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戏剧

奥地利戏剧

中文名 奥地利戏剧
时间 约始于12世纪
目录导航

  奥地利戏剧

  AustrianDrama奥地利有记载的戏剧活动大约始于12世纪。其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18世纪以前的戏剧阿瓦夫人是德语国家第一个有姓氏记载的女作家。她从1120~1125年在两个儿子参与下,创作了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剧本《耶稣生平》、《圣灵七赠》、《反对基督的人》和《末日审判》。这是奥地利最早的宗教剧。奥地利戏剧奥地利戏剧

  到14世纪,从宗教剧发展出一半以骑士生活、一半以农民生活为内容的世俗剧。其中最著名的剧目是《内德哈特》,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滑稽剧。著名的中世纪奥地利“狂欢节戏剧”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出现在德国文坛上的表现主义运动对奥地利也有影响。F.韦尔弗(1890~1945)和K.克劳斯(1874~1936)是表现主义戏剧在奥地利的代表人物。前者以其《特洛伊女人》(1918)表现了人的尊严如何战胜被战争野蛮化了的世界;后者以其规模恢宏的大型剧作《人类的末日》(1918~1919)广泛反映了战前奥地利的社会生活,从多种角度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的崩溃、奥匈帝国的解体,给奥地利历史的发展带来重大转折。战后出现的种种社会危机,尤其是下层人民群众在危机中的种种经历、德国法西斯势力的崛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在□.von霍尔瓦特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意大利之夜》等剧作中得到了深刻反映。霍尔瓦特是20世纪奥地利“大众戏剧”的代表人物,对60年代以后奥地利、联邦德国戏剧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8世纪以前的戏剧

  阿瓦夫人是德语国家第一个有姓氏记载的女作家。她从1120~1125年在两个儿子参与下,创作了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剧本《耶稣生平》、《圣灵七赠》、《反对基督的人》和《末日审判》。这是奥地利最早的宗教剧。

  到14世纪,从宗教剧发展出一半以骑士生活、一半以农民生活为内容的世俗剧。其中最著名的剧目是《内德哈特》,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滑稽剧。著名的中世纪奥地利“狂欢节戏剧”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世纪的奥地利是欧洲天主教势力的一个大本营,又是封建哈布斯堡王朝的基地,这给早期市民阶级文化发展带来强大阻力。当时从事文化活动的人,主要是僧侣和贵族,也有个别受过教育的市民。文化活动多集中在寺院、宫廷以及学校,用的是拉丁文。

  16世纪,奥地利戏剧的最大成就是“学校戏剧”。内容既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采用拉丁语。最初以演出普劳图斯、泰伦提乌斯作品为主,后逐渐出现了当代作家的作品。维也纳一位学校教员,后任神甫的沃尔夫冈·施梅尔茨勒(约1500~1560)曾用德语创作剧本,率领学生在学校和市政府内演出。新教“学校戏剧”的代表人物是P.雷布恩(约1505~1546)。他的剧作运用了古希腊戏剧的合唱等,代表作品有《关于一个敬神而贞洁的女人苏珊的学校戏剧》(1536)和《关于加纳的伽利略的婚礼的婚礼戏剧》(1538)。同时,奥地利出现了“耶稣会剧”,也是一种用拉丁文写作并演出的戏剧,其宗旨在于宣扬天主教思想,对抗宗教改革。“耶稣会剧”的传播始于维也纳,代表人物是雅各布·比德尔曼(1578~1639)。他生于施瓦本,卒于罗马,是神学教授。他在1502~1618年之间以“旧约”故事、神话和历史为题材,用现代拉丁语创作了一批巴罗克式的“耶稣会戏剧”,劝诫人们用尘世的一切来为神服务。他的代表作是描写一个巴黎律师遭遇的《策诺多克苏斯》(1602),这出戏为“耶稣会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表演方面接受了意大利歌剧所提供的经验。

  18世纪的戏剧

  18世纪初期,在民间出现了一种专事打诨逗趣的滑稽剧,很快取代了巴罗克式宗教戏剧的主导地位。1706年J.A.施特拉尼茨基组织剧团,在维也纳市郊演出,1712年获准建立剧院。他重新创造了早已流传开来的汉斯·武斯特这个丑角形象,并创作了许多具有民间色彩的剧本。他的戏剧活动为维也纳“大众戏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761年,奥地利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J.von佐嫩菲尔斯(1733~1817)创立了一个“德意志协会”,宣传启蒙思想,同时致力于戏剧改革。

  1768年他发表《维也纳舞台通信》,1770年发表《杜绝演员编词的必要性》,批评舞台上的陋习,反映戏剧中插科打诨的丑角,要求以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为榜样,创作和演出遵循一定的规则。但他忽视了民间戏剧的大众性,因而遭到F.哈夫纳(1731~1764)的反对。哈夫纳的戏剧创作秉承莫里哀、C.哥尔多尼、L.霍尔堡的传统,注重刻画人物性格,注重用固定台词提高丑角戏剧的文学水平,从而获得了“维也纳喜剧之父”的称誉。18世纪,在维也纳建立了几处固定剧院。

  1741年米夏埃勒广场宫廷城堡旁的舞厅被改造成剧院,1776年由宫廷接管,命名为国家歌剧院,建立了导演集体负责制,成为欧洲戏剧史上一件勇敢的创举。1781年,K.von马里奈利在维也纳市郊创立了莱奥波特城剧院,为大众化戏剧的演出提供了场所。1785年,维也纳著名丑角演员K.迈尔创立了约瑟夫城剧院。1789年,E.希卡内德创立了富丽堂皇的维恩剧院。新剧院的落成,促进了市民戏剧的发展,也为19世纪奥地利戏剧创作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19世纪的戏剧

  19世纪的奥地利出现了一批有世界声誉的剧作家。其中成就最卓着的是F.格里尔帕策。他在艺术上遵循J.W.von歌德、J.C.F.席勒所代表的德国古典文学范例,创立了奥地利古典戏剧。《萨福》(1818)和《海涛和爱浪》(1831)是他戏剧创作的高峰。(1819)F.赖蒙德(1790~1836)创造了富于想象力和幽默感的童话剧和魔幻滑稽剧,提高了“大众戏剧”的文学水平。J.N.内斯特罗伊(1801~1862)的“大众戏剧”作品,不仅在艺术上使维也纳地方色彩升华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艺术,而且注入了民主主义和社会批判的内容。

  1848年革命失败以后,文学艺术中出现了一种回避重大社会问题、进入乡村田园的倾向,直到19世纪70、80年代,社会批判因素才有了明显增强,出现了71、L.安岑格鲁贝。他的剧作反映农村社会的各种矛盾,揭露天主教势力对奥地利农村精神生活的控制,鞭笞资本主义对于金钱和权力的追逐,把奥地利“大众戏剧”提高到了古典戏剧的水平。奥地利维也纳戏剧博物馆奥地利维也纳戏剧博物馆

  19世纪末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文坛出现了流派纷呈的局面。这种情况在奥地利表现得尤为明显。围绕“青年维也纳”派文学社团的作家、艺术家们,哲学和艺术观点虽然不尽相同,却都怀疑资本主义的发展前途,预感到哈布斯堡王朝的覆灭已指日可待。他们把自己对现实的迷惘感受,表现为对内心和梦幻世界的探求,在艺术形式上刻意雕琢。A.施尼茨勒是“青年维也纳”的重要代表人物、印象派剧作家。他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运用于戏剧创作,以极其细腻的手法,表现资产阶级社会在精神和道德上的衰落以及当代人的各种变态心理。他的剧作打破了传统戏剧的结构形式,追求叙事效果。H.von霍夫曼斯塔尔(1874~1929)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新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剧本对话具有抒情、典雅的特点,情节和人物具有寓意性和象征性,多以超时代的“永恒的”生与死、苦与乐的斗争为主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戏剧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出现在德国文坛上的表现主义运动对奥地利也有影响。F.韦尔弗(1890~1945)和K.克劳斯(1874~1936)是表现主义戏剧在奥地利的代表人物。前者以其《特洛伊女人》(1918)表现了人的尊严如何战胜被战争野蛮化了的世界;后者以其规模恢宏的大型剧作《人类的末日》(1918~1919)广泛反映了战前奥地利的社会生活,从多种角度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的崩溃、奥匈帝国的解体,给奥地利历史的发展带来重大转折。战后出现的种种社会危机,尤其是下层人民群众在危机中的种种经历、德国法西斯势力的崛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在╂.von霍尔瓦特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意大利之夜》等剧作中得到了深刻反映。霍尔瓦特是20世纪奥地利“大众戏剧”的代表人物,对60年代以后奥地利、联邦德国戏剧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戏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奥地利戏剧,是在流亡国外的剧作家们的成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60年代初期以前,重要代表人物是F.霍赫韦尔德(1911~)。他的戏剧生涯始于流亡瑞士期间。第一部剧作《神圣的试验》(1938)描写一个耶稣教徒国家为了尝试建设一个社会共同体所遭到的失败。1946年他又创作了《迈耶·亨布莱希特》,1947年在维也纳上演。直到60年代初期,霍赫韦尔德都以其结构严谨的历史剧、神话传统象征剧主宰着奥地利剧坛,被称为“古典形式的大师”。

  从60年代开始,奥地利戏剧界出现了一股致力于“反戏剧”创作的潮流。他们接受了欧洲超现实主义和荒诞派戏剧的影响,接受了L.维特根斯坦(1889~1951)和F.毛特纳(1849~1923)语言哲学的影响,注意语言的隐喻性和尖锐性。╂.von霍尔瓦特和E.卡内蒂,E.(1905~)给了这个潮流以重要影响。“反戏剧”的代表人物主张从对现有语言的批判性反思入手,达到批判现实的目的。“格拉茨公园论坛”派的P.汉特克(1942~)的剧作,完全把语言和对语言的分析作为舞台表演的对象。他在剧本《卡斯帕尔》(1968)里把语言视为现实的形态,把语言等同于政治社会组织(即把现实看成是语言的产物)。W.鲍尔(1941~)并不拒绝在舞台上讲故事,但他讲的都是貌似新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的超现实的故事,以期收到激发和满足观众的所谓“反社会本能”的效果。T.贝恩哈特(1931~)则多以寓意的手法,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状,并为这个社会做出必然毁灭的诊断,但观众看不见未来发展的远景。格拉茨派剧作家的实验,为探索新的创作道路增添了新的色彩。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奥地利女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ElfriedeJelinek)获得200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耶利内克将获得了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6万美元)的奖金。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颁奖的布告中说,授予耶利内克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她用超凡的语言以及在小说中表现出的音乐动感,显示了社会的荒谬以及它们使人屈服的奇异力量。”不过,据奥地利通讯社报道,耶利内克说自己12月10日不会去领奖,“不是因为身体欠佳,而是心理上受不了众目睽睽”。

  耶利内克于1946年出生于奥地利小镇穆尔祖什拉克。她于1967年出版了她的首部作品集《利莎的影子》。她被誉为同一辈奥地利作家中的翘楚,着有《女情人们》(DieLiebhaberinnen)、《我们是骗子,宝贝》(wirsindlockvochgelbaby!)及《情欲》(Lust)等小说,另有剧本、散文等着作。1986年她因对德语文学的贡献,荣获海里希·波尔(HeinrichBoll)文学奖;1998年荣获著名的德国毕希纳奖(GeorgBuchner),以表彰她的创作成就。她也在报章上发表自己对于社会问题的看法,在2000年奥地利大选中她反对约尔克·海德尔(Haider)的右翼党(RightWingParty),而右翼分子曾经打出海报“你要耶利内克还是要文化?”可见她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作家。针锋相对的她则说如果海德尔进入政府,她将拒绝自己的戏剧在奥地利境内上演,以示抗议。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