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鱼共生系统

稻鱼共生系统

中文名 稻鱼鸭共生系统
主要特征 在水稻田中养鱼、养鸭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中国的稻鱼鸭共生农作方式,最早可溯源至二千年前的汉朝,二千年来,中国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几乎都养田鱼及养田鸭,然而由于乡郊都市化,自2000年开始,这系统的数目正在逐年递减,更有濒临消失的危机,这亦是它能成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选定的农业文化遗产首批项目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操作方法

水稻与田鱼、田鸭共生是一种自我平衡的生态系统,这种系统由于没有化学农药的投放,对周遭的生态环境有重大的保护作用,是各国专家锐意要保存的传统农业模式。

1400多年前,聪明的老百姓发明了在稻田中同时饲养鱼儿和鸭子的方法。每年春天,谷雨前后,农民把秧苗插进了稻田,鱼苗也就跟着放了进去,等到鱼苗长到两三指长,再把体重150-200克的雏鸭,按亩放养30只左右,放入稻田中饲养,鱼、鸭的活动对水稻有除草、松土、保肥施肥、促进肥料分解、利于水稻分蘖和根系发育、控制病虫害的作用,稻草又为鱼儿和鸭子遮阴蔽日,让它们迅速“增肥”,最后,在这片稻、鱼、鸭和谐共生的环境中,稻田养鱼、鱼养稻,稻、鱼、鸭三丰收。 可别小看了这个生态系统,2011年6月,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试点,这是中国获此殊荣的第四个点,也是贵州唯一的点。在全县11万多亩的保灌中,大部分都推广了稻田养鱼放鸭的生态产业。 这个“稻鱼鸭”生态系统看似简单,其实技术含量奇高,鸭子放早了,就要吃掉田中的小鱼,放晚了,就没东西可吃,但千百年的侗乡人无师自通。放养鸭子的数量与大小,关键取决于田中鱼的大小和田水的深浅,以鸭子的大小和放养数量不构成对鱼的生存威胁为原则。

田鱼田鸭日常于田里畅游,更可以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翻松泥土以及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而水稻引来的各种昆虫又为田鱼田鸭提供食物。这可以是一个生生不息自我完善的食物链模式。根据调查显示,养鱼养鸭一年后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可分别提高57.7%、78.9%及34.8%,土地的营养大大提升,更有助稻谷增加产量约5至15%。

田鱼,原来是鲤鱼的变种。农民经山溪引导鱼儿进入稻田中,鲤鱼种经多年驯化而成独特的田鱼,其形态比我们常见的鲤鱼细小,颜色有橙红、花斑、白色、黑色等,鱼鳞柔软,

田鸭,是贵州当地的一个小香鸭品种,体型矮小,活泼好动,长期在稻鱼内活动及觅食田里的小虫、小虾及微小生物,因此它肉质鲜美,是当地人赖以为生的食材。这种在水稻田同时养鱼养鸭的耕作系统,名为「稻鱼鸭共生」。中国早期稻田养鱼养鸭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贵州、湘西、福建、四川、广东、广西以及浙江。

主要特点

稻鱼鸭共生系统是中国南方一种长期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其主要特征是在水稻田中养鱼养鸭。稻鱼鸭共生系统的代表是贵州省从江县。有的地方只保留了稻鱼共生方式。稻鱼共生系统的代表是浙江省青田县,这两个项目都被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中国国家级重要文化遗产。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