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茄科植物龙葵及马鞭草科植物山牡荆均有异名“乌甜仔”。
据考证,龙葵这味中药首先是由中医发现并使用了一千多年,记载于相关的药学著作之中。隋唐以前唐甄权所著的《药性论》称其为“龙葵”。东方是龙的故乡,是龙文化的发祥地,中华民族都是龙的子孙,用龙命名一味中药,是很特殊的礼遇。唐代的《新修本草》称龙葵为苦菜,这是从其性味方面进行考虑。宋代的《本草图经》称其为苦葵、天茄子,《救荒本草》称其为天茄苗儿,《滇南本草》称其为天天茄、裘儿草、后红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其为水茄、天泡草,《植物名实图考》中称其为天泡果。龙葵的不同名字既反映了不同地域的用药习惯,也反映了历代中医药学家对其的视角有所差异。[4]
龙葵广泛分布于亚洲,如中国、印度、日本、东南亚,在欧洲也有分布。其以靓丽的果实最先被人们所认识,在药食两用的过程中,或以其全草和地上部分作为菜肴,或将其果实当作水果食用,在实践之中发现了其治病养生的药用价值,由此而逐渐受到重视。[4]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0.25-1米,茎无棱或棱不明显,绿色或紫色,近无毛或被微柔毛。叶卵形,长2.5-10厘米,宽1.5-5.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至阔楔形而下延至叶柄,全缘或每边具不规则的波状粗齿,光滑或两面均被稀疏短柔毛,叶脉每边5-6条,叶柄长约1-2厘米。蝎尾状花序腋外生,由3-6-(10)花组成,总花梗长约1-2.5厘米,花梗长约5毫米,近无毛或具短柔毛;萼小,浅杯状,直径约1.5-2毫米,齿卵圆形,先端圆,基部两齿间连接处成角度;花冠白色,筒部隐于萼内,长不及1毫米,冠檐长约2.5毫米,5深裂,裂片卵圆形,长约2毫米;花丝短,花药黄色,长约1.2毫米,约为花丝长度的4倍,顶孔向内;子房卵形,直径约0.5毫米,花柱长约1.5毫米,中部以下被白色绒毛,柱头小,头状。浆果球形,直径约8毫米,熟时黑色。种子多数,近卵形,直径约1.5-2毫米,两侧压扁。[5]
喜生于田边,荒地及村庄附近。[5]
我国几乎全国均有分布。广泛分布于欧、亚、美洲的温带至热带地区。[5]
龙葵(原变种)
var.nigrum
矮株龙葵(变种)
var. humile (Bernh. ) C. Y. Wu et. C. Huang植物分类学报, 16 (2) : 72. 1978. S. humile Bernh. in Willd, Enum. hort. Berol. 236. 1809; Hand.-Mzt. Symb. Sin. 7: 287. 1936.
与龙葵的主要区别为:本变种为多分枝的匍匐草本,枝沿棱角具齿,茎叶均被疏生伏卧的卷曲毛。浆果球形,成熟时绿黄色。
在我国见于云南、四川等地。欧洲广布。[5]
滨黎叶龙葵(变种)
var. atriplicifolium (Desp.) G. Mey. in Chlor. Hanov. 265. 1836——S. atriplicifolium Desp. in Dunul Hist. Solan. 153. 1813.
与龙葵的主要区别为:本变种的叶片每边具4-5规则的粗齿。果成熟后黑色。
我国见于云南。欧洲广布。[5]
一、食用价值
1.龙葵果果酒
龙葵果酒可以增强免疫力,适当饮用益于身体健康。以成熟、饱满的果实为原料,利用果酒酵母
和活性干酵母酿造出芳香、醇厚的果酒。[1]
2.龙葵果饮料
龙葵果饮料酸甜适宜,口感较好。还可以龙葵果和山葡萄为原料酿制复合型饮料,此饮料口感细腻。[1]
2.3 龙葵果罐头
将龙葵果制作成糖水龙葵果罐头并对其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罐头口感和质量最佳的条件是:烫漂温度60℃,烫漂时间10min,此时糖水龙葵果罐头营养最丰富。[1]
二、经济价值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镉(Cd)污染的土地越来越多,对人们的危害越来越大。因此,防治镉(Cd)污染迫在眉睫。探究龙葵响应Cd胁迫分子调节机制,结果发现,龙葵对Cd具有很强的富集作用。[1]
研究发现,龙葵95%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具有触杀性。提取龙葵根部物质,研究发现龙葵根部提取物质可制成杀虫剂,用来预防害虫。[1]
龙葵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其果实色泽鲜艳,口感好,营养丰富,可加工成饮料、果醋、果罐头、果酱、果酒等。但面对的主要问题是龙葵种子休眠问题,因此,要加大龙葵的研究开发力度,加强对龙葵技术水平的研究,提高龙葵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龙葵作为一种药食两用新型营养保健水果,在功能性食品和保健食品研发方面,应注重龙葵中可提取的功能性因子和有效成分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使龙葵食药两用的价值得到充分利用。另外,龙葵中龙葵种籽含有丰富的不饱和酸油脂,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1]
常绿乔木,高4-12米,树皮灰褐色至深褐色;小枝四棱形,有微柔毛和腺点,老枝逐渐转为圆柱形。掌状复叶,对生,叶柄长2.5-6厘米,有3-5小叶,小叶片倒卵形至倒卵状椭圆形,顶端渐尖至短尾状,基部楔形至阔楔形,通常全缘,两面除中脉被微柔毛外,其余均无毛,表面通常有灰白色小窝点,背面有金黄色腺点;中间小叶片长5-9厘米,宽2-4厘米,小叶柄长0.5-2厘米,两侧的小叶较小。聚伞花序对生于主轴上,排成顶生圆锥花序式,长9-18厘米,密被棕黄色微柔毛,苞片线形,早落;花萼钟状,长2-3毫米,顶端有5钝齿,外面密生棕黄色细柔毛和腺点,内面上部稍有毛,花冠淡黄色,长6-8毫米,顶端5裂,二唇形,下唇中间裂片较大,外面有柔毛和腺点;雄蕊4,伸出花冠外,花丝基部变宽而无毛,子房顶端有腺点。核果球形或倒卵形,幼时绿色,成熟后呈黑色,宿萼呈圆盘状,顶端近截形。花期5-7月,果期8-9月。[6]
生于海拔180-1200米的山坡林中。[6]
产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日本、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也有分布。[6]
根据厦门市同安区林业局资料,通常十年生山牡荆开始开花结实,大小年间隔为1年或2年,但不明显。通常母树的林龄对种子质量和林木生长影响较大,从十五年生以下的母树上采种育苗,种子发芽较快,但林木容易出现早衰现象,而从五十年生的老树上采种育苗,种子发芽率低,幼苗生长不良,参差不齐。从中龄母树上采种育苗,种子发芽率高,从幼苗开始至林木成孰,均能保持旺盛生长。因此,选择适龄的采种母树是林木育苗的关键技术之一。根据多数林木的采种报道,一般以15-30年的健壮、通直、无病虫害、生长旺盛整齐、光照充足的林分作为采种母树林较为适宜。山牡荆8月上旬为盛花期,9月上旬为末花期,10月上旬至12月上旬果买成孰,果皮颜色由青绿色逐渐转为暗绿色或紫青色即为果实成熟。果实成熟后,应及时采种,否则极易脱落或被鸟兽取食。采种时用钩刀、高枝剪或人工爬上树剪下果枝采取果实。但在10月上旬至12月上旬的种子成熟期内,不同时期采收的种子,播种发芽率、长势相差较大。[7]
采回的浆果应及时处理,以防变质。果实采回清洗杂质后晾干1d(外果皮开始脱水起皱褶),放在水中浸泡,待果皮与种子分离时进行搓冼(浸泡时间大约6h),待除净果皮和果肉后,用凊水漂冼干净并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消毒再洗净,置室内摊开阴干,切忌曝晒。鲜果出籽率25%左右,种子纯度98%,千粒重150-200g,纯种子5000-6000粒/kg。[7]
种子处理是决定山牡荆育苗成功与否的关键技术之一。为了寻找提高山牡荆种子发芽率的育苗措施,特开展了种子不同处理万法试验,即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不同浸种处理,[7]
分析不同浸种方法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试验设4个处理,即处理T1:凊水,常温约20T,浸种处理时间8h;处理T2:50T温水连续浸泡(用50T温水浸种至水冷却后,再换50T水重复浸种2次);处理T3:50T温水加0.5%高锰酸钾(用50T温水浸种至水冷却后,加入0.5%高锰酸钾浸种2h);CK:没有任何处理,直播。各种处理均是处理后捞起置于室内摊开稍微晾干后播种。[7]
试验用的种子为2016年11月上旬从同安凤南农场优树采集的种子。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BP播种前每个处理设定3个观测小区,每个小区面积2m2(畦宽和畦长分别是1m和2m)。播种采取撒播,每个小区播种100粒相当于播种量100kg/hm2)。播种后覆盖细土,厚度为0.5~1.0cm,立即淋透水1次,并搭盖简易拱棚,盖上农用塑料薄膜以保温保湿,以防止低温霜冻(冬季低温和倒春寒)和杂草危害。[7]
播种后40~50d,陆续有种子发芽,其中经过处理的种子发芽时间比没有处理的早发芽,相差7~10d。待种子基本出齐后,进行成苗调查,计算发芽率,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种子不同处理方法对发芽率有较大的影响,经过处理的种子发苗率、发芽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50T温、水浸泡加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的处理(处理T3)效果最好。播种后约40d开始发芽,发芽率平均达72.63%;而对照组发芽率较低,仅40%左右。[7]
山牡荆果实含有单宁等物质,含量高、成分复杂且种子外壳坚硬,给种子育苗造成难度,山牡荆种子需要通过适当的浸种处理,以去除种子中的抑制物质和揉搓后仍覆盖在种胚上的蜡质,促进种壳软化,才能保证高发芽率。[7]
既可作为高级用材树种栽培,也宜作园景树木、行道树、乡村美化以及药用经济植物栽培。[3]木材适于作桁、桶、门、窗、天花板、文具、胶合板等用材。[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