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沅

张洪沅

中文名 张洪沅
职业 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
别名 佛宁
出生地 华阳县
目录导航

早年经历

1902年出生于四川华阳县(今成都市)。童年时,父母早逝,家境清贫,由伯母抚养。

1916年,张洪沅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校期间,对化学实验特别感兴趣,常同时做两项实验,全学期的实验不到一半时间就做完了。由于他学习成绩优良,而家庭经济困难,学校安排他为学习较差的同学补课,可得少量报酬。三个暑假他都参加了社会实践工作。一次与同学一道到河北唐县做农村调查;一次到天津农业试验场学习;一次在北京市内为一公司翻译科技资料。参加这些活动,使他知道了不少天下大事。他痛恨帝国主义国家仗其科学技术优势侵略我国,感到要强国雪耻,必须普及教育,发展科学,兴办实业,走“教育救国”、“工业救国”的道路。

1924年8月毕业后,张洪沅到美国留学,入加州理工学院化工系三年级学习。学习期间有一件事刺痛了他的心:在他们参加冬令会时,有一同学去理发,但理发店不给理,说他是有色人种。张洪沅与同学们对此非常气愤,一起提出抗议。他感到国家落后,受人歧视,民族没有地位,人民抬不起头,这是莫大的耻辱。他立下誓言:“刻苦学习,振兴中华乃我辈己任。”从此,他学习更加勤奋,还利用暑假去加州大学选读“企业管理”等3门课程。

在美国读书时的张洪沅在美国读书时的张洪沅1926年他在加州理工学院毕业后即去麻省理工学院深造。为了抓紧时间学习,他在去麻省的途中,还进威斯康辛大学暑期学校,选学了“微分方程”和“有机制备”两门课。

1928年1月,他在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后,即去俄亥俄纸厂任化学工程师,后任麻省理工学院应用化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1930年,他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升为副研究员,并继续在那里做研究工作。当时美国中部一州立大学拟聘他任助理教授,但要求加入美国籍,他拒绝了这一聘请。他只有一个心愿:“我是中国人,学成后为祖国的富强效力。”1931年张洪沅回国后,有人请他去化工厂,希望他成为化工企业家,但他选择了“教育救国”的道路。他认为一个国家要强大,就要有自己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于是他应聘到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任教授。

1932年张洪沅到南开大学化工系任教授,讲授“化工原理”、“化工计算”等课,编写教科书,并进行科研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到四川大学任教授兼化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创办了四川大学应用化学研究室,并于1939年在化学系增设化验专修科。

1942年,张洪沅出任重庆大学校长,他十分重视充实师资力量和提高教学质量,为该校的发展做了许多工作,取得很大成绩。重庆大学改行校务委员制,他为校务委员之一,继续执教。

1952年和1956年张洪沅先后调任四川化学工业学院及成都工学院教授。由于他在化工科学上的高深造诣,被聘为当时我国化学工程一级教授。高校恢复研究生制度后,他在进行教学和编著教学用书的同时,担任研究生导师,相继招收了6届研究生,指导完成了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化学工程论文10余篇。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对“四人帮”一伙的倒行逆施十分愤慨。打倒“四人帮”后,他积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1978年成都工学院更名为成都科技大学,他仍继续任教授兼化工系主任,后为化工系名誉系主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张洪沅虽年事已高,但仍精神焕发,从事指导研究生?编审教材?审改教学论著等工作,还积极出席各种学术会议,参加各类社会活动,笔耕不辍,

1992年因病于成都逝世。

人物事记

1902年农历4月初8,出生于四川省华阳县

1916考入清华留美预备班

1924年毕业后赴美留学,在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工程

1928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

1930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并晋升为副研究员

1931年回国,先后在南京中央大学、南开大学任教

1939年受聘为四川大学中英庚款董事会讲座教授,兼任化学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

1941年-1952年任重庆大学校长、重大校务委员兼化学工程系主任

1952年-1956年任四川化学工业学院教授(泸州)

1956年-1992年任成都工学院、成都科技大学教授,并担任教研室主任、名誉系主任。

1959年,评定为我国化学工程学科唯一的一位一级教授。

1992年12月28日去逝,享年九十岁

担任的社会工作

1930年2月,在美成立“中国化学工程学会”,担任首届理事、会刊委员会和名词委员会

的主席

1931年-1934年,担任“中国化学工程学会”会长

1932年,发起成立“中国化学学会”,担任该学会的理事,

1932-1944年担任“中国化学学会”会长、理事长

1934年8月,创办发行中国《化学工程》杂志

1978年被任命为国家科委化学工程学科组成员

1985年被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编委

第一至第五届四川省政协委员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参议

中国化工学会荣誉理事

四川省化学化工学会和成都市化学化工学会名誉理事长

四川省科技顾问团名誉顾问

四川大学化工研究所名誉所长

著作

1934年与谢明山教授合著我国第一本《化学工程机械》教材,

1954年主编我国第一本《化工原理》教材

1956年与丁绪维、顾毓珍两位教授合著我国第一本高校统编《化学工业过程及设备》教

1956年主持编译苏联化工专著《干燥作业》、

1957年,编写《化工操作原理与设备》

1964年,编写《化工过程及设备教学参考》

1979年负责全国统编教材《化学工程》

1990年审改原成都科技大学编写《化工原理设计导论》

论文

《接触法硫酸反应速度的研究》、《由棉籽废油裂制汽油》、《温度对流体阻力的影响》、

《芦苇纸桨》、《大豆乾酪素之提取》、《相似论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发展近况》、《气液传质》、《塔设备》、《液—液萃取》、

《搅拌》等上百篇论文。

任职头衔

张洪沅1978年任国家科委化学工程学科组成员,1980年出席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为表彰他在科技工作中的出色成绩,1983年张洪沅被评为四川省科协先进工作者,1985年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编委会委员,1983年至1988年任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名誉顾问。

张洪沅历任四川省一至五届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顾问,中央参议委员会参议。

创办杂志

中国化学工程学会、“中国化学学会”及《化学工程》杂志创办者之一

1929年初,张洪沅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现该校图书馆内陈列有各国化工期刊,唯独没有中国的期刊。他深受触动,决心要成立一个学会,创办具有一定水平的化工期刊,使中国跻身于国际学术之林。于是他和顾毓珍等一些中国留学生发起成立学会,很快得到我国化工界的热烈支持和赞助。1930年2月“中国化学工程学会”在美国正式成立,理事会由5人组成,他成为第一届理事,并担任会刊委员和名词委员会主席。学会成立后,张洪沅为创办中国《化学工程》杂志,历尽艰辛。1931年回国后继续努力奋斗,几经周折,《化学工程》创刊号终于1934年8月在天津出版。年仅29岁的张洪沅作为刊物的经理?编辑,总是以极大的热情为扩大《化学工程》的影响,为提高中国化工学术的地位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为了便于国际学术交流,扩大刊物的影响,自1935年起《化学工程》用英文刊登文章,开始向国外发行。他的辛勤劳动换来了丰硕成果,刊物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心、支持,不仅国内稿件丰富,而且法国?德国的一些同行也寄来论文,希望能在中国出版的刊物上发表。纽约市一家经营期刊的书店,曾来函要求给予在国外独家经营的权利,并寄来为介绍《化学工程》所印刷的宣传品。以后国外交换及订阅者日益增多,《化学工程》在国际上产生了引人注目的影响,中国在国际化工界的学术地位也得到了承认和提高。

抗日战争爆发后,刊物由京津移至成都、重庆坚持出版,直到抗战后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被迫停刊。国家非常重视这一刊物,不仅重印了从创刊号到停刊时的各期刊物,而且还将刊名改为《化工学报》继续出版。张洪沅先后担任主编编委。《化工学报》仍是国内外影响较大的学术刊物之一。

自中国化学工程学会成立以来,张洪沅历任学会理事,并多次担任理事长、会长。张洪沅还是1932年成立的中国化学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并担任过该会理事长。他积极参与四川省化工学会的组建工作,历任该会理事、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及成都市化工学会名誉理事长。张洪沅几十年如一日,热心学会工作,为中国化工学会的发展壮大?交流化工科学技术、发展我国化学工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科研开拓

中国化学工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当时在国内影响很大。指导学生时的张洪沅指导学生时的张洪沅

化工科研道路上勤奋的开拓者

张洪沅善于组织科技力量,发挥人才专长,不断开拓。他积极创建与化工生产相结合的化工研究机构,进行开拓性的科学实验研究工作。早在南开大学任教期间,他就和张克忠教授一起共同主持南开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工作,并兼任副所长;在四川大学理学院时,他主持创办了四川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在重庆大学时又创办了应用化学研究室,均由他兼任主任。他先后主持的3个研究机构,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实行“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面向社会,为工矿企业服务,为企业分析原料,化验成品,以及对与生产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设计等,对我国橡胶、制盐、制药、制糖、酿造等行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这期间,他研究发表了《由棉籽废油裂解制汽油》、《温度对流体阻力的影响》、《芦苇纸浆》、《大豆乾酪素之提取》等论文,并发表了一些具有指导性的综述性文章,如《相似论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发展近况》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亲自参加和指导了多项科研项目,发表了《气液传质》、《塔设备》、《液-液萃取》、《搅拌》等方面的论文10余篇。

张氏公式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张洪沅早在20年代对接触法制硫酸的反应速率所进行的开拓性研究,这是他学术上的一项出色成就。早期的硫酸工业都采用硝化法,设备生产强度低,产品浓度只有60%~70%。1913年发明钒催化剂,开拓了接触法硫酸的新天地,但还很不完善。张洪沅的博士论文《接触法硫酸反应速率的研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导出了更有工业实用价值的硫酸反应动力学方程式,为接触法制硫酸的工业化和设备设计合理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促进了接触法硫酸生产的迅速发展。他的研究成果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罗吉尔(Rogers)在他所著《工业化学手册》(Manual of industry chemistry)一书中对张洪沅的研究成果做了转载,并称所得的公式为“张氏公式”。

重庆大学

恢复、发展重庆大学,为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重庆大学因反对重庆国民政府关于并校的决定于1941年9月初被勒令张洪沅张洪沅解散后,是年底,张洪沅受命担任重庆大学整理委员会主任,恢复了重庆大学。

1942年2月他正式出任重庆大学校长。他到任后,首先组织行政会议和校务会议,加强对学校的领导,并在教授、副教授中按101的比例由教授会选出代表参加校务会议,使一般教授都能发表意见,直接参加学校管理。为了扩充教师队伍,加强各级领导,提高教学质量,他特别注意聘用海内外具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如文理学院院长段子夔、工学院院长冯简、商学院院长陈豹隐、医学院院长陈志潜、法学院院长罗志如,还聘请了一批有名的教授,如物理系谢立惠、化学系谢秉仁、教育系罗容梓、政治系潘大逵等。与此同时,他对学校校风、纪律进行了整顿,发现学风不正、舞弊现象,坚决加以纠正,明令禁止考试舞弊,对无视校纪者予以开除处分,有后台的学生也不例外,从而扭转了重庆大学校风,开始稳步发展、有步骤地开展科研和教学活动。张洪沅依靠社会,面向生产,从1942年起,先后建立了应用化学研究室和公路工程实验室。应用化学研究室由化学系、化工系共同举办,张洪沅亲兼主任,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它的宗旨是:“接受社会各界人士关于化工之一切咨询、设计及代为化验等业务,并应社会需要从事生产调查及研究。”为了服务工业生产,该室还为四川自流井富荣试验盐工改进操作,由张洪沅、金锡如、杜长明合作设计制造了真空制盐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公路工程实验室则和四川省公路局合作进行材料试验和公路设计。同时为重庆运输统制局开展公路研究,统制局则向该室提供经费,互相协作。

为了改善重庆大学办学的经济条件,提高教学质量,这期间张洪沅和全校师生一道为将重庆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们多次上书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据理力争。1942年秋,张洪沅亲自去成都会见当时的四川省政府兼主席张群,进一步阐明改重庆大学为国立的理由,促省政府致函教育部。最后于1943年1月3日获准将重庆大学改为国立,实现了重庆大学师生多年来的愿望,使重庆大学步入了全国高等学府行列,并不断进步发展。

在张洪沅任重庆大学校长期间,学校的规模有很大的发展,由原来的3个学院12个系及2个专修科发展为6个学院20个系,3个研究所和1个专修科,成为西南地区院系比较齐全的有名望的高等学府。张洪沅工作繁忙,但他从不脱离教学?科研工作,一直担任本科学生的教学工作,并兼任化工系主任,还担任研究生导师,培养了一批化学工程研究生。

主要论著

1 张洪沅,接触硫酸法反应速率的研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论文摘要集,1930

2 张洪沅,王舜绪.氧化茶籽油的研究.化工工程,1934,1

3 张洪沅,张克忠,张德惠.从废棉籽油制造汽油的研究.化学工程,1935,2

4 张洪沅,谢明山.化学工程机械.商务印书馆,1935

5 张洪沅,张德惠.芦苇制造纸浆.化学工程,1936,3

6 张洪沅,张德惠.钒催化接触硫酸法反应速率的研究.化学工程,1936,3

7 张洪沅,张德惠.大豆干酪素的研究.化学工程,1937,4

8 张洪沅,Decolorization of Massecuife solution by Animal charcoal.化学工程,1937,6

9 张洪沅,勾福长.四川土法制盐的研究.化学工程,1939,6

10 张洪沅,化工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

11 丁绪淮,张洪沅等编著.化工操作原理与设备.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55

12 张洪沅,丁绪淮,顾毓珍编著.化学工业过程及设备(上下册).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57

13 张洪沅,等编著,化工过程教学指导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

14 张洪沅.相似论在化工中的应用.河南省化学化工学会年会上的报告,1963

15 陈文靖,张洪沅.填料萃取塔中引入空气对液储影响的研究.成都工学院学报,1964(3)

16 洪大章,张洪沅.多管塔流体力学性能的研究.成都工学院学报,1964(4)

17 马克承,张洪沅.穿流塔液储及影响因素.成都工学院学报,1964(4)

18 张洪沅,等.化学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0

19 张洪沅,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发展近况.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81(1)

化学工程

张洪沅从美国回国时,国外化学工程教育已有了相当的发展。而在中国,这一新兴学科尚相当陌生,化学工程教育更处于落后状态,连一本教材也没有。张洪沅认为这种状态不能长此下去,决心为发展化学工程学科和化学工程教育事业,使我国化工事业能独立于世界之林而奋斗。他首先自己编写教材。1935年,他与谢明山共同主编出版了《化学工程机械》一书。该书对化学工程的内容、性质及其所用机械等均作了介绍,是中国第一本用中文写成的化学工程教材,当时在国内影响很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更加积极参与化工教材建设工作。1955年由他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化工原理》教材,奠定了基本体系和主要内容。教材中把化工原理概括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流体流动,第二部分为传热,第三部分为传质,使过程与设备融合在一起,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至今该体系仍为化学工程书刊所沿用。1957年,他与丁绪淮、顾毓珍合编出版了《化学工业过程及设备》一书,作为全国第一本统一使用的教材,为全国各高等院校化工类专业所采用,取得很好的效果,并再版发行。

张洪沅精通英语,熟悉德语、法语。1953年他年过50岁,已是国内外著名的化工学者,但为了能直接阅读俄语书刊,便主动到泸州参加重庆大学举办的俄语突击班学习,回校后又勤学苦练,终于能用俄语阅读、翻译文献资料。1956年他主持并参加翻译出版了苏联化工专著《干燥作业》,还参加编著出版了《化工操作原理与设备》。1964年由他主持编写的《化工过程及设备教学参考》一书出版。该书是他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对“化工过程及设备”各教学环节的有关教学问题作了较详细的阐述和讨论,对任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很有参考价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虽年事已高,但仍积极从事化学工程教材的建设工作。1979年他参加全国统编教材《化学工程》的主审工作,其后又负责主审了谭天恩等编写的《化工原理》教材。1986年在他指导下成都科技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编著了新的《化工原理》教材,由他亲自审稿后交付出版,并于1991年再版。1990年他虽年近九旬,但对成都科技大学化工原理设计导论编写组的《化工原理设计导论》书稿仍进行了细致地审定,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该书于当年4月出版。

几十年来,张洪沅满怀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历尽沧桑,呕心沥血,为发展中国的化学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