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齿目最原始的山河狸科现存唯一的1种,山河狸科动物大约在5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就已出现。山河狸因外形、习性与河狸有很多相似之处(如眼小、耳短、被毛短密而色暗,穴居水边,修排水渠,以及咬食树木枝杈等)而得名。
体型中等,体长30~46厘米;全身被覆暗灰色或赤褐色短绒毛;尾甚短,仅端部稍露出毛被外;体胖,重约1千克;头短钝,多须,额部凸圆;腿短粗,前后肢5趾,爪狭长;适于挖土,前肢拇趾具蹄状爪,其他4趾都能握食物。在形态上仍保留着一些较原始的特征,如头骨上无眶后突,咀嚼肌中颞肌较强大等。
生活于海拔2200米以下的森林和茂密灌丛下常年积水的洼地中。栖居地面有许多洞口和扇形土丘,洞口常用土封堵,地下有数米长的洞道通往地下巢、仓库和隐蔽处。昼间活动,不甚机敏,喜酣睡。遇危险时常身贴地面快跑或仰卧不动,并伸出带利爪的四肢,准备迎敌。喜洗澡,常坐在后腿上,用两前肢撩水洗身体和胡须。善游泳和爬树,能从一个树枝摆到另一个树枝上去。冬季不蛰眠,多在雪下活动,偶尔也到雪地上来。有贮存食物的习性。喜吃多汁的水生植物,也吃栎树的青嫩枝叶和松杉类的针叶,冬季有时也啃咬埋于雪下的树皮和细枝。
每年冬末或早春繁殖1次,妊娠期约1个月,一般产2~3仔,多达6仔。幼鼠10日后睁眼,于6月底出洞活动,2年后成熟。数量多时对林业有一定程度的危害,有时也偷食庄稼和危害河渠堤坝。
山河狸科Aplodontidae是现存最原始的啮齿目成员,拥有一些原始特征。山河狸科史前有较多种类,而现存仅山河狸Aplodontiarofa一种,分布于北美洲西北部的湿润的海岸针叶林中。山河狸体长30~40厘米,外形似小型的河狸,但是没有河狸那样扁平的尾巴,其尾长仅2.5厘米。山河狸食性广泛,可以食用多种不同的植物,并有储存食物的习惯。山河狸调节体温和保持湿度的能力均较差,需要冬眠和夏蜇,平时则挖掘复杂的洞穴居住。
松鼠科Sciuridae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科,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适应从半荒漠、高山到热带雨林的多种不同生活环境,有些种类还出现在城市花园中。松鼠科成员依生活习性可以分成树栖、夜行性、可以滑翔的鼯鼠类,树栖、昼行性、不能滑翔的松鼠类和地面生活的地松鼠类三大类,虽然彼此差异较大,但多有较大的眼和或多或少蓬松多毛的尾。鼯鼠类是所有会滑翔的哺乳动物中最著名的代表,以东南亚最为丰富,邻近的亚洲东部和南部也有少数,另有飞鼠属Pteromys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美洲飞鼠属Glaucomys分布于中北美洲。松鼠类是人们最熟悉的动物之一,其中松鼠属Sciurus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属,多数成员分布于美洲,但是也有几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其它的树栖松鼠以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属种最多,体型差异也较大,其中东南亚和南亚的巨松鼠如可见于我国广西、云南的两色巨松鼠Ratufabicolor(右图)体重可达2~3公斤。非洲的树栖松鼠体型差异也较大,其中体型最小的成员体重仅10克左右。地栖的松鼠以北美洲最为丰富,欧亚大陆北部和非洲也有不少。地栖的松鼠中包括一些体型较大的成员,如土拨鼠Marmota又称旱獭,大者体重可达8公斤。
常见的花鼠Eutamiassibiricus习性介于树栖松鼠和地栖松鼠之间,挖洞穴居,但也常在树上活动。花鼠分布于东亚北部,在美洲另有近20种种与其相似的美洲花鼠Tamias,也有人将二者合并为一属。
鼠类动物,从5300万年前在地球上出世以来,到如今已有了29科430属1814种生活在今天的地球上,约占当今世界哺乳动物属种的40%。鼠类个体数量也是多得惊人,世界上每6个哺乳动物中就有一个是鼠。鼠类生活在除南极以外的世界每个角落,在陆上有跑的老鼠,跳的跳鼠,地下挖洞的鼢鼠;有生活在水里的河狸,还有树间飞的鼯鼠。鼠的形态、相貌也千差万别,逗人喜爱的小松鼠,讨厌的家耗子,头上生角的上古鲁鼠。但是不管差别多大,在生物学上统归一类,叫啮齿目。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长了一对终生生长的大门牙,不停地在啃(啮)东西。这门牙不断生长,如果任其生长,越来越长的门牙就会撑得连嘴巴都闭不上,这就是老鼠啃木箱的原因--并不为吃,只是为磨。有人把家鼠养在瓷缸内,饲以软食,隔些天后,鼠嘴被门牙顶撑,无法合拢进食而致死。其实,鼠类在吃东西时,是用门牙把食物咬断后,送到后面用臼齿咀嚼,这时门牙是张开的,这一特点是鼠类所特有的。为了咀嚼方便,鼠的犬齿没了,颊齿数目也大大减少。
中等,尚无灭绝危险
保护措施
尚无对该物种的保护
鼠类对人类生活甚为重要,它偷粮,传播鼠疫,破坏农田和草原。但它的毛皮可用,而且它繁殖快、数量多,人们常把它用作实验动物,称之为“哺乳动物中的果蝇”。
啮齿目Rodentia是哺乳动物中最大最成功的一类,拥有哺乳动物中2/5的种类,分布几乎遍及南极和少数海岛以外的世界各地。对于种类繁多的啮齿类成员之间的亲缘关系争议比较大,主要是根据颅骨上咬肌的结构和附着情况、牙齿、下颌骨等进行分类。传统上一般分成松鼠型亚目Sciuromorpha、鼠型亚目Myomorpha和豪猪型亚目Hystricomorpha三个亚目,其中松鼠型亚目是最原始的啮齿类,分化比较早,其成员间差异较大,有时被分成几个不同的亚目,比较常见的是将最原始的成员分出始啮亚目Protogomorpha。鼠型亚目起源于松鼠型亚目,下颌骨和松鼠型亚目接近,有时可并入松鼠型亚目或再分出不同的亚目。豪猪型亚目较早和其它啮齿类分化出来,成员之间体型和习性差异很大,但下颌骨均为豪猪型,也有人将其分成2~3个不同的亚目。最早的啮齿目成员见于古新世晚期,与松鼠略有些类似,后来啮齿目迅速繁盛,成为最成功的哺乳动物,其繁盛可能是多瘤齿兽等与其相似的较原始类型灭绝的原因。啮齿目的起源也有较多的争议,现在多认为与兔型目共同起源于兽目。啮齿目多为小型的植食性动物,是各地食物链的重要构成,但不少种类食性较杂,也有少数主要食昆虫等小型动物或者食鱼,有些种类则体型较大。
五花八门的啮齿目在生物学上根据牙齿、咬肌结构大体分成4大类:始啮类(如今仅在北美残留一种--山河狸)、松鼠类(包括松鼠和河狸)、鼠类(家鼠、仓鼠和跳鼠)和豚鼠类(豚鼠和水豚)。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认为,南美豚鼠与其他啮齿类的相似性低于它与灵长类或其他哺乳动物的相似性,因此认为南美豚鼠不是啮齿类,从而对传统的啮齿类概念提出挑战。
始啮类繁盛在古近纪,到渐新世地球骤冷时基本上灭绝了。大间断后一些现生的科出现了,如河狸、松鼠、跳鼠和南美豚鼠等。鼠科动物是最庞大的,它包括仓鼠、鼠和田鼠等几大类(亚科)。最原始的是仓鼠,它发现于近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繁盛在渐新世和中新世;当l500万年前时它的后裔--鼠类出现后就逐渐被取代了。如今世上的鼠亚科约有120属,近530种,而仓鼠亚科仅有5属22种了。田鼠亚科是仓鼠的另一支后裔,它出现在距今约500万年前。由于啮齿类种群的数量多,进化快,是确定地层时代最为有效的指示化石。以一种叫模鼠的田鼠类化石为例,在不到300万年的时间里,牙齿从有根到无根,齿面的纹饰也逐渐变化。如果在地层里找到哪种模鼠,就可以推断该地层的时代了。
啮齿类的起源,一直是多年未解的问题。过去总以北美早始新世的副鼠为样板,推测啮齿类起源于古新世的灵长类。近年在我国发现的新材料证实,啮齿类应当起源于中亚:安徽潜山古新世地层中的东方晓鼠是啮齿类的祖先类型,内蒙古的磨楔齿鼠则是最原始的啮齿类。从20世纪20年代起,动物学界一直认为鼠和兔没有系统关系,兔类可能起源于偶蹄类、古老的踝节类或狃兽类。直到70年代在安徽潜山与晓鼠一起发现了兔形类的祖先--模鼠兔,才算重新确认了鼠和兔的亲缘关系,两者都归入同一大类--啮形超目。兔和鼠都长有一对无根的大门牙,只是兔类在大门牙后面还有一对小门牙,所以在分类上把兔类也叫双门齿目,而啮齿类则为单门齿目。
松鼠型亚目
睡鼠科
松鼠科
蒙古新发现的渐新世山河狸和松鼠类化石蒙古中部地区的三达河组(HsandaGolFormation)是亚洲渐新世陆相地层的经典地层之一.三达河组的沉积岩层现被分成两个岩性段:上部早渐新世晚期,晚渐新世山地段(ShandMember)和下部早渐新世早期塔塔尔段(TatalMember);两岩段间有时夹有KharKhoroo玄武岩层(BryantandMcKenna,1995;MengandMcKenna,1998).该玄武岩层的时代用40Ar/39Ar法被确定为距今31.5Ma(Hocketal.,1999,他们称其为BasaltⅠ).三达河组中产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特别是啮齿类化石(MatthewandGranger,1923;Kowalski,1974;RussellandZhai,1987;Hocketal.,1999).近年来,本文的后一作者在三达河组中又采集到一批啮齿类化石,其中包括松鼠和山河狸2科的化石.
发现的山河狸头骨化石
本文是对这两类化石新材料的记述.现生的松鼠科分异很大,而且大多数都分布在亚洲.然而,松鼠科化石在古近纪时在北美和欧洲却很丰富.在北美出现于晚始新世,在渐新世时已明显分异;在欧洲出现于早渐新世,在中新世时分异很大.相反,亚洲古近纪的松鼠化石却发现得很少,标本也很破碎.已报道的只有3件标本.2件产自党河下游地区:Bohlin(1946)报道的晚渐新世的Sciurussp.,标本只是2枚单个臼齿(M3和m2);王伴月、邱占祥(2004)报道的早渐新世的党河鲜松鼠(Oligo-sciurusdangheensis),标本只是一段带m1~2的下颌骨.还有一件是Minin(2004)报道的蒙古渐新世的三达河克热姆鼠(Kheremhsandgoliensis),标本也只是一段带m1~3的下颌骨.本文报道的松鼠化石产自蒙古国的巴彦洪戈尔省的塔石盖贝(TashgainBel)地点的三达河组上部山地段,时代为早渐新世晚期-?晚渐新世.这批松鼠化石标本包括1件具P3~M3的上颌骨(PC36-9)和2段下颌骨(PC36-10和PC36-11).这是亚洲古近纪目前已知的最好的一批松鼠化石标本,代表松鼠科Kherem属的一新种:亚洲克热姆鼠(Kheremasiaticasp.nov.).其主要特征是颊齿较大,较宽;下内尖的高度和下次尖的大小从m1到m3变化不大,彼此相近;下内脊较明显;下内尖较明显,与下后边脊间有浅沟分开等.K.asiatica的形态特征表明,Kherem属应归入北美的Cedromurinae亚科.新的发现表明,亚洲渐新世的松鼠已发生了分异,至少可分为3支.以Kherem为代表的一支,与北美早期的cedromurines有较近的系统关系.它可能是由类似于北美Oligospermophilus的种类演化并迁徙到亚洲来的.现生的山河狸只有一种(Aplodontiarufa),仅生活在北美西部沿海地区.但从始新世到中新世,山河狸却遍布全北区.它们在北美较繁盛,分异大,但在亚洲发现得很少。在亚洲渐新世地层中虽曾报道过3属4种山河狸化石,但材料都很少。山河狸化石在蒙古渐新世地层的新发现表明,亚洲渐新世的山河狸化石比已知的要丰富。
山河狸化石分别采自蒙古南戈壁省Shunkt地点的山地段和前杭爱省UlaanKhongil地点的塔塔尔段。它们代表原松鼠属的3类:蒙古原松鼠(新种)和小原松鼠(新种)。蒙古原松鼠的主要特征是下颊齿的下中附尖与下后附尖脊连,下中尖发育较弱,下外中脊弱或无;p4无下前边尖和下前齿带;m1具从下外脊伸向下次脊的小刺;m2和m3的下后脊II较发育;下次脊在p4和m1后弯,与下后边脊连,在m2和m3横向,伸达下外脊等。蒙古原松鼠(相似种)与蒙古原松鼠的区别是:颊齿尺寸较小,p4具明显的下外中脊,p4和m1的下次脊弯曲度较缓,m1缺从下外脊伸向下次脊的小刺,m2~3的下后脊II较短等。小原松鼠的主要特征是:个体较小;齿冠较低;下臼齿的下中附尖孤立;下颊齿的下次脊横向、较低,与下外脊连,下中尖和下外中脊均较明显,下次尖明显向前颊侧延伸,具明显的齿带等。蒙古渐新世啮齿类化石的新发现表明,亚洲渐新世的松鼠和山河狸与北美的关系要比与欧洲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