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地区:河北·廊坊·文安县
文化遗产名称:里东庄音乐老会
遗产编号:1—3-16
遗产类别:民间音乐
申报日期:2008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廊坊文安县
遗产级别: 国家
文安县地处环京津环渤海腹地,被京津保三大城市环抱其间,北距北京120公里,东邻天津80公里,西距保定90公里。
据考证,里东庄音乐老会源自明朝寺庙音乐,嘉靖年间由本村“观音庙”主持和尚传授音乐,距今已有500年的悠久历史。乐队编制自清朝中后期无有固定。演奏时,乐手们齐围长桌而坐,持管者坐在中间,单独演奏打击乐。合奏时鼓居中,钹、铙及铛子、小镲分坐在鼓手两侧。乐手在演奏翻调方式上(也称背调),变调基本上不改换乐器,这种背调在河北省是少有的,如:古乐《背调琵琶令》、《背调辞曹》等。音乐会编制不固定,一般有管两支、笛一支、笙最少十攒、支锣一架、小镲一副及鼓、钹、铙、镲、铛子等。以笙管乐器为首带领乐队演奏,笙的数量不限。管在乐器中为主奏乐器,其它旋律乐器随管齐奏。打击乐器中鼓统领其他乐器。
里东庄音乐老会是古老而文明的传统艺术瑰宝。该村先民经过几百年天灾人祸、饥荒战乱的侵袭而保全了几乎失传的曲谱。里东庄音乐老会曲目丰富,套曲完整,乐手技艺精湛,并有较严格的传承方式。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保存至今,具有原汁原味之特点,对研究中国古乐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及学术价值。
里东庄村位于文安北部,距离县城7公里,属苏桥镇管辖。该村自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建村,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孕育着丰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文明而又多才多艺的人民。音乐老会就产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一
明代嘉靖年间里东庄观音寺的住持僧人(失名)就来自北京智化寺,他创建了里东庄音乐老会,是里东庄古典音乐的始祖。而后经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由寺院转移到民间,至今大约历经20代。
现今仍保存完好的打击乐器云锣,据专家考证为明代嘉靖年间制作,它是里东庄老会初建时的乐器,伴随着老会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另有九孔管和紫檀木鼓槌,经专家考证均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还有清代咸丰年间第5次续谱时,邵伯勋大先生所续的谱本。它们都是老会历经沧桑的见证。
二
里东庄音乐老会自建立至清代道光时的300年间,一直靠观音寺的僧侣化缘维持,古乐曲也一直由僧侣传承,并有部分村民参与其中。这期间在僧侣之间共传承十几代。因年代久远,又无记载,无法道出其法名及传承佳话。只是相传其演奏技艺“名震畿南”。
鸦片战争前夕,聪明好学的安永发等村民经常出入于观音寺之门,成了学习古音乐的佼佼者。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国家积贫积弱,民不聊生,观音寺难以维持。众僧云游四方,只剩下一位老僧和一个看庙人。老僧圆寂,村民用一对荷花缸装殓葬于村北(俗称“老和尚坟”),看庙人将音乐老会的桌、椅、乐器等古董倒卖一空。从此,里东庄音乐老会的大旗自然就落到安永发肩上,古音乐的传承也由寺院转移到民间。
这一时期,安永发等村民虽然在老僧在世时打下演奏古音乐的基础,但那时毕竟是老僧主领。当他们自己扛起里东庄音乐老会的大旗时,却感到力不从心,困难重重。于是招来社会上一些人的歧视和非议,以为老会不久就会解散。音乐老会从此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仲春,苏桥古镇举办宋代文安县主簿苏洵建桥纪念庆典,邀请各地音乐会汇演助兴。演出开始,各地音乐会都依次就座,唯独里东庄音乐老会没有座位。等到各地音乐会曲终乐尽时,站立的里东庄艺人竟然吹奏起难度最大的《锦堂月》,井峰彩、马喜延等人出神入化、如醉如痴的演奏,博得了众人阵阵喝彩。从此,里东庄音乐老会重振旗鼓,名声远扬。
1939年,座落在里东庄村东南的观音寺被洪水冲塌,音乐老会也从此失去了排练场所。可古典音乐却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就是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也没有间断。
邵树平就是众多传承者的典型。他是里东庄音乐老会造诣深厚的领军人物。其击鼓动作与身段表情和谐统一,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外柔内刚的特征。1989年,85岁的邵树平临终前将自己一生追求的武场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人,并把名曲《大走马》制成录音带留给后人。
从鸦片战争后村民接过里东庄音乐老会大旗,至今又传承了6代。其重要人物是:第一代,安永发;第二代,井峰彩、马喜延;第三代,邵贵成;第四代,邵树平;第五代,邵中庆;第六代,邵树桐、邵大昌。
三
里东庄音乐老会的音乐传承方式,采用古代流行的“工尺谱”,其形式属北京智化寺谱,又有自创。古谱由笔画简单的俗字、数字和符号组成:有的俗字(如“凡”字)不仅代表某个音,还代表抑扬顿挫及声音的高低起伏变化,有的俗字(如“舌舌”,读作“个个”)则代表演奏时的身段动作;数字有的代表某个声音,有的则代表吹奏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有的代表乐曲的腔调,有的代表节奏、停顿和板眼。学者如果单凭“工尺谱”,是永远体验不到其中的奥秘的。只有通过老艺人的口传亲授,才能学会古乐特有的哼、哈唱法;也只有背会曲牌、学会唱法,方能接触乐器。
虽然单凭“工尺谱”学不会古乐曲,但它却是古乐曲代代相传的依据。历代艺人都延续古谱所表示的曲调及其所赋予的约定俗成的特殊含义,代代传抄保留,代代口传心授,古乐曲才一代一代得以传承。
里东庄古典音乐在这种严密的传承方式下,在相对封闭的状况下保存下来,具有“原汁原味”的特点。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音乐,以及寺庙音乐、宫廷音乐与民间的交融、演变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四
里东庄音乐老会尊崇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为祖师。在乐曲传承历程中,逐步形成佛、道、儒3家并用,朝(朝廷)、野(民间)、寺3种音乐交融的一种雅俗共赏的吹奏打击乐。
里东庄古音乐曲谱保留完整,曲目丰富。现存六支大套曲、七支小散曲和四支打击乐曲。
六大套曲有《大走马》、《锦堂目》、《青吹山坡羊》、《关公辞曹》、《背调关公辞曹》和《玉芙蓉》。每支大套曲大多包括前奏曲、正曲和续曲,均有曲名:《大走马》包括前奏曲《倒提银灯》、正曲《大走马》和续曲《川拨棹》、《七弟兄》、《梅花酒》、《望江南》、《耍孩儿》、《妻上夫坟》、《四季鹅郎》(此曲共4段)、《撼动山》、《两头尖》9支;《锦堂月》包括前奏曲《天花胜序》、正曲《锦堂月》和续曲《傍妆台》、《侥幸令》、《醉公子》、《拾贰月》、《尧民歌》、《四季鹅郎》(此曲共4段)、《撼动山》、《劝金杯》8支;《青吹山坡羊》包括前奏曲《山荆子》、正曲《青吹山坡羊》和续曲《喜迎灯》、《醉太平》、《小梁州》、《气不忿》、《四季鹅郎》(此曲共4段)、《撼动山》、《清江引》7支;《关公辞曹》包括前奏曲《垂慈调》、正曲《关公辞曹》和续曲《四季鹅郎》(此曲共4段)、《撼动山》、《劝金杯》3支;《背调关公辞曹》包括前奏曲《背调合四拍》、正曲《背调关公辞曹》和续曲《四季鹅郎》(此曲共4段)、《撼动山》、《劝金杯》3支;《玉芙蓉》包括正曲《玉芙蓉》和续曲《哭城》、《逃军令》、《张公赶子》3支。6大套曲共包括44支曲目。其中5大套曲都包括《四季鹅郎》、《撼动山》等续曲,但相同续曲在每个套曲中的曲调却各不相同。
七支小散曲是:《流水三归赞》、《滴落金钱》、《山东歌》、《弦子令》、《背调弦子令》、《琵琶令》和《背调琵琶令》。
四支打击乐曲是:《小河西》、《大河西》、《长三拍》和《粉蝶儿》。
这些乐曲内容丰富,大致分为七类,即关于宫廷庆典和祭祀的仪礼;宗教佛事;自然界时令、景致;军政事务;儒家人物、事迹;民间哀乐;故事传说等。
乐曲所表现出来的音乐形象更是丰富多彩。有的如行云流水,高亢奔放,典雅悠长,令人回味无穷;有的虽不及黄钟大吕,但庄严肃穆,明洁诚敬,展示一种虔诚和悼念之情;有的表现儒家忠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如《关公辞曹》,时而雄浑激越,时而迂回幽婉,令人荡气回肠。
特别是反映民间悲欢离合的曲目,音乐形象令人叫绝。如《大走马·妻上夫坟》和《玉芙蓉·哭城》(即孟姜女哭夫崩城故事)两个曲目,都是描写的痛哭亡夫的妇女形象。但前者曲调缠绵悱恻,悲怆凄婉,催人泪下;后者恸哭欲绝,声震山川,响遏行云。《青吹山坡羊》则描述了一个思念从军远征丈夫的新婚少妇形象。每年三月初三,这位少妇都践约驱赶羊群上山,登高远眺,企盼丈夫归来。曲调低回婉转,如泣如诉,情真意切。这些曲目,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表现了丰富生动的民俗内容,是研究民俗文化的珍贵资料。
五
里东庄音乐老会的演奏乐器主要有九孔管、曲笛、笙、鼓、钹、镲、铙、铛子、小镲、大锣和云锣。其中九孔管是吹奏乐的领奏,鼓是打击乐的统领。老会开始有固定编制,24名乐手为“满棚”,12名乐手为“半棚”。后来乐手不定,一般10几名,但武场不能少于4人。演奏时乐手围绕长桌而坐,吹管者坐在中间;打击乐合奏时,击鼓者居中,其他乐手坐在两侧。
老会乐手技艺精湛。在演奏过程中,由正调变翻调(亦称“背调”)不用改变乐器。如《关公辞曹》是正宫调,《背调关公辞曹》用小宫调,变换时只改变翻奏手法,不改变乐器。另外,在演奏难度大的曲目《锦堂月》时,采用“哑一靠凡”的演奏方法,即用E调,把笙的17簧都充分运用起来。这些精湛的演奏方法,在全省乃至全国,都绝无仅有。因此,里东庄古音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根植于乡土上的一枝奇葩。2006年6月被河北省政府批准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
里东庄音乐老会的演出,自创立以来大致分3种情况:一是每年元宵节观灯之时,老会都要围绕邵、王、杨3个里东庄转街演奏,以祈祷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是参加村镇庙会,为庙会助兴。三是参加丧礼。三个里东庄哪家发生丧事,或者会员乐手的亲戚朋友家出现丧事,老会都要前去演奏,以志哀悼之情。这些演出,一般都在家门附近,而且依据祖训,从不收取报酬。
20世纪90年代,里东庄音乐老会渐渐走出家门,多次来县城参加春节文艺汇演。尤其在1996年春节期间,老会参加了全县“古洼之春”大型文艺演出,受到同行和广大观众的好评。2006年3月,在文安县行政中心礼堂举办的有省市有关部门领导和专业研究人员参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老会的演出,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和肯定。2007年3月2日,老会又到廊坊市人民公园参加由廊坊市委、市政府组织的首届“温馨家园”廊坊文化艺术节演出,取得圆满成功。
里东庄音乐老会今天能够生存并成功演出,除了乐手们的精湛技艺和顽强的意志外,组织者邵振举会长(俗称“管事”)和热心扶持者杨吉峰、李国强功不可没。当然更离不开各级领导和文化艺术界的关注、支持。县文化部门曾多次派精干人员到里东庄考察,为申报河北省乃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大量工作,2006年,为了光大这一民族文化,县文化体育局又与镇村商议,制定了《五年计划》。2006年5月31日,河北省团委宣传部部长韩立群在市团委副书记侯贵松的陪同下,来里东庄进行考察。同年,廊坊市群众艺术馆领导多次来里东庄调研指导。2007年3月,河北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专业研究人员,多次来电话进行调研,询问老谱的含义,准备编印关于里东庄古音乐的书籍。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国音乐学》主编张振涛博士,对里东庄古音乐产生极大兴趣,并给予充分肯定。2007年8月26日至28日,张振涛博士的学生、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王先艳来里东庄,把音乐老会现存所有古乐曲的音像都录制下来,准备制成光盘、编印图书。
里东庄音乐老会虽然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但在新形势下却面临着很大危机:一是传承无着。音乐老会的主要乐手只有邵树桐、邵大昌、刘山、邵文祥、于凤瑞、李耀庭等六七人,且均届花甲;年轻人多为利益驱动,不愿学习古乐。二是缺乏练习场所。观音寺倒塌之后,乐手们每晚挤在一家香油坊排练。三是乐器老化。因此,里东庄古音乐这枝奇葩处于将要凋谢的境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