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背影

远去的背影

书名 远去的背影
出版社 中国文化出版社
图书简介 民俗文化艺术集
目录导航

图书简介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底色文化,它是最中国的文化。它有很大的张力,负载了历史及现实。

著名作家莫言,借助“魔幻现实主义融合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创造了一个世界。他因为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民俗风情,获得了当今世界文学的最高奖项—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获奖有力地说明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中国民间的工匠,是伴随着社会第二次大分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这些手工业劳动者以技术为生,以手艺立身,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长垣的能工巧匠与众不同。长垣的油漆匠、锔锅匠、眼镜匠、篦子匠等匠人,他们秉承了长垣文化的精髓“厚德睿智,自强不息”,不怕吃苦,不怕劳累,走东串西,跑遍全国,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终于靠一把刷子、一副挑子、一把勺子、一把瓦刀成就了防腐、起重机械、建筑、医用卫材等大的行业,精彩的完成了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化行业的华丽转身。

该书记叙了44个行业的工匠,可以说基本上囊括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所有的传统行当。一门行业,就是一段历史,一门手艺,就是一段人生。作为千年存在的古老行当,承载着老一辈人的奋斗与辛酸。时代的高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传统手艺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我们无力阻止它的没落,我们有的仅仅是无奈与同情。

古老的匠人有的已经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有的正在退出历史舞台,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人们发出的是声声叹息和美好的回忆。多少年后,它将会成为好多老年人的童年故事。

导读

吹糖人匠

吹糖人又叫捧虚。是旧时的一个老行当。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不如敲锣卖大糖。”过去的吹糖人,是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的一头是一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

炭炉不烧煤而烧锯末子,这里是有讲究的,煤火太硬不好用,而锯末既能保证炉子不灭,又可以使火的温度不至于太高。炉子上放一个小铜锅,盛满由蔗糖和麦芽米溶合而成的糖稀。

木架上面,则插满了吹好的糖人,有人物、动物和神仙。这玩意儿好看、好玩,玩完后还能吃,一般孩子都很喜欢,见着就走不动了,不是缠着大人要买,就是跑回家要钱,实在没钱的也不肯离去,眼巴巴地盯着这些糖人。

早些年糖人不必用钱来买,而是用牙膏皮来换,两个牙膏皮就可以换一个孙猴或其他的小糖人。常常有小孩子把家里没有用完的牙膏挤出来,用牙膏皮换糖人吃。即便挨打也觉得甜滋滋的。

据传,糖人的祖师爷是刘伯温。据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了“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名埋姓,天天挑糖人担换破烂。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他请教此手艺,刘伯温一一教给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直传下来,传到现在有600多年了。

我县吹糖人行当集中在苗寨乡南岳集。据九十一岁高龄的老艺人田符祥讲,解放前,每年春节后,从南岳集流向全国各地的吹糖人匠就有100多人。

如今此行当人数很少,笔者仅访到两人——南岳集田振选和西角集的崔佰选。他们的手艺均为祖传,老田、老崔都已是将近七十岁的人,此行当濒临消失的边缘。

吹糖人是个很受孩子们喜爱的项目,所以,老田、老崔们总是出现在学校门口及农村集会上。

现场看吹糖人也是一种艺术享受。只见艺人轻轻挑起一块糖稀,边吹边用手捏,双手象施了魔法一样,转眼的功夫,一只或猪或鸡、或狗或牛的物件就呈现在人们眼前。 糖人的造型大多来自民间故事和传说。《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中的人物及戏曲人物,都是吹糖人的常用题材。

一匹马上骑着一只猴子,称之为马上封侯;一只老鼠抱着一个葫芦,谓之老鼠偷油﹔一条蛇缠着一只公鸡叫蛇戏雄鸡﹔还有什么猪背宝葫芦、神鼠骑牛、金鸡报晓等。一双手一张嘴,就可以将大千世界、人间万象演绎得出神入化,不能不令人叹服。

艺人们最喜欢吹的还是孙悟空、猪八戒之类的人物,因为造型生动,价格便宜,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所以很受孩子们欢迎。

在铜锅里取一块糖稀,裹在一根竹签上,捏出一个小头,然后用剪刀一剪,再用剪刀尖一摁,一个抠着眼咧着尖嘴的猴头就捏好了,再弄一小块糖稀捏上几下,一弯一曲,猴头上就多了一个打着阳蓬的伞,再一拉一捏,一条腿又盘上了竹签。捏完了头、身子、四肢,再用其它颜色的糖稀给配上衣服、帽子什么的,一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就完成了。连身上穿的黄色虎皮裙、青布直襟也捏得有摸有样。那火眼金睛也用一道泥金勾着,虎虎生威,最后还不忘弄把牙签当金箍棒。

田振选已经快70岁的人了,他喜欢这个行当,一干就是五十年。这个活让他生活无忧,也给他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老田是儿孙满堂的人,他不在家里含饴弄孙享清福,而是常年在县城租房,每天早出晚归的。他说虽然现在孩子们玩具多了,不像以前那么单一了,但这个祖传的老手艺,还是能引来各个年龄段人的追捧。

吹糖人所用的原料为糖稀、白糖。用料比例是1斤糖稀加1两白糖。

吹糖人的程序分为四步:

一、熬糖稀。熬糖稀是最关键的一步。糖稀熬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吹捏的成败。熬糖稀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要求。春天是熬糖稀的最佳季节,气温在20度左右,熬出的糖稀用手捏焦脆感很好;夏天温度高,要熬得时间稍微长些,老一点,熬得时间过短,容易发软塌架﹔秋天炉子的用火量要低于夏天;冬天气温低,必须熬的时间短些,嫩些。

二、用筷子将糖稀从锅中挑起,敲打一下,应声而断,颜色透明焦脆,这就证明熬成了。如敲打不断,说明还欠火侯。

三、将糖稀揉成球形,反复拉揉,用手指在其上顶个小窝,然后捏住四周拉成透明状的空管,这一步叫拔管或拉管。

四、吹捏,吹捏是动物、人物的成形阶段,也是整个吹糖人的技巧手艺所在。按顺序是先拔后腿,再拔耳朵,然后是嘴、头,最后是拔前腿。吹捏之时,匠人须屏气凝神,全神贯注,一气呵成。

生活用品极度匮乏的年代,能吃上一次糖人,对孩子们来说就是最奢侈的东西,每当吹糖人的匠人到来,孩子们总是跟着跑遍全村,最后在村口目送独轮车渐渐远去,那些神态各异的糖人,只有在梦里属于他们。

作者简介

师鸿光,河南省长垣人,1957年生,河南大学理学学士;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长垣文化研究会会长;资深地方文化专家。1990年开始文学创作,在国内各种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2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在省内文化界享有盛誉。

先后出版小说集《平淡是真》、诗集《三星集》、报告文学集《黄河大潮》。著有《远去的背影》、《长垣七尚书传》、《长垣古今名人》、《长垣名人录》、《长垣民间技艺》、《长垣丧葬习俗》等书;主编《长垣文化志》和《长垣文物志》、《长垣文化丛书》、《长垣民间故事》、《长垣民间谚语》、《长垣地名趣谈》、《长垣烹饪史话》、《长垣文学佳作》、《长垣区域地志》、《长垣地方方言》、《长垣地方戏剧》、《长垣民俗风情》、《长垣古代名人》、《长垣县地名考》、《长垣稀有姓氏》、《古蒲文化之谜》等十五种。闲暇研读《周易》,有较深的造诣。

基本介绍

作 者:师鸿光

出 版:中国文化出版社

总 编 审:中国文化出版社国内编审处

责任编辑:王伟莲

装帧设计:刘 芳

印 刷:中国文化出版社印刷厂

开 本:880×1230mm1/32

字 数:150 千字

印 张:7.00

版 次:2012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 价:38.00元

出版社简介

中国文化出版社是一家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出版机构,主要出版文化、艺术、教育、卫生、经济管理类图书和书画、摄影作品集以及各类学术专著。该社前身是1936年成立于上海的中华文化书局,1938年迁入香港,1955年更名为香港文化出版社,1982年定名为中国文化出版社。在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出版了上万种图书,业务范围遍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文化出版社已成为一家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多元化文化出版机构。业务包括图书编辑出版、书刊代理发行、文化学术交流等。附属机构包括作家委员会、《水墨味》杂志社、《艺术典藏》编辑部、《中华翰墨》编辑部等。总社地址:中国·香港九龙弥敦道208-212号四海大厦。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