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王公祠坐北朝南,踏着青砖铺就的石路,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块刻有“忠烈王公祠”字样的金灿灿的匾额,悬挂在高高的山门上,山门前侧立有一影壁,宽6米,高3.3米,厚0.5米,醒目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八个御笔大字让人肃然起敬,山门两侧立碑两竖,一碑写道“土木替主一死”,又名叹息碑,另一碑历经风吹雨打,碑文不祥。进入山门,便是前院了,院内16棵万年松柏横四竖四排成方形,万年松柏粗70公分,身高5丈,高耸入天,庄严肃穆。绕过松柏向东走,有一八尺高的二层魁星楼,楼房小巧别致,别有一番韵味。顺着小路向北,约走30米,便是高大宏伟的正殿,放眼望去,大殿东西长约12米,南北宽约9米,站在殿前抬眼望去,大殿南正门悬挂黄色、四周龙围的横匾“赐谥忠简”,走进大殿,两块蓝底黄字、黄底黑字的匾额一览无余,一匾题“碧血丹心”字样,一匾题“古谏尘风”字样,两块匾额一大一小、一上一下、一蓝一黄,错落有致,两侧楹联两幅,题曰“西桥明月照忠魂,北汉刚风吹浩气”,一气诵下,直觉一身浩气从脚底直窜头顶,浑身充满力量。大殿正中,只见王佐身着血色黄袍,目光炯炯,正襟危坐,黄袍上的龙案依稀可见,衣角有一处尚未被血色染红,露在外面。王佐像高两米有余,两侧雕家将各一尊,东捧血诏圣旨为王忠,西握玉玺大印为王义,二家将威然立在两旁,以尽臣子忠义之心。绕过先人雕像,隔扇后有一对联“一代中正志,碧血溅黄衣”。进入后院,后院成方形,长宽各20米,东西两侧各有偏方四五间,为铁秀才奉旨接待官员之用,西侧偏房有厨房,招待客厅内有对联一副,曰“明王刺祀崇先德,圣代即今雨露深”。前来祭拜的官员均在大厅用膳,一边默念对联,一边缅怀先烈。
然而,令人倍感痛心和遗憾的是,忠烈王公祠已于1966年被毁,祠内文物及先人雕像已丢失贻尽,到现在,王公祠的遗址已彻底长眠地下,且能够亲眼目睹祠堂全貌的人也已寥寥无几,但令人倍感欣慰的是,王公祠的宏伟形象并没有因此而消失,王佐的英雄事迹随着时间的推移,并没有被时间风化,而是长存后人心中,且形象日益高大。
徐洪义 整理
在庆云县三王村,有个“王公祠”遗址。如今,这里除一排闲置的村办小学教室外,偌大的空地上遍地荒芜,一片凄凉,但500多年前,这里曾经是皇帝钦命兴建的户部尚书王佐的祠堂。这位王尚书,在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中壮烈殉国,深得明代宗、英宗两位皇帝敬重与怀念。甚至有人说他是替皇帝受难的。
王佐墓园神道碑
“土木堡之变”后第二年,也就是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初九日,明代宗诰命,对王佐谕葬,将其葬在海丰(今无棣)县城西关以南不远处,并在其墓园设立神道碑,碑文由资善大夫、吏部尚书兼经筵官国史总裁王直撰写,由资德大夫正治上卿礼部尚书胡濙书写,由资善大夫工部尚书王卺篆刻。
铭文全文为:“海丰之隅,有墓渠渠,谁其居之,维公尚书。尚书之先,忠厚世继,迨于有元,遂跻膴仕。庆泽所钟,式笃生公,学为儒师,髦俊攸从。孝亲之至,备物尽礼,一有弗备,终慊乎己。寇盗欲攘,以及躬身,吏墨为奸,公溥其仁。死者有葬,贫者有养,乡邑之间,泽流惠畅。婉彼夫人,能匹公休,宜室宜家,君子好逑。子也克省,天禄是供,既以奉先,亦以济众。内外俱美,宠命来宣,锦诰煌煌,龙翔凤蹇。三加弥尊,游底于极,眉寿隆祉,实称厥德。同藏于斯,既固既安,利尔子孙,硕大且蕃。穹碑峨峨,峙立墓随,刻此铭章,以诏来世。”
神道碑对王佐的家世和高尚的品格给予高度评价,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但随着时光流逝,王佐墓园早已不存,神道碑也不知流落何处。
王公祠里叹息碑
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复位,钦命在王佐族地枣园桥西一里许、官道以北兴建忠烈王公祠。
王公祠坐北朝南,占地10亩,东西宽52米,南北长120米,分前院、大殿、后院三部分。该建筑规模宏大,样式精美。山门悬挂“忠烈王公祠”匾额,山门前立有影壁,宽6米,高3.3米,上面题写“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八个御笔大字。山门两侧立有两个石碑,其中一碑写着“土木替主一死”,又名叹息碑。前院栽植16株粗大的松柏,横四竖四排成方形,高耸入天。前院东侧建有魁星楼。正殿十分高大雄伟,长12米,宽9米,正门上方悬挂黄色、四周龙围“赐谥忠简”的横匾。走进大殿,两块蓝底黄字、黄底黑字的匾额一览无余,一匾题“碧血丹心”,一匾题“古谏尘风”,两块匾额一大一小、一上一下、一蓝一黄,错落有致,两侧楹联为“西桥明月照忠魂,北汉刚风吹浩气”。大殿正中祀奉王佐塑像,王佐身着血色黄袍,目光炯炯,正襟危坐,黄袍上的龙案依稀可见,衣角有一处尚未被血色染红,露在外面。王佐像高两米有余,两侧侍立两员家将,东捧血诏圣旨为王忠,西握玉玺大印为王义。绕过先人雕像,隔扇后有一对联“一代中正志,碧血溅黄衣”。后院成方形,长宽各20米,东西两侧各有偏房四五间,为铁秀才奉旨接待官员之用,西侧偏房有厨房,招待客厅内有对联一副,曰“明王刺祀崇先德,圣代即今雨露深”。前来祭拜的官员均在大厅用膳,一边默念对联,一边缅怀先烈。
王公祠叹息碑碑文“土木替主一死”和王佐塑像身着黄龙袍,似乎印证了王佐替皇帝义死的传说。
成化二年(1466年),朝廷赐祭田九顷,作为王公祠管理支出费用。
忠烈王公祠于1966年“文革”初期被毁,存在时间长达516年。
宣宗皇帝曾赠衣
《海邑王氏族谱》记载,王佐的先世为淮北人,其先祖王善源随宋高宗南渡徙居临安(今浙江杭州),被尊为一世祖。二世祖名王权,元代迁居武清,三世祖王均让世袭军职,累升枢密院副使,于明洪武初年弃官占籍入居山东海丰(今无棣)三王村,为无棣王氏的始迁之祖。四世祖名王朴,洪武五年(1372年)任滨州典教,其长子即王佐;次子王佑,字孟弼。
王佐身为大臣,恪尽职守,政绩颇佳,深得朝廷厚爱,其本人及家人备受皇帝恩典。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二十二日,明仁宗敕命加封王佐为征仕郎吏科左给事中。宣德六年(1431年)五月初二日,明宣宗诰命加封王佐为嘉议大夫、户部左侍郎。宣德七年(1432年)11月,明宣宗赐衣王佐,敕书曰:西北苦寒,“ 念尔提督转运粮饷辛勤。特赐尔织金纻丝衣服一袭。尔体朕爱恤军民之心,务在区筹得宜。俾人不劳而粮饷足用,庶副委任之重。”正统十年(1445年)八月初四日,明英宗再次诰命,封王佐资善大夫、户部尚书。
王佐生前备受恩赐,身后更是尽享殊荣。除明代宗、英宗皇帝外,后世皇帝亦对其敬重有加。成化二年(1466年),吏部尚书姚夔上表言:佐,“ 操存正大,经略宏远,伟然一代名臣也。正统己巳随驾死,土木之难险夷一节,宜加谥号,以激劝将来,诏可赐佐,谥忠简。”于是,明宪宗赐王佐谥号“忠简”,封其长子为户部主事,次子为监察御史。
值得一提的是,明正统六年(1441年),王佐擢升户部尚书,遂在海丰县城修建一处规模恢宏的尚书府第,人称王府,为王佐省亲时寓居之处,亦是平日其母靳氏、其弟王佑及家人的居住之所。遗憾的是,清康熙三年(1664年)王府被光禄大夫、刑部侍郎无棣籍人吴自肃购得,遂成为吴氏大院,吴氏后人多次扩建,规模甚巨,现已成为无棣县的一处名人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