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鼓音乐节

钢鼓音乐节

目录导航

钢鼓介绍

所谓钢鼓,是截取汽油桶底部一节,使桶底朝上,呈锅状形,在它上面开凿浅槽,把锅面分成面积和凹度不等的若干小块,所制成的含有几个或二十几个音的乐器,据说这种钢鼓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时。那时,特立尼达人民为欢庆胜利,嫌传统的竹制打击乐器不够响亮,不足以表达胜利后的兴奋心情,便顺手搬出汽油桶,敲打出振奋人心的鼓点声,大大增添了节日气氛。

后来,人们对汽油桶逐渐改进,使它变成了一种悦耳的乐器。如今的钢鼓,可以组成一支完整的乐队,一般是数十人,多者可达300余人,分为8个声部,声音雄浑、典雅,从乡土气息浓厚的加勒比民歌到贝多芬、肖邦的名曲均能演奏。

钢鼓的故事

“我第一次聆听钢鼓乐演奏是在特多总统府。它不是想象中闷雷般的轰响,而是夹杂着潺潺的流水声和清脆的金属音,悠扬得让人难以置信”。两年前,时任中国驻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大使杨优明,就在《人民日报》撰文专门写特多的钢鼓。

杨优明介绍,殖民统治时期,在特多的欧洲殖民者从非洲贩来大量黑奴,他们从非洲过来时带来了非洲鼓,后来殖民当局害怕他们因此串联起来闹事、反抗,就禁止敲鼓。

“于是他们就想着找一个替代的,开始找了竹子,大小不一,敲的声音也不一样,后来又找来饼干桶、铁皮桶”,杨优明介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有了汽油桶,瞎敲敲,慢慢就敲出节奏来,于是不断改进,通过截面的大小、厚薄产生高低音,就能组成乐队了。

杨优明介绍,如今钢鼓不仅在加勒比广为流传,还传到北美、欧洲和亚洲等地区。为纪念首批华人抵达特多200周年,2006年一支华人钢鼓乐队组建,演奏过《茉莉花》《康定情歌》《甜蜜蜜》等中国曲目。

钢鼓音乐会

2012年5月8日晚,来自“钢鼓之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表演世家的大师诺埃尔·拉皮埃尔一行,与沪上“江畔馨风”社区钢鼓乐团联手在上海音乐厅演绎了一出精彩纷呈的中外钢鼓交流专场音乐会。

成立5年的上钢社区“江畔馨风”钢鼓乐团是如今国内唯一的钢鼓乐团,乐团从文化中心排练厅的小打小敲、自娱自乐,一直敲进了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东方艺术中心、东方电视台和世博会。正是在世博会上,拉皮埃尔惊奇地发现遥远的中国竟然有一群活跃在街道里的钢鼓爱好者,这群年逾半百的老人们敲打着颇为复杂的钢鼓,得心应手、激情洋溢。他欣然应邀赴上钢新村街道进行钢鼓指导,自此拉开了中特民间友好文化交流的序幕。

“江畔馨风”钢鼓乐团成员都表示,与大师合作受益匪浅,乐团演奏技艺提高迅速,演出曲目也丰富了。音乐会上,“上海之春”组委会特向诺埃尔·拉皮埃尔颁发纪念奖杯。身为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打击乐团团长的拉皮埃尔已正式邀请“江畔馨风”钢鼓乐团赴该国进行友好交流访问。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