胜追击至得胜寺,攻破兴宗大营,突入萧孝友营寨,俘驸马都尉萧胡睹等近臣数十人。兴宗仅率少数人逃出,后收集余部撤回云州(今山西大同)。元昊获胜后,鉴于契丹势盛,为免结怨,主动将部分战俘归还契丹,以示和解,契丹亦将扣留的西夏使者放还。
此役是一次大规模的骑兵攻防战。西夏军抓住契丹骑兵远征、不宜久战的弱点,运用守土作战的有利条件,诱敌深入,待其马饥士疲陷入困境时,以决定性的反击,一举获胜,从而摆脱了契丹的控制,形成与契丹、北宋鼎立之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