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福 (1893 —— 1983) 祖籍广东台山水步镇侨兴村龙塘里。著名华人社会活动家,出生于澳大利亚悉 尼,母亲为英国移民,幼时曾返乡就读于秘塾。 1908 年返澳,任职于当地中文报馆。加入中国国民党。 1911 年至墨尔本,任中国驻澳大利亚总领事馆秘书,积极投入反对袁世凯的运动。 1914 年人股永生公司, 1917 年与友人集资— 1008 万镑组织中澳轮船公司,购置 2 艘货轮 (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澳政府征用 ) , 1920 年再购 1 艘,此为航行香港与澳大利亚之间仪有的 3 艘华籍轮船。后因不敌英、口同业之竞争,公司于 1922 年停业。 1921 年,刘曾返中国谒见孙中山。回澳后,任国民党部英文秘书及悉尼华人商会副会长。 1931 年再返中国,结识蔡廷楷,受任十九路军秘书,负责同西方各国联系事宜,回澳后著文揭霹日本法西斯暴行,发动侨胞筹款救国。 1934 年任上海大新公司秘书。 1936 年在澳经商,任职永生公司。 1947 年与友人合营香港楼菜馆。 1949 年退休。常上书澳大利亚政要,批抨白澳政策,或致书报馆要求实行民族平等的移民政策。 1947 年与侨青社发起组织“保卫华人正当权益委员会”及“保卫被解出境华人妻子联合会”。新中国成立后,力主澳中建交,为友好交流做了许多工作。
刘光福毕生为发展中澳关系、中澳友谊而努力,贡献良多。198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此授予他O.B.E勋衔。他为澳大利亚华人的权益据理力争,获得华人的普遍尊敬,被尊称为澳大利亚“华人社会之父。”
1989年4月30日,是澳大利亚爱国华侨刘光福先生逝世6周年。
刘光福的英文名字叫WILLIAM LIU。但在澳大利亚朝野,中西各界人士,通常都亲切地称呼他为VNCLE BILL (比尔叔叔)。他虽不是高官显贵,富商文豪,但却是2 0世纪澳华社会最受人尊敬的知名人士之一。澳大利亚上至总理、部长、省长,下至警察、工人、平民,都乐于和他交朋友,人人都称赞比尔叔叔。
刘光福一生爱祖国爱华侨,热心社会公益,为祖国民族之尊严,为侨胞之福祉,为中澳人民的友好事业,数十年如一日地奔走劳碌,鞠躬尽瘁,奋斗终生。
他一生的经历曲折,事迹动人。刘1893年1月19日生于澳大利亚雪梨,其父亲刘林,祖籍广东省台山县,是19世纪末澳大利亚土地开垦公司招募来澳大利亚的华工,母亲为英格兰移民,原在雪梨华人长老会教堂弹琴,嫁给刘父后,生下刘光福和他弟弟刘光荣及一个妹妹后,不久就去世。1900年,7岁的刘光福和幼小的弟弟,由其父带回家乡台山,拜托亲戚抚养,在农村接受文化教育。1908年才重返澳大利亚,在雪梨一家中文报馆任职,1911年在墨尔本中国驻澳大利亚总领事馆任中文书记,接着任麦锡祥大律师翻译和雪梨永生公司秘书工作多年。
当时,中国移民澳大利亚人数渐多,中澳贸易逐年发展,但航行香港到澳大利亚的轮船全为欧洲华侨郭标、余荣、郭顺等,集资10.8万镑,成立中澳船行,购置轮船,行走澳大利亚沿海各港口及香港之间,因当时澳大利亚法律规定,非澳大利亚人不得经营航运业,各股东就公推刘光福为总经理,并由他出面登记做船东。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澳船行的两艘轮船被澳大利亚政府征用,损失颇重。战后,物价上涨,外国轮船公司陆续成立,同业间竞争激烈,中澳船行在刘光福奋力支持下,挣扎多年,仍在1924年宣告停业,第一个华资创办的航运公司遭受惨败。
1920年,刘光福在雪梨参加了国民党,任党部英文秘书。1921年5月他曾返中国,由郭标介绍,在广州晋谒过就任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先生,成了澳大利亚华侨回国见到孙中山的第一人。1928年由于澳大利亚华人从事业活动日益增多,为维护华裔的利益,刘光福发起成立雪梨华人商会,被推举为副会长。此后,他更关心祖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自费印发了1万册有166页的宣传小册子,揭露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国东三省罪行,及妄图征服中国和南太平洋的阴谋。是年,他曾回中国上海。不久,“一·二八”淞沪战起,十九路军英勇抗日,刘光福激于爱国义愤,毅然志愿服征,被军长蔡廷锴聘为十九路军司令部的英文秘书,专事与外国记者联络宣传,工作达5个月。沪战结束,刘光福脱离军界,到上海大新公司任英文秘书,直至1936年返回澳大利亚经商。1940年,他在雪梨永生公司任职,积极协助该公司经理马亮华,发动澳大利亚华侨踊跃捐输,支持祖国抗战。战后刘光福与友人合伙在雪梨开设中国餐馆,至1949年退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令他欢欣鼓舞。1952年他参与创立澳中友好协会新南威尔士州分会,从此他致力发展中澳友好的事业,终生不渝。
有中英血统的刘光福,生在澳大利亚,求学于中国,曾在澳中两地工作过,且通晓中英文,会讲中国国语,粤语和英语。他目睹澳大利亚政府施行的“白澳政策”,加诸华侨人的种种歧视、限制和破害措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他常常批评澳大利亚政府的华人移民政策。他曾表示:愿以一生精力,致力于对澳大利亚移民政策作出不偏不倚公正无私的批评。1958年澳京成立澳大利亚公民协会。在该会每年举行大会时,他必然书面提出多项改善华侨地位及政治和福利待遇的建议。他还经常写信给各报馆主笔、联邦总理、各州州长、移民部长、各政党首领,以至英国女皇,申诉他对澳大利亚华人移民政策的意见和建议,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这些信件,大都获得很有礼貌的回复,英女皇的秘书就曾多次复信给刘光福,说明“来函已收”。为此,刘光福在自己穿的西装上衣襟内特制了两个大口袋,经常把这些来往信件装在衣袋里,随时向人展示,宣传平等对待华人移民问题。当时也有人讥笑他不自己量力,好管闲事。但他仍我行我素,孜孜不倦为之奋斗。经过刘光福和著名华人大律师李俊生等人长期合力的斗争,终在60年代华人争取到与其它种族移民平等的待遇。
刘光福秉性温良,平易近人,急公好义,乐于助人,待人交友,向无成见。他虽曾加入过国民党,但从不拘泥于党派之见,一生言行,始终以国家民族为重,以侨胞权益为先。1981年,他荣获英女皇颁授O.B.E.(ORDER OF THE BRISTISH EMPIRE)勋衔,这是在澳华人获此殊荣的第一人。1982年元旦,澳大利亚政府又以其“增进澳中友谊和两国的商务贸易,作出杰出贡献”,把刘光福的名字登在新年光荣榜上。
1983年3月9日,澳中友好协会的一群“刘伯之友”,联合中西社团,在雪梨太源皇酒家举行庆祝刘光福90寿辰盛大的祝寿大会。我有幸应邀参加,得以亲睹这位闻名海外的爱国华侨的风采,并且同他亲切握手。他那黝黑的皮肤,瘦削的脸庞,炯炯有神的眼睛,神采奕奕的风姿,感动了祝寿嘉宾。他在致答谢词时,声音洪亮,最后还用他家乡台山的土话,读出一至十的数目字,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不意事隔不久,4月30日刘光福病逝于雪梨。噩耗传出,澳大利亚中西人士深表悲伤。澳中友协在讣告中昭示:“刘光福O.B.E.遐龄硕德,美誉嘉猷,平生热心公益,致力社会,功在国族,造福侨群”。5月29日,雪梨各华人团体及各界人士举行刘光福先生追掉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林平,驻雪梨总领事馆崔更生,前任联邦民族及社会关系部主任专员格烈士比、澳中友协主席格拉以及各社团领袖代表等300多人参加。一个普通华侨,死后获此哀荣,在澳大利亚华侨社会中实是罕见。
刘光福逝世已经6周年了,他热爱祖国、爱护侨胞的精神,永远光照人寰,活在澳大利亚广大侨胞的心中。
1989年4月
作者注:刘光福先生祖籍台山,是澳大利亚知名人士。他虽然不是中山人,但与中山旅澳乡亲关系密切,早年曾同中山人郭标等开设轮船公司,近四、五十年来,他又与澳大利亚知名侨领郑嘉乐结成莫逆之交,因此撰写此文,以反映中山旅澳乡亲与广大侨胞的关系。
刘光福,祖籍台山水步镇侨兴村龙塘里。著名华人社会活动家。毕生为发展中澳关系、中澳友谊而努力,贡献良多。198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此授予他O.B.E勋衔。他为澳大利亚华人的权益据理力争,获得华人的普遍尊敬,被尊称为澳大利亚“华人社会之父。”
刘光福1893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悉尼埠。父亲早年从台山到澳大利亚纽省的RIVERINA地区垦荒。母亲是英国人,4岁随父母到澳大利亚;稍长,在悉尼市华人长老会教堂当琴师,与刘父认识而结婚。在当时“澳大利亚是澳大利亚人的澳大利亚”,和建立"纯澳大利亚人社会"的种族主义口号影响下,光福的父母结婚时,外祖父全家反对,不参加婚礼,待他们有了三个儿女也不往来,生活困难也不支持。因此,他同情父母,憎恨种族歧视。7岁时与弟弟光荣一起被父亲送回故乡读书。从《三字经》和《增广贤文》读起,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他在故乡渡过了七个寒暑。在这段时间对他影响最深的,是一位旁属阿婆,她常教导他做人要诚实、勤劳、乐于助人。光福对她非常尊敬,有一次阿婆病,医生说鲤鱼煲乌豆可以补身,光福就到别人池塘捉了一条鲤鱼回来给阿婆。阿婆说:“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偷东西是做坏事,你赶快将鱼放回池塘。”他就按长辈的教导去做。
1908年,刘光福重返澳大利亚,可是,原来学的英语已忘记得一干二净,只好从头学起。先后在悉尼市圣罗伦斯基督教学校、华伦卡学院及拉明顿商业学院修业,除了学习基础知识以外,尚有专门装配、机械绘图、速记、商业行政等课程。
1911年刘光福到墨尔本,在中国驻澳大利亚总领事舘当英文秘书。当时,总领事黄应良是清政府宣统三年最后一任驻澳总领事。1912年,代理总领事麦锡祥律师和管理移民事务的FREDOUI-NLAN在工作过程中给刘光福不少指导,使他深刻体会和了解到澳大利亚华人的各种困难,因而致力帮助他们。不久,他的名字便在墨尔本传开了。
1914年刘光福重返悉尼,应郭标之邀任永生公司秘书。1917年,因日本船票涨价,悉尼华侨青年郭标、余荣、刘光福发起筹办华资轮船公司,经营澳大利亚与远东之间的货运业务,集资10万8千磅,在悉尼成立了中澳轮船公司,公司董事包括墨尔本及香港各地华侨。由于澳大利亚法定营业执照持有者必须是澳大利亚人,故由刘光福注册为船主。
同年12月,中澳轮船公司购置一艘"加宝"(GABO)号船,载重2060吨,定期航行于澳大利亚束部海港与香港之间。1918年再增购一“维多利亚”号轮,载重量2969吨,由墨尔本海港经悉尼、达尔文而至香港。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期间,两轮均被澳政府徵用运粮及军队援助欧洲战场。战后,中澳轮船公司在悉尼乔治街购置一座三层楼大厦为总公司办事处。与此同时,又租赁一“华平”(HWAHPING)轮以配合二轮载运客货,为促进中澳贸易作出了杰出贡献。这时该公司已拥有三艘轮船,刘光福的事业如日中天。
1920年,刘光福加入悉尼中国国民党澳大利亚总支部,并任英文秘书。1921年偕同妻儿回国,在广州会见了孙中山,使他对当时中国的局势有进一步的认识,坚定了对国民革命之信念。回澳后,任国民党党部英文秘书及悉尼华人商会副会长。
1924年,中澳轮船公司因战后物价上涨、开支日增、同业竞争影响而停业。澳大利亚华资创办的航运业,于此成了历史的陈迹。
1931年,刘光福再度回国,到上海观光。孰料翌年上海发生淞沪“一·二八”抗战,十九路军奋勇迎敌。该军战士多为南粤健儿,蔡廷钻军长指挥若定,声名远播。刘光福当时参加十九路军,任英文秘书,专责与外籍新闻界联系传播战绩,服务了五个月后回澳。这是他一生中在国内军政机关服务仅有的一次。
回到澳大利亚后,他多次邀请社会有关人士座谈中日问题和中澳关系。他的一篇题为《中澳贸易关系》的文章,引起许多社会人士的重视。后来,由澳大利亚悉尼华侨救国会印成数千本小册子散发。同时,他又发起出版《中国和满洲的麻烦》一书,介绍当时中国的政局,希望澳大利亚人民同情被侵略的中国人民。并举办纪念热爱中国文化、同情中国革命的澳人莫里循的讲座,宣传他献身澳中友好的精神,争取更多澳人了解和支持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正义斗争。1933年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作为澳大利亚华人,我盼望着看到澳大利亚和中国同时繁荣起来”。
未几,抗日英雄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将军出访澳大利亚。刘光福发动澳大利亚华侨在悉尼、墨尔本等地举行空前盛大的欢迎仪式。于此,可见其对抗日爱国行动的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又积极向华侨宣传抗日救国,四处筹募义款,支持祖国抗战,并鼓励儿子国宝服役参战,为保卫世界和平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数百名中国海员流落悉尼避难。战后,澳政府欲将这批海员遣返中国。但这批海员不少与澳人结婚,已成家立业,而且有了孩子。刘光福挺身而出,为这批海员申诉,要求让其居留澳大利亚。1947年,他与侨青社发起组织“保卫华人正当权益委员会”及“保卫被解出境华人妻子联合会”,为华人海员请命。1954年,移民部长拒绝所请,并下令把中国海员监禁人狱。事态演变较为严重,但刘光福并不灰心,四处呼吁,直至政府给予海员家属获得来澳团聚的权利为止。
50年代初,刘光福与好友创立“澳大利亚中国协会”。该会是澳中友好协会的前身,其宗旨是发展澳中贸易、文化,促进澳中早日建立外交关系。刘光福在澳土生土长,有中英血缘关系,通晓中英语言,他以此有利条件,在各种会议介绍中国国情,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支持华人。60年代,华人人澳大利亚籍的期限,由居留住满15年改为5年,乃由刘光福致力于废除。白澳政策。影响而改善,他的努力起着极大的作用。
刘光福一直为促进澳中友好、发展澳中关系而努力,贡献良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光福力主中澳建交,为之奔走呼号。1972年12月21日,中澳两国在巴黎发表关于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决定,澳中关系从此步入正常化轨道。这其中自然有刘光福一份功劳。中国驻澳大使馆高度赞扬了他为发展中澳关系作出的贡献。1983年中国领导人访澳时对他的健康还表示高度关怀。
刘光福秉性温和,平易近人,坐言起行,始终以国家民族为重,是澳大利亚爱国华人的代表。他因为发展澳中人民友谊和澳中贸易作出的贡献,在1982年初荣获英女王授予O.B.E勋衔。年届九旬的刘光福在儿子国宝和孙子理策的陪同下,出席了在悉尼总督府隆重举行的授奖大会。《悉尼晨报》发表此消息时,介绍他是“在澳大利亚华人社会中被称为‘长辈发言人’和‘华人社会之父’的人。”
1983年5月25日,刘光福因病于悉尼逝世,享年91岁。出殡之日,华侨团体、中外友好人士,为之举行追悼会,备极荣哀。他的一生,古道热肠,刚正不阿,是爱国华侨之楷模。
澳大利亚《汉声杂志》1990年出版总30期刊有莫倚梅写的《纪念为促进澳华友好和澳中贸易而作出杰出贡献的刘光福先生》一文,较详细地介绍被称为“澳大利亚华人之父”的刘光福先生,全文如下:
1981年12月31日,《雪梨晨报》(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报道英国女皇授予一位被称为“澳大利亚华人之父”的雪梨华人以OBE(注一)勋章,以表彰其为“促进澳华友好和澳中贸易而作出杰出贡献。”这位“华人之父”,就是已故刘光福先生。(1893年1月至1983年4月,英文名为William Joseph Liu) 刘光福(的)父亲原籍广东台山县,早年纽修威州(即新威尔士州一余注)采矿伐木为业。其母为英国人,四岁时随家来澳大利亚,后来成为雪梨市(即悉尼市一余注)华人长老会教堂的助理员。在本世纪初澳大利亚白澳政策盛行和中国民众仇洋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光福从小就体验到澳大利亚华人的不平等待遇和中西文化间的冲突。他母亲娘家因她嫁给华人而从此不认她,他们不参加她的婚礼,她生了孩子也不去探望。七岁时光福被送回广东老家接受中文教育,却又受到一部分华人的误解。有几位村民竟因为他有外国人血统而想把他放入猪笼扔进池塘淹死。但不管在中国或澳大利亚,他从小也受到华人和西入的关怀和爱护。他童年时在广东农村寄居八年另p。家善良,诚实、勤劳乐观的阿婆(注二)对他后来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十五岁时,光福回到雪梨重新上英文学校。因为年龄大了,英文忘光了,又是华裔,教师们不愿收他,同学们取笑作弄他。这时澳人教师芭芭拉。威司脱(Barbara West)小姐牵着他的手把他带回自己班里,并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关心帮助他,后来成为他终生的好朋友。仅从这几个事例,我们可以想像出少年时期的光福内心对种族问题有着多少惆怅和疑问! 1912至19l4年,刘光福在墨尔本的中国驻澳总领事馆当英文秘书。那里不少华人是从四邑来的同乡。因为光福是土生华人,懂英文,对中国农村情况熟悉,又对澳大利亚华人境况了解和同情,所以他很快就在墨尔本市的华人中闻名。他们常常请他帮写给澳大利亚政府的请愿书。从他们的辛酸诉说,从他亲身工作经验;光福了解了华人的困难情况。举一个例子来说,一个华商在历尽麻烦曲折后,其妻也许获准来澳探亲;但她最多只能住一年。期满后,不管她在怀孕或刚生了小孩,梦都必须离开澳大利亚。 在中国驻澳总领事馆的工作经验(历)对刘光福后来终生不懈地为争取华人平等权利而斗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918至1914年期间任总领事的杰出华人律师麦锡祥(英文名Willian Ahkei)对他(刘光福)影响很大。麦锡祥于1876年出生于维多利亚州,其父开店,其母为西人。他幼时同时接受中英文教育。青年时即在高级法院当口译,后进墨尔本大学攻读法律,1902年获澳大利亚最高法庭审判奖,1903年获准开业。作为同时在西人、华人社会中很有威信的华裔佼佼者,麦锡祥终生不遗余力为提高华人社会地位;促进澳华(人民彼此)了解而努力。他从法律角度大力抨击政府于1904至1907年间排斥华人的《工厂条约》,并于本世纪初参与成立澳大利亚第一个中澳协会。麦律师曾对刘光福说:“无论我怎么有才能,怎么努力,我永远当不上最高审判官——因为我是华裔。”
在总领事馆工作的一天,主管移民事务的一位澳大利亚官员无意透露了白澳政策的目的:“大约到四十年代,澳大利亚的华人就将绝种灭迹了,因为老的死了,小的进不来。”此话使光福大为震惊和痛苦。他进一步认识到加强澳华两族人民相互了解以改善华人社会待遇的急切性。这认识清楚地表明在他1933年1月17日发表的推销《白中国》(Whitechina)一书的公开信中: 亲爱的朋友们, 多年来我一直在探索一条促进澳中关系的道路。阻碍澳中关系发展的总是同一个源不应容许种族隔阂的存在。诚然,中国人、日本人、印度人有可能大量涌来这个年轻的国家而造成各方面的问题。但我认为华人应受到一定的优待,因为他们曾同您们一起合作开发这个新国家。 在澳大利亚的矿区和农村,我们华人小商贩对您们的早期探矿垦荒者慷慨服务。华商大力把澳大利亚产品向中国市场推销在澳大利亚早期开发中,很多木材是华工伐的,荒地是华工垦的,华工在多方面大力帮助。早期许多西人开发者对华人评价很好,这不仅因为他们看到了华人的劳动,而是感受到中国古老的哲学。我很希望您们老一辈给(西人)年青一代讲讲早期华人是怎样帮助开发澳大利亚的。 分布在澳大利亚各地的华人从最早开发时期以来一直在当地社会福利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澳大利亚大部分蔬菜由华人供给。华人长期起早贪晚,栉风沐雨,埋头苦干,使大片不毛之地成为果园粮仓。我认为这些对于开发澳大利亚劳苦功高的华人的待遇应得到改善……这些华人的待遇越好,越能促进澳中之间的贸易。 由此可见,刘光福先生把争取华人平等待遇看作发展澳中贸易的基础。他长期为消除白澳政策的努力同时间接地帮助发展澳中贸易。 1965年6月澳大利亚工党全国大会正式通过废除六十五年历史的白澳政策;这是澳大利亚移民史上划时代的事件。这固然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例如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的重大变化,非英国移民的长期斗争,澳大利亚人认识的进步以及当时政府的英明等等。但刘光福对此曾作出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 从1954年起,他不断向澳大利亚政府总理、部长门以及英国女皇、国家首相等频频上书,强调华人对开发澳大利亚的历史贡献,反复引用女皇在1962年圣诞节致词中说的“不同种族和不同信仰的人应一律平等,”请示给予华人以平等待遇。从1949年开始每年在堪培拉召开的澳大利亚全国公民大会曾拒绝亚裔澳籍公民参加。刘光福自1958年元月起至1965年止,每年在公民大会召开之前,以公开信致会长及三百多位与会代表,并寄发上下议院全体议员,各报社、各教会;各团体等,大声呼吁废除白澳政策。其针对问题,根据当时华人境况而有所不同。如1958年主要问题为:华人申请入籍需起码居住十五年,时间为欧籍移民的三倍,二次世界大战间在澳滞留的华人海员等于1956年已获准居留澳大利亚,但他们不准接家眷来(澳)团聚,澳大利亚出生的华裔,其居住澳大利亚以外各地的直系亲属不能获准来澳定居。刘光福在请愿书中写道:为了人权平等自由,我一再大声呼吁: 一、对行为良.好居澳届满五年之华侨给予澳大利亚居民资格。 二、关于二次世界大战来澳后依1956年10月颁布L.A.S.新例获准继续留澳的华侨,应准其亲友暨未婚妻来澳团聚。 三、具有澳大利亚国籍华侨,其出生于国外之子女亦应视为澳大利亚人。 在信的末尾,他还慷慨陈词:“溯自1842年华人来澳之后,其对澳大利亚经济发展之贡献,一向为当地人民所敬重,且华侨极少犯罪之事实众所周知。呼吁贵会对华侨社会地位问题作出合理处置。” 1966年秋天,澳大利亚政府终于同意刘光福反复请愿,使华人能和其他欧洲移民一样在住够五年后申请入籍,并陆续给予其它平等待遇。1981年刘光福八十八岁时,他在1965年给公民大会写的最后一封公开信稿后面写道:“我从未想过能活到今天写上这几行字;其为澳大利亚华人享受平等社会待遇而产生的由衷喜悦跃然纸上! 刘光福先生度过了澳大利亚二百年历史中的九十年。在其漫长的一生中,他坚持不懈地为密切澳华关系,发展澳中贸易而铺路搭桥。他的杰出的贡献受到很多华人和西人朋友的赞扬和尊敬。他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 原注(一)英文全名为“The Most Excettent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rise”,授予英联邦中各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 (二)这里的“阿婆”并非刘光福的祖母,而是他对寄住那家远亲的尊称。
原作者: 余觉安
来 源: 江门文史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