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路,籍贯黑龙江,现居深圳。此前任职中国新闻社,现为《易经》学者,美酒作家,国际评酒会资深评委。其行文典雅,笔韵灵动,以易学家特有的市场敏锐度,将意趣横生的掌故谈资与东西方美酒鉴别诀窍共冶一炉。已被多家知名品牌聘为营销传播外脑和葡萄酒品鉴培训师,是中国以《易经》古老智慧诠释美酒文化的先行者。
以《易经》古老智慧诠释美酒文化的先行者。
《环球惊世酒窖大观》一书囊括了白酒、黄酒、葡萄酒、威士忌、朗姆酒、白兰地、啤酒、龙舌兰酒、杜松子酒等国内外代表酒种的窖藏酒香密码。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为馆藏图书,并被“2012书香中国组委会”列为重点推广书目。
《魅惑高脚杯》一书回答了葡萄酒的选购难题并揭示了世界葡萄酒的发展脉络,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为馆藏图书,并畅销台北书市。
《红酒一杯家国梦》一书解密中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的杯中奥秘,探究当代葡萄酒与国际接轨的幕后玄机。被CCTV10播出的5集大型纪录片《葡萄酒的诱惑》选为主要拍摄参考蓝本。
《100款葡萄酒伴你品味全球》一书阐述了产区风土特色对葡萄酒风味的影响,被多家葡萄酒培训机构选为学员读物。
在广州的一次评酒会上,温文儒雅的王大路走进了人物访谈的视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用韩愈这句话解读王大路的美酒足迹,会瞬间走进他的世界。面对多如恒河之沙的本土酒和众如过江之鲫的进口酒,哪些是酒中“千里马”,哪些是餐桌上的宠儿,美酒鉴赏者王大路不断以自己的声音作出回答。他不仅用专业的鼻子闻香辨酒,还相继创办主编《酒典》、《酒界》杂志,同时著书立说,纵论酒海风云。其研究触角从酿造环节延伸到酒文化市场营销,从杯酒人生延伸到选购鉴别指南,堪称“相”酒伯乐。读其作品,真知灼见随处可见。
观点一:“跨界文化成就了永不枯竭的酒文化”。他认为,酒文化仅仅依托自身酿造文化和饮食文化是远远不够的,跨界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才是酒文化的生命食粮。他举例说,温和中包容并蓄的儒家文化滋养了黄酒文化,坚守中历久弥新的道家文化滋养了白酒文化,开放中缤纷多元的沙龙文化滋养了啤酒文化,博爱中独善其身的基督文化滋养了葡萄酒文化。
观点二:“酿造今天,更要酿造未来。”1974年和1980年曾召开两届“全国葡萄酿酒和葡萄栽培会议”,王大路在研究酒史时敏锐指出:会议名称上轻“栽培”重“酿酒”的语序颠倒,反应了用水顶替葡萄的粗放式酿酒痼疾,缺乏酿造今天,更要酿造未来的远见。此言一出,加速了国产低质半汁葡萄酒的寿终正寝。
观点三:“葡萄酒折射易经哲理”。他举例说,葡萄根系只有百折不挠穿透十米深的土壤碎石,才能吸收到丰富养分,储备树壮酒浓的实力,这恰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写照,而富有神韵的酒香离开不酒窖岁月的潜心陈酿,这恰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注解。
观点四:“美酒的价值也如人生的价值”。王大路说,一篮葡萄的价值是有限的,但酿成一瓶葡萄美酒,其价值就会实现最大化。许多人也是如此,他们敢于实现自我突破,摆脱了职业上的“葡萄状态”,将人生酿成“美酒”。
观点五:“洞察世事要以酒为师”。他在书中写到,“人发明了酒,酒也启迪了人。浮躁时应如白葡萄酒一样冷静,思考时应如干邑葡萄酒一样成熟,进取时应如起泡葡萄酒一样迅猛,防守时应如红葡萄酒一样缜密。”
观点六:“中国五行学暗合了欧美葡萄酒风土学”。王大路在《易经》研究中发现,西方“风土”概念并不神秘,中国五行“金木水火土”早已破解了产地与葡萄酒风味的内在关系。在一个葡萄产区里,东部地块为木,得木气的葡萄酒风格倾向朴素质直;西部地块为金,得金气的葡萄酒风格倾向刚明果断;南部地块为火,得火气的葡萄酒风格倾向奋进激昂;北部地块为水,得水气的葡萄酒风格倾向明澈圆融;中部地块为土,得土气的葡萄酒风格倾向镇静深厚。
观点七:“奢华和小众不是葡萄酒的标签”。早在2006年,王大路针对当时轰轰烈烈的葡萄酒奢华概念营销提出质疑,断言极端针对财富阶层的葡萄酒营销之路只能越走越窄。他直言:无论一个人何等富有,其消费限度也只能是“千顷粮田半斗米,万间大厦一张床”,消费峰值难以延伸,国产葡萄酒市场无法依靠少数富人持久繁荣。他指出国产葡萄酒营销策略既需要富人的“独乐乐”,但更要以全民的“众乐乐”消费为营销主线,此判断已被今天市场现实所印证。
人如其名,对“条条大路通罗马”反其意而用之的王大路,觉得“罗马”虽然象征每个人的奋斗目标,但是否抵达并不绝对重要,重要的是在有限的生命里最大限度踏上多条路径,领略别样风景。这种梁启超式“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的颠狂内驱力,使他在职业之路上留下许多拐点。但无论怎样转身,少年时代经典文化对他的熏陶始终伴他前行。他有一句古色古香的座右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神往于海;思接千载草木之声,视通万里沧浪之色。”前两句透露了他的专业化操守,后两句则显现了他的思考穿透力。有人说,无边界品牌创意思维已融入王大路的血液。也许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才以“善于抓住知识阶层阅读口味”而著称,成为许多白领钟爱的枕边书。
《评酒师,如鸬鹚》(载于《酒界》杂志)
《爱“天使”,更爱“魔鬼”》(载于《酒界》杂志)
《厚其基而求其高》(载于《中国酒界人物志》一书)
《中国人在喝什么》(载于《酒典》杂志)
《酒干倘卖唔》(载于《酒典》杂志)
《桃李春风一杯酒》(载于《酒乡网》)
《拥有,只因你深谙酒道》(载于《新民晚报》)
《醉卧昌黎》(载于《深圳商报》)
《巅峰之作》(载于《外滩画报》)
《葡萄熟了》(载于《大周刊》)
《透过“巴黎老佛爷”看长城经典》(载于《羊城晚报》)
《“吐故”方能“纳新”》(载于《海峡都市报》)
《在春天里酿造秋天》(载于《南方都市报》)
《杯中北纬40度的水土阳光》(载于《中国酒》杂志)
《三品“特别金奖”》(载于《民营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