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最早关于北京女性口语里的尖音现象的报道是语言学家黎锦熙在1920年在考察北京女子中学生读音之后发表的。
1930年语言学家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等人在《中国音韵学研究》汉译本译者注中也曾经提到这种语音现象。
1950年徐世荣在《北京话里的土词和土音》中也提到过。
1970年他又在《普通话语音和北京土音的界限》一文中提到了这种现象;1980年陈松岑、曹耕、胡明扬等语言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这种尖音现象的发音特征和在社会人群中的分布,并探讨了这一现象的成因。
女国音的主要发音特征是发音位置前移,在发音过程中将j、q、x等舌面音变异为类似z、c、s等舌尖前音的读音,在韵母为i、ie的单字中发生率较高,而在韵母为-iong、ü、üe、üen等的单字中较罕见。女国音发音时舌前部紧靠下齿龈,舌面前部紧贴上齿龈,嘴形小而闭合,送气减弱。
汉字 | 普通话 | 女国音 |
精神 | jīngshén | zīngshén |
切除 | qīechú | cīēchú |
爱情 | àiqíng | àicíng |
喝酒 | hējiú | hēziú |
*:这个音无法用汉语拼音表示,国际音标为si,调类仍为阴平。通俗的说,这个音采用普通话里“思”的声母,同时采用“希”的韵母。
在分布人群方面,女国音较常见于受过一定教育的,操普通话或北京话的青年女性,在男性、青春期以前儿童以及中年以上女性中女国音的出现比例较低。
汉字 | 普通话 | 女国音 |
精神 | jīngshén | zīngshén |
切除 | qīechú | cīēchú |
爱情 | àiqíng | àicíng |
喝酒 | hējiú | hēziú |
尽管女国音里带有尖音,但它并不能叫“区分尖团”,因为它对尖团音的区别十分混乱,并不像区分尖团的其它汉语分支那样,尖团音的对立严格继承自中古汉语广韵音系。例如:“希”、“雄”两字在广韵里是团音,与是尖音的“西”、“松”完全不同,而女国音里却把它们读成尖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