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

品牌 上海书店出版社
页数 273页
出版时间 2006-01
语种 简体中文
ISBN 10位[720805875X]13位
定价 20.00元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作者:译者:韦启昌

ISBN:10位[720805875X]13位[978720805875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

定价:¥20.00元

编辑推荐

人的总体命运却是沉重残酷的,那是挣扎、受苦和死亡的命运。

一个人受的苦越多,就越早达到生活的真正目的;而一个人生活得越幸

福,就越发延迟达到这一目的。

事实上,痛苦是一个净化的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只有经过这一净化过程才会神圣化,亦即从生存意欲的苦海中回头。

目录

译者序论意欲的自由论道德的基础(节译)论禁欲为何我们羞于暴露性行为以及性器官通往解救之路编辑后记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阿·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译者:韦启昌

阿·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异常显赫富商家庭,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叔本华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了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53岁出版《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62岁完成《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1860年9月21日在法兰克福病逝。

文摘

现在,是时候重温一下在上一节已提过的康德关于验知性格与悟知性格的描述。康德还以此讨论了自由与必然性是否可以协调起来。康德的这些描述属于这位伟大思想家至为深刻和优美的思想,同时也是全人类所曾有过的至为深刻和优美的思想。在此我只需提到康德的这些理论,因为在此重复这些理论既冗长又多余。只有透过这些理论,才可以尽我们人之所能地让我们理解到,我们行为的严格必然性是如何仍然可以与那种自由并存——我们感觉应负责任就证实了这种自由,并且正是由于这种自由,我们才是自己行为的行为人,所做出的行为在道德上才会难辞其咎。康德所阐述的验知性格与悟知性格的关系,其基础完全就是康德全部哲学的根本特质部分,亦即现象与自在之物的划分。据康德认为,正如在这经验的世界,其全部经验的现实性与其超验的观念性相并存,同样,行为的严格经验的必然性与行为的超验自由也是相并存的。也就是说,验知性格和整个人一样,作为经验的对象纯粹只是一道现象而已。因此,验知性格是与所有现象的形式,与时间、空间和因果律,紧密相联并受制于其规律性。相比之下,那作为自在之物独立于所有这些形式,并因此不受制于时间上的差别,因而是验知性格这整个现象的长久、不变的条件和基础的东西,就是验知性格的悟知性格,亦即这人作为自在之物的意欲。作为自在之物的意欲,当然有其绝对的自由,亦即独立于因果法则(因果法则只是现象的一种形式)。但这种自由却是一种超验的自由,亦即并不显现在现象里,而只能在我们抽离了现象及其所有形式,以便到达那在时间之外的、被我们认为是自在之人的内在本质的东西时,才有这种自由的存在。

媒体推荐

叔本华有其现代的意义,甚至有其将来的意义……他的哲学仍然在我们的时代产生着成熟的和人性化的影响。
——托马斯·曼

序言

顾名思义,《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所收录的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讨论人的道德与自由的5篇文章。道德或者不道德在叔本华的哲学中有着精确的涵义界定,我们本质中道德和不道德的成分并不是我们经头脑智力思考以后的结果,并不是由我们的认知,亦即由我们接受的教育所决定的。虽然道德抑或不道德,是我们根据一个人的行为背后的推动力而对这一行为所作出的评判,但这些道德上的评判始终是针对做出这样行为的人,亦即这些行为背后的这个人的本性,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只是这个人的本性的外现而已,或者用叔本华的比喻,行为只是症状而已,行为背后的性格(本性)才是疾病。既然道德涉及的是人的本性,所以,就像叔本华所说的,道德关乎入的意欲(本性),与智力、认知没有直接的关联。这本书里讨论道德的文章,探究的就是人的本性及其发挥的规律,还有就是道德在人生中的涵义。
这本书的头两篇文章(《论意欲的自由》和《论道德的基础》)是阐发叔本华最高深思想的重要文章。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