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乱世文学研究

唐末五代乱世文学研究

开本 32
书名 唐末五代乱世文学研究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尺寸 21x14.5x1.4cm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目录导航

作者简介

李定广,1966年生,安徽合肥市肥东县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曾任中小学音乐、语文教师多年。1995年考取湖北大学硕士研究生,2000年考取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为全国统招统分博士生。2003年起任汕头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独立出版著作多部,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二十多篇。

内容简介

全书共五章,主要内容包括浑金璞玉——唐宋文学史链条亟待开发的一环,唐末世风、士风和文学,乱世文人悲剧意识及其文艺转化,唐末五代文学之特色与价值的宏观考察,唐末五代文学之新变研究等。《唐末五代乱世文学研究》观点新颖,应用史料丰富、准确,论述深入确当,对研究我国唐末五代乱世文学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1]

图书目录

引论

一 前人对唐末五代文学的主要观点及其缺憾

二 研究成果的分布与研究方法的运用状况及其薄弱环节

三 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探索之意义

第一章 浑金璞玉——唐宋文学史链条亟待开发的一环

第一节 唐末五代乱世文学的时间范围

第二节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第三节 唐末五代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第二章 唐末五代世风、士风与文学

第一节 唐末五代乱世的世风与文人

第二节 唐末五代乱世的士风与文学

一 蹭蹬于科举

二 传食诸侯——漂泊于藩镇

三 隐遁于世外

四 宗教谋生

五 屈节偷生

六 以诗谋生

第三章 乱世文人的悲剧意识及其文艺转化

第一节 唐末五代文人的思想特征及其与文学的关系

一 唐末五代文人思想意识上的最大特点

二 唐末五代文人的悲剧意识及其表现

第二节 悲剧意识的消解方式与文艺的时代特征

一 入骨讽刺以发泄悲愤与唐末讽刺文学的高度繁荣

二 冷眼旁观求得平静与唐末诗文清醒的哲理性和历史穿透性

三 皈依宗教及隐逸山林与唐末五代诗歌的宗教色彩及淡泊情趣

四 沉湎酒色和世俗娱乐与唐末五代城市文艺的艳情化和世俗化

第三节 唐末五代文人的悲剧人生观与苦吟诗风

一 科举实现人生价值

二 诗歌实现人生价值

第四章 唐末五代文学之特色与价值的宏观考察

第一节 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现象”及其文化根源

一 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现象

二 “苦吟”含义的演变与唐末五代人的苦吟观

三 普遍苦吟现象的文化根源

四 普遍苦吟现象与“晚唐体”五律诗兴盛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晚唐体”——唐末诗歌的时代风格

一 对各家“晚唐体”概念的质疑

二 宋人所谓“晚唐”——“晚唐体”的时间内涵

三 “成如容易却艰辛”——“晚唐体”的艺术风格内涵及其指称流变

四 “晚唐体”作家的师法渊源和创作特征

五 “晚唐体”与五代诗及宋诗的关系

第三节 以七绝为例看唐末诗歌的艺术创新

一 唐末七绝诗的评价问题

二 唐末七绝体式、题材上的创新和特色

三 唐末七绝在艺术手法和技巧上亦有多方面新创

四 唐末七绝所呈现的美学物质——“晚唐异味”

第四节 罗隐的重新发现及其重大文学史意义

一 “温李”之后独步唐末诗坛

二 冤沉千载及其原因

三 罗隐的重新发现及其重大意义

第五章 唐末五代文学之新变走向研究

第一节 由对温李二人的取舍看唐末五代文坛的雅俗走向

一 “温李”齐名与唐末诗歌

二 温庭筠诗名雄霸晚唐

三 温庭筠的命运和个性在唐末产生共鸣

四 唐末诗人普遍效法温庭筠诗风和笔法

五 余论

第二节 《花间集序》的词学观与曲子词的化俗为雅

一 必须准确理解《花间集序》的主旨

二 《花间集序》词学观与曲子词的雅化趋向

第三节 由中晚唐诗词关系看曲子词的演变轨迹

一 学界关于中晚唐诗词关系的一些误断

二 盛中唐以来诗词的雅俗分流与歌诗传唱之盛

三 晚唐诗词的雅俗融合和走向一体化

四 五代诗词分工的定型

五 五代曲子词风格演变的两个阶段及其词风差异

第四节 张泌的诗词创作及其典型文学史意义

一 不应被忽视的唐末重要作家张泌

二 张泌诗词的艺术渊源和个性风格

三 张泌在唐末五代文学发展中的典型意义

附录

罗隐生平事迹辨正——兼与吴在庆先生商榷

一 “初赴举”的时间及《嘲钟陵妓云英》的作年

二 罗隐隐居时间考

千年张泌疑案断是非——各家张泌考证平议与辨正

一 张泌、张仪混淆不清之由来

二 今人对张泌其人的专题考辨

三 平议与辨正

四 结论

邵谒、胡宾王考

引用文献

后记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