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儿戏起源于广东省怀集县桥头镇,它是在当地民间歌舞和说唱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剧种。
怀集县的南部,曾为古封阳县地。南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置永固县,辖永固、诗洞、凝洞三堡,唐开元二年(714)省永固入怀集县。凝洞堡即今桥头镇,东接永固,南邻诗洞,北靠大岗,西与封开县相连,面积213平方公里。
早年,每当农历正月,当地盛行舞狮、舞马、舞春牛、舞麒麟、及舞寿星公龟鹿鹤,并演唱采茶曲。这些活动,当地人叫“舞春色”、“耍年宵”,亦称“贵儿”。农历六月初六,四村八寨男女老少,走出石林山谷,结伴来到桥头圩附近的燕岩,游览大溶洞景色,谒刘三妹石,对山歌,以及一睹攀崖高手掏燕窝那种履险如夷的技艺,热闹非凡,曰“耍岩节”。到了中秋节前后的月夜,青年男女成群结队,聚在村前溪畔唱“八月歌”(亦称唱“夜歌”),村与村、队与队之间相互唱酬,内容或猜谜语,或唱“三国”、“西游记”等故事段子,唱者如痴,听者入迷,一直唱至深夜,甚至天亮方休。这些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歌舞艺术,孕育并催发了贵儿戏的诞生。
据老人说,清同治年间,在舞狮、舞马等广场道具舞表演完毕之后,一般都附加有一、两个节目。这些节目有武术表演,也有说说唱唱之类的,说唱的节目大都是从外地传入的,如《十二月采茶》、《车龙卖灯》、《阿烂卖猪》、《磨生镜》、《补缸》等等,或者只说不唱,即兴编造一些笑话逗观众一乐。登场的演员通常只有1至2人。清光绪年间,开始有人编排带有故事情节及两三个人物的雏形小戏,如《文公训侄》、《贤妻谏赌》、《大木节开花》等,配上由外地传入的[采茶调]或都用舞马时唱的[马儿曲],以及类似粤讴的曲调演唱,这些依然是广场道具舞表演结束后的附加节目。
1908年以后,粤剧影响日广。当地文人根据粤剧的剧目,或章回小说,或民间流传的故事,编写出人物角色众多、故事情节较强的长剧,用[采茶调]或者用舞马时的[马儿曲]演变的曲调,加上锣鼓伴奏进行演唱。
这种开展的演出,村民称之为“舞人”或“舞古人”,由于“舞人”的兴起,各种道具舞日渐式微,最后只剩下舞狮一种,到1937年以后,连舞狮也排除在“贵儿”之外,“贵儿”仅剩下“舞人了”了,“贵儿”便宜成了戏曲的专用名称。至于“贵儿”一名的来历,一说表演者新年之际光临,是贵人及其儿女驾到之意;一说“贵儿”即“贵义”(当地土音“儿”与“义”同音不同声),说是表演者远道而来,情深义重,难能可贵之意;一说“贵儿”即“龟儿”,因当地舞龟而起。三种说法均缺乏依据,尚待考证。
20世纪40年代,贵儿戏演出初具规模,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旺盛期,“文化大革命”期间转入低潮,至70年代后期,又重新兴旺起来,1979年春节有贵儿戏班30多个。
贵儿戏演出活动,一般尚限于桥头镇境内,全镇共有13个行政村,200多个自然村(寨)。基本上每年村都有戏班,有以行政村为单位组班的,有以几个自然村联合组班的,也有本自然村成一班的。每班人数不等,多则30至40人,少则20人左右。这些戏班全属业余性质,戏班多的一年达30多个,少的一年也有近10个。其活动时间是有季节性的。他们每年岁末春初相聚,边排练边演出,农历正月二十左右结束,偶有演至“清明”。散班之后,有的年末再会,有的就不一定了。最活跃时,亦曾到本有的永固、诗洞、大岗和封开县的渔涝、莲都等地演出。
贵儿戏以广场为场所,戏班在村头、田野、晒场将三幅式(一横两竖)的彩布(称为“横彩”或“招兴”,代布幕用)挂起来,彩布前置一八仙桌,二至三条板凳或二张椅,锣鼓一响便可开场,直到终场不变。
新宁贵儿戏班概况
贵儿是桥头镇特有的地方剧种,它起源于清朝末年、盛于八十年代,当时全镇十三个管理区村村都有“贵儿班”。新宁作为桥头十三个管理区之一,除了安洞自然村外,其余五个自然村都成立有“贵儿班”。其中,最早成立“贵儿班”的是三村,规模最大的则是翰室“贵儿班”。各自然村“贵儿班”相关情况简介如下:
三村“贵儿班”:
三村人口虽然不多,但村内有支八音队,加上喜好民间艺术的人较多,早在80年代初就成立有“贵儿班”。当时,由何多昌、何步成、何步新等人组建,何步贵担任棚面(演出舞台)设计,演员约有20多人,演出剧目主要有《羚羊锁》、《幻魂药》等。据说,当时徐闲村演遍桥头的《横纹柴》,也由三村“贵儿班”最早演出。
翰室“贵儿班”:
翰室“贵儿班”规模较大,全班有40多个演员,由黎玑柱、黎玑坚、黎玑洪等人负责编剧、排练、演出等事务。当时,为了不影响农业耕作,桥头镇政府规定:贵儿演出,一般由年廿三始,至正月二十止。1982年农历新年,由翰室村编排的拿手好戏《金叶菊》演出35多场次,轰动整个桥头镇,各村纷纷争相邀请演出,时任桥头书记潘志权不得不发话:“为了不影响生产,各村戏班务必在正月二十前息演,唯独翰室堂贵儿可以多演几夜”,可见《金叶菊》影响之大,与当时徐闲“贵儿班”演出的《横纹柴》声震桥头,乃至文德、大岗、诗洞等邻近村镇。
高浪等村“贵儿班”相关情况:
高浪毗邻翰室,受之影响也较早成立“贵儿班”,由黎余恩、黎锡田、黎树田等人负责组织,主要演出剧目有《明珠三侠剑》(上下集);何村贵儿戏班由何盛昌、龙芝庆、何余裔等人负责组织,何自泰担任编写剧本,主要演出剧目有《智凯鸳鸯》;严芬贵儿班由孔繁洪、马璧经、植奇隆等人负责组织,主要演出剧目有《穆桂英挂帅》;谭泗由于村落分布较散,“贵儿班”成立较晚,最初由植美华、高忠贵、梁国佳等人牵头组织,聘请新兴韬粼村高模卯、高忠信回来帮忙排练,主要演出剧目有《英雄聚义》。
是重铺陈故事,不讲究舞台陈设;唱腔单一,不用弦乐;人物众多,且全是小孩。据了解,过去“贵儿”多由男孩反串小姐、丫环,现今倒了过来,由女孩的扮文武生。
发展情况:
2009年01月03日02:07大洋网-广州日报
本报肇庆讯 (记者于敢勇 通讯员谭扬汉、陈金永)前晚,怀集县桥头镇在墟镇金燕文化广场隆重举行大型“贵儿戏”表演晚会,演出的古装“贵儿戏”《乞丐与状元》,为当地干部群众和师生献上了一场丰富的免费文艺大餐。
当晚的演出在锣鼓声中拉开序幕,以对唱、对白相结合,配以锣鼓声和动作表情,节目阐述了一段曲折离奇的《乞丐与状元》故事。土生土长的演员以圆润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把晚会不断推向高潮,近千名观众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怀集“贵儿戏” 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戏剧色彩,是广东省13个戏剧剧种之一,被列为怀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贵儿戏”面临失传的危机,桥头镇想方设法保留“贵儿戏”这一独有的剧种,去年成立了桥头镇“和贵堂”贵儿戏剧团,经常在墟镇或下村寨免费为群众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