鞲鞴(gōu bèi)活塞,唧筒里或蒸汽机、内燃机的气缸里往复运动的机件。 作用是把蒸气或燃料爆发的压力变成机械能。“鞲鞴”是西方传入的蒸汽机活塞的早期译名,一度广为使用。通过文献资料考证,认为是徐寿首先将piston译为“鞲鞴”,并结合词义分析了译名的内在根据,认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鞲鞴”译名的出现和应用有其合理性。然而随着现代科技术语翻译规范的推行,“鞲鞴”不可避免地要被通俗的用法“活塞”取代。
自德国传教士邓玉函(Johann Terrenz, 1576~1630)口译、王徵(1571~1644)笔述绘图的《远西奇器图说录最》(1627)一书行世以来,西方工程技术著作在近代中国的翻译逐年增加。至清末,有传教士加入的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等机构都进行译书工作,大量西方科技著作翻译出版,使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以前所未有之势在中国迅速传播。“鞲鞴”的译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并广为应用的科技术语之一,以“鞲鞴”为核心,构造有一批相关的科技词汇。鉴于“鞲鞴”的历史作用,本文对它的产生做了考察,并对其应用和衰亡情况作了分析。
《康熙字典》中“鞲”的解释是:“射鞲,臂捍也。”也就是射箭时用来束衣袖的臂套,多用皮革制成。而“鞴”有两种含义:一是把鞍辔等套在马身上;二是古代的鼓风吹火器。另一个引申义是“水受压而喷涌奔流”。1876年,徐寿撰文《汽机命名说》,详细介绍了蒸汽机主要部件的译名,就英文“Piston”一词,他这样写道:“汽筒之内为汽所冲激而进退者,名曰鞲鞴”。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只有独一无二的解释,就是蒸汽机中的活塞。而且只在铁路文献说到蒸汽机车时才用。随着蒸汽汽机车退出历史舞台,1978年以后,正式出版的铁路工程词典和综合性机械工程词典中基本不再用“鞲鞴”作“piston”的译名。后来都用活塞了。直到1996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了《铁道科技名词》,才明确废止铁路传统所用的“鞲鞴”一词,而和其他机械工程领域共同使用“活塞”译名。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