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佩瑾

杨佩瑾

中文名 杨佩瑾
职业 作家、教授
出生地 浙江省诸暨县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人物履历

  

杨佩瑾杨佩瑾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大二总青年队及三野通讯学校学员;

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63军电台报务员;

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63军电台台长参谋;

1958年:江西南昌铁路局铁道报记者编辑;

1963年:江西省文联星火月刊编辑;

1968年:奉新县下放干部;

1972年:宜春地区文联干部、主席、地委宣传部部长;1985年:江西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主席、省作协主席。中国文联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代表,江西政协常委。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银色闪电》1960年解放军文艺社出版,《剑》1973年江西人民出版社,《霹雳》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旋风》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红尘》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黑眼睛天使》199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篇小说《雁红岭下》1964年少年儿童出版社;电影文学剧本《仇侣》1981年《电影文学》,《非常岁月》1982年《电影创作》,《雁红岭下》1965年《电影文学》,以及文学评论《突破王老峰》等作品。

成长历程

杨佩瑾杨佩瑾1958年转业,曾任《南昌铁道报》记者、编辑。这期间,他根据自己熟悉的报务工作和训练生活,写成了第一部中篇小说《银色闪电》,这部处女作描写了知识青年姚文青在通讯兵部队成长的过程。

1963年调江西省文联工作,被选为南昌市文学工作者协会理事。在参加编辑文艺月刊《星火》的同时,以很大精力投入创作。

1964年,他以自己亲身参加的一次抗洪斗争为题材写出的中篇儿童小说《雁红岭下》出版,1965年,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文学剧本在《电影文学》上发表,第二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

1971年调奉新县革委会宣传部门工作。1972年调宜春地区文艺工作站。1965年创作的反映志愿军侦察员生活的长篇小说《剑》,文化大革命中遗失。1972年回忆重写,1973年出版。这部作品热情讴歌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该书曾多次再版,并由外文出版社译成英文、日文对外出版发行,其中部分章节还被选译成法文,登载在《中国文学》上。1979年,他发表了反映1927年毛主席在湘赣边区领导秋收起义的长篇小说《霹雳》。

1985年,他发表了长篇小说《红尘》。此外,他还写过一些短篇小说,如《苗》、《候车室里的春天》、《燕子飞》、《紫虹桥畔》、《信》、《流星》等,散见于《上海文学》、《星火》、《萌芽》等刊物。他的作品多描写革命历史风貌,反映苏区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1989年,他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文联委员。

荣誉记录

获奖作品

《浣纱王后》199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获1996年第十届中国图书奖。

获奖经历

1995年创作出了一部和故乡有关的小说浣纱王后,用他生花妙笔,向世人再现了二千多年来一直活在人们心中,被誉为中国美神的西施那种举世无双的美。

《浣纱王后》所写的那段历史也是战争,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战争,其实也是写战争,也是写战争当中的人,写战争当中一个年轻女孩子的她的悲剧性的一个命运,也是写西施这样一个普通的农家女,那一种高尚的,崇高的为人民利益而献身的精神,写她的善良,聪慧美丽,使她能够成为我们中国的一个美的象征。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有一年,在江西,秘鲁有一个文化参赞,有外交官来这里,来给他们的美术家办展览,家乡古代有一个很有名的人物,她就是中国最早的美女西施。   

《浣纱王后》出版以后,获得了中国第十届图书奖,当时参评的书比较多,有100多部,而且都是比较有名的作品,为什么《浣纱王后》就获得了奖,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浣纱王后》受到读者的喜欢和文学界的好评,主要也就是写出了西施她的一种人情的美,一种人性的美,写她心底里善良,和我们今天的读者它的心是能够相通的,就是对一种高尚的情操和她的这种春青的朝气,都是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所向往的。

浣纱王后的出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在获得中国第十届图书奖的同时,又获得了共青团中央的“五个一工程奖”,江西省优秀文艺成果特别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1997年年初和年末,破例一年内两次以两个月时间,全文连播了这部作品。

对外交流

1987年,他受意大利政府的邀请,和中国作家代表团一起出访了意大利,和世界笔会主席、意大利著名作家阿尔贝托。莫拉维亚有了很深的交往。1997年,他以江西省山江湖治理开发委员会高级顾问和考察团团长的身份,出访了美国的田纳西州,并准备开始创作一部有关环境与发展为主题的长篇小说。

 

家庭生活

 杨佩瑾的两个儿子都继承了他的文学细胞,他的大儿子既是一个导弹设计师,而且热爱文学,是个文学硕士,他的二儿子是江西省一位很出色的青年作家,现在在百花洲文学杂志社工作。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