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特瑞香

唐古特瑞香

中文名 唐古特瑞香
命名者及年代 Maxim.,1882
植物界
桃金娘目
双子叶植物纲
瑞香属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唐古特瑞香唐古特瑞香(3)常绿灌木,高0.5-2.5米,不规则多分枝;枝肉质,较粗壮,幼枝灰黄色,分枝短,较密,几无毛或散生黄褐色粗柔毛,老枝淡灰色或灰黄色,微具光泽,叶迹较小。叶互生,革质或亚革质,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2-8厘米,宽0.51.7厘米,先端钝形,尖头通常钝形;稀凹下,幼时具一束白色柔毛,基部下延于叶柄,楔形,边缘全缘,反卷,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干燥后茶褐色,有时上面具皱纹,两面无毛或幼时下面微被淡白色细柔毛,中脉在上面凹下,下面稍隆起,侧脉不甚显著或下面稍明显;叶柄短或几无叶柄,长约1毫米,无毛。

花外面紫色或紫红色,内面白色,头状花序生于小枝顶端;苞片早落,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6毫米,宽3-4毫米,顶端钝尖,具1束白色柔毛,边缘具白色丝状纤毛,其余两面无毛;花序梗长2-3毫米,有黄色细柔毛,花梗极短或几无花梗,具淡黄色柔毛;花萼筒圆筒形,长9-13毫米,宽2毫米,无毛,具显著的纵棱,裂片4,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8毫米,宽4-5毫米,开展,先端钝形,脉纹显著;雄蕊8,2轮,下轮着生于花萼筒的中部稍上面,上轮着生于花萼筒的喉部稍下面,花丝极短,花药橙黄色,长圆形,长1-1.2毫米,略伸出于喉部;花盘环状,小,长不到1毫米,边缘为不规则浅裂;子房长圆状倒卵形,长2-3毫米,无毛,花柱粗短。果实卵形或近球形,无毛,长6-8毫米,直径6-7毫米,幼时绿色,成熟时红色,干燥后紫黑色;种子卵形。花期4-5月,果期5-7月。[1]

近种区别

该种小枝具黄褐色粗柔毛;叶片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通常顶端钝形;花序下面的苞片边缘及顶端具丝状纤毛,花萼外面无毛,紫色或紫红色,内面白色,易于同其他种区别。[1]

主要变种

野梦花(Daphne tanguticaMaxim. var.wilsonii):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幼枝淡紫红色或淡灰褐色;叶片倒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5-10厘米,宽1-2.2厘米,先端渐尖或锐尖,不凹下,边缘不反卷;浆果近圆形。分布于中国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和四川东部。[1]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维西、中甸、德钦、鹤庆)和西藏。生长于海拔1000-3800米的润湿林中。对环境条件要求比较强烈,喜生长于湿润、腐殖质含量高的林下,灌丛半阴坡及湿润沟谷地带。[1][3]唐古特瑞香唐古特瑞香

繁殖方法

采种处理

种子采收:每年8-9月底果实发红时为采收种子的适宜时间。采摘成熟浆果后即行晒干,以防因霉烂而影响发芽率。

种子处理:在自然温度下往往满足不了种胚的生长发育需求,需经技术处珅打破种胚后方能播种。方法是选择地势高燥、不积水的地点,挖一个1.5-2米深的坑(大小亦可视种子多少而定),坑的四周挖一环形排水沟,以防用水灌入,坑底四周填入适量马,然后把调好湿度的沙或千净土壤与种子按1:1的比例混拌均匀放入坑内。上覆适当的马类和土,再用防雨材料覆盖严实。土壤湿度一般保持在30%,春播时一般在上一年的10月下句处理,次年3月底取出。

播种方法

土壤解冻后4-5月或土壤冻结前10月中下旬播种,但以春播为好,播种量为52.5-60千克/公顷,播深5-6厘米,行株距30厘米,播种方法采用人工小锄开沟,平撒条播,播后覆土。林下小块种植时,可采用挖坑点播方法。

栽培技术

唐古特瑞香唐古特瑞香(5)选地:播种地选择主要考虑以林下为宜,也可是林中海拔3200米以上的阴坡、半阴坡或土壤腐殖质含量高、坡高25°内的林区。

整地:点播或大面积散播时,须进行翻耕、轻耙、镇压,作畦等技术措施,以利于蓄水及保肥。

管理:播后未发芽前无需浇水。人工除草按行距进行。如出现病虫害,可采用不同药物措施防除。

收获加工:经植物化学试验可知,生长2年的唐古特瑞香根、茎、皮内均含有效成分,并能在生产上应用。因此,种植3-4年后即可收获加工。无论是野生还是人工栽培,收获时间均以8-9月为好。

主要价值

观赏及经济:唐古特瑞香是观赏植物;茎皮纤维为很好的造纸原料。[1]

药用:唐古特瑞香以其果、皮、叶、根、花入药,性味苦、有小毒,具有祛风除湿、止痛散瘀之功能;用于风湿疼痛、关节炎、风湿关节痛;唐古特瑞香果、皮熬膏可驱虫、治梅毒性鼻炎及下疳,花治肺脓肿,根皮治骨痛、关节炎。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