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公路、通讯设施纵横交错,四通八达。312 国道盐金一级公路穿 境而过,西接宁连一级公路、东濒京沪高速。淮河入江水道贯穿其中,上连洪泽湖、下接京杭大运河,建成了年吞吐量达80多万吨的新港码头,形成了水陆并举的立体交通网。随着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日益改善,黎 城与一些大城市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乘车从黎城到温州只需7个小时,到上海只需 3个半小时,到南京仅需1个半小时。东进西出、南下北上,非常便捷。
据当地政府官方资料显示,该镇辖8个居委会(城中、邬墩、劳动桥、闸东、桃园、城西、宋坝桥、郑岗);9个村委会(徐梁、工农、任庄、顺河、上湾、黎城、大兴、九里、黎东),74个村民小组。面积66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余人,其中市区人口 8.1万人。
黎城镇由宋高黎王城演变而名。高黎王城系北宋治平(公元一O六四--一O六七年)年间高黎王筑,高一丈,周迴一里四十武。《宝应名胜纪略》云:高黎王城在县西南八十里,其城至今尤存,中有居民数百户,楼屋稠密,列肆通商,俗呼黎城镇。日月流逝,世道变迁,近千年来黎城镇历尽沧桑,饱偿了兵乱、水患、匪窃之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黎城镇有居民200多户,近千人,有铁铺、油坊、面坊、槽坊、茶食店、卷烟社、店铺等近百家。一九五九年,金湖建县前夕全镇居民150多户,南北向小街1条,长约300米,民房300多间,多为草房。黎城镇清时设过巡检司,国民党统治时是宝应县第七区区公所所在地,解放后是黎城区区公所、湖西工委所在地,一九六O年金湖县成立后,县人民政府设于此,一九六二年设置镇人民政府,使濒于衰败的千年古城得到了新生和发展。
黎城物产资源丰富,条件十分优越。所在的金湖县是闻名全国的优质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素有鱼米之乡、禽蛋之乡、荷藕之乡和石油之乡之盛誉。黎城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抓调整,不断优化农业资源结构,已形成优质稻米、蔬菜、蚕桑、意杨、畜禽等五大产业,现有无公害优质稻米10000亩,蚕桑5000亩,意杨成片林5000亩,蔬菜5000亩,其中,蔬菜大棚3000亩,年产绿色无公害蔬菜2万吨,年产优质茧3万多担,年可伐杨树1千多立方米,年出栏商品鸡、小白鹅、樱桃谷鸭150万只,商品蛋1000吨,商品猪3.5万头。黎城工业门类较全,产业基础较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通过“九五”、“十五”期间的发展和积累,黎城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镇共有各类工业企业主近300多家,其中销售在500万元以上的国家列统企业33家。已形成机械制造、医药包装、仪表线缆、服装鞋帽、建筑装饰、渔网渔具等六大支柱产业。主要产品有丁基胶塞、曲颈安瓶、仪表线缆、塑料制品、不锈钢餐具、服装工艺鞋、卫生巾设备等近百个系列、5000多个品种,产品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服装工艺鞋、卫生巾设备等产品已打入欧美、东南亚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全镇已有9家企业通过ISO9000-9002质量体系论证,年引进和开发研制新产品20余种。1997年,镇私营工业园区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乡镇工业示范园区”。
黎城镇劳动力资源充足,素质高、成本低。黎城镇十分重视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的业务技能培训,全镇有下岗职工和剩余劳动力近万人,其中:80%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熟练掌握1到2门以上的实用技术。黎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盐金一级公路穿城而过,东与京沪高速相连,西与宁连高速相接,至上海行程3.5小时,到南京、扬州、淮安仅1小时。水路以三河为纽带,上连洪泽湖,下接大运河,水路运输畅通发达。
重抓工业经济是黎城镇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也是做大做强黎城经济的根本所在。去年以来,该镇着力实施了三大举措,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加速镇域经济扩张。项目推动。2006年是全市项目推进年,他们以技改投入为抓手,积极推进工业项目实施。全年共完成技改投入2.4亿元,实施项目71个,当年投产项目40多个,其中1000万以上项目13个。三禾玩具服饰有限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实施的100万件出口服装项目,将原来的产销能力翻了一番,6月份投产,当年就实现销售6000万元。招商拉动。大招商大发展。黎城镇的决策者们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培植新的增长点的有效举措,通过大队伍招商、大力度奖惩、大服务推进来狠抓落实。全年共完成招商引资2.3亿元,引办项目21个,其中向县委、县政府递状项目10个,当年投产项目15个。旺达公司招商引资项目硅橡胶电缆,自4月份投产就实现销售950多万元。服务助动。
黎城镇牢固树立你投资我帮办,你创业我服务,你发财我发展的“多赢”理念,全力聚焦工业经济,聚焦招商引资。三分之二以上的班子成员分工工业,服务招商引资,把全体镇干部分工到各企业,分工到项目,实行一条线一套班子,一个项目一个责任人,一个企业一个帮办人,并把每周一作为工业经济列会,专题研究工业企业和招商工作重遇到的矛盾和困难。针对企业融资难的实际,10月份,他们成功举办了金融集中授信活动,农行、工行、建行、信用社等6家金融单位与红光仪表厂、常盛公司等18家企业签定了贷款协议,授信金额达6015万元。
黎城工业门类较全,产业基础较好。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通过九五期间的发展和积累,黎城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该镇共有各类企业1627个,其中销售在500万元以上的国家列统企业近20家。 已形成机械制造、医药包装、仪表线缆、服装鞋帽、建筑装饰、渔网渔具等六大支柱产业。主要产品有丁基胶塞、曲颈安瓶、仪表线缆、塑料制品、不锈钢餐具、服装工艺鞋、卫生 巾设备等近百个系列、800多个品种,产品覆盖全国 28个省、市、自治区,服装工艺鞋、卫生巾设备等产品已打入欧美、日、韩、南亚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丁基胶塞已挤身同行业全国十强行列。曙光热工机械有限公司的滚轮体配件在全国销售第一,年内将建成全国最大滚轮体制造企业。到2002年底,有9家企业通过ISO9000- 9002 质量体系论证,每年引进和研制开发新产品20余种。
建设工业园区,筑巢引凤是黎城镇经济工作的一大特色。早在1996年,黎城就把建设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园区这一载体作用,不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大园区优惠政策有倾斜力度。通过制定出台更具优惠的政策,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强力开展招商引资,一大批能人志士在园区投资兴业,一批优秀项目在园区落户 开花,使园区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园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建成较为完备的道路、供电、供水、 排水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园区已拥有工业企业72家,其中,列统企业9家,拥有固定资产2.1亿元。2000年9月,园区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乡镇工业示范园区”。
2002年,园区实现营业收入6.5亿元,利税 6000 万元。与此同时,黎城镇还致力发展园中园,占地500亩的服装针织园已开工建设,规划占地1000亩的汽摩配城正在筹划之中。
到2002年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亿元, 三业总 产值12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500万元,工业产值11.5亿元,财政收入25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50元。2000年以来,连续三年综合经济目标考核全县第一,连续三年列淮安市综合经济指标“十强乡镇”第二名,淮安市财政收入“第二镇”、淮安市招商引资先进单位。
镇内湖光秀色,气候宜人 。宝应湖、高邮湖、白马湖三面环绕,有名闻江苏的嵇圩林场、万亩荷花荡等天然氧吧,有风景秀丽、绿草如茵、 被誉为“金湖外滩”的三河大堤风光带,有四季如春,设施齐全的翠湖公园和水上乐园,久负盛名的“淮扬菜” 、“维扬菜”、风味小吃等吃文化也让八方客人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2002年,园区实现营业收入6.5亿元,利税 6000 万元。与此同时,黎城镇还致力发展园中园,占地500亩的服装针织园已开工建设,规划占地1000亩的汽摩配城正在筹划之中。
到2002年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亿元, 三业总 产值12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500万元,工业产值11.5亿元,财政收入25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50元。2000年以来,连续三年综合经济目标考核全县第一,连续三年列淮安市综合经济指标“十强乡镇”第二名,淮安市财政收入“第二镇”、淮安市招商引资先进单位。
黎城镇大兴集中区由市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于2007年3月启动,位于金湖县城城东干道腹地,总规划面积1500亩,规划建设4个小区,即:机械加工区、服装生产区、线缆仪表区和物流商务区。该集中区计划接纳入区企业80家,固定资产总投资12亿元。截止2007年底,一期已建成200亩,完成各项投入16050万元,其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投入1081万元,村自建招建标准化厂房10幢3万平方米,投入2769万元,先后落户工业项目18个,其中当年竣工项目12个(含标准化厂房出租项目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2200万元;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6860万元,实现利税540万元。已实施土地流转360亩,可接纳项目20个。现在,东侧主干道已建成,电、上下水等配套设施正在建设之中,3月20日将启动18幢25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设。
黎城镇劳动力资源充足,素质高、成本低。黎城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城市,重视教育的传统非常悠久,人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高,高中入学率达80%以上,超过全省平均,列淮安之首。市区有中等专业学校1所,省重点高级职业中学1所,省重点示范中学3所,市级示范中学1所,省重点示范实验小学 1所、幼儿园1 所,市重点示范幼儿园3所。金湖中学每年都要为清华、北大、南大、杭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东南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送去大批的优秀生源,其教学质量为淮安市县区前列。在文明创建活动中,涌现出了二个省级文明创建单位,4个市级文明单位,11个县级文明单位。
黎城镇围绕明确“三个到位”、开展“四个一活动”和落实“五个突击”,重抓计划生育工作,为确保完成全年计划生育责任目标打好扎实基础。明确三个到位。一是责任到位:黎城镇机关事业单位69名干部职工每人划分到全镇71个村民小组、9个居委会和69个单位实行计划生育承包制,同时还先后召开多次计划生育述职和形势通报会议;二是投入到位:凡系计划生育所需经费,黎城镇全力保障,一分不少。今年以来,该镇已投入计划生育费用10多万元;三是奖惩到位:年底,严格考核各村、居、单位和个人的计划生育责任目标,“实行一票否决”。
开展“四个一”活动。即开展计划生育四个一宣传活动,该镇以“一法三规”和《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注重开展计划生育“四个一”宣传活动,形成抓好下半年计划生育各项工作的舆论氛围:一是出动计划生育宣传车,深入村组、单位及主要路段、巷道、支道,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活动;二是向全镇每户印发一份计划生育宣传资料;三是各村以组召开一次群众代表会议,与群众代表学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运用身边的正反事例,来说服教育个别群众的婚育观念,教育她们既要带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同时还要更好地管好自己的未婚子女不违背计划生育政策;四是悬挂计划生育横幅。在活动期间,黎城镇累计张贴标语430多条,刷写标语120多条,散发资料2万多份,各村、城区各单位悬挂过路(街)横幅近百条。
落实“五个突击”。一是突击组织全镇干部职工到村(居)、单位逐一排查计划生育薄弱环节,针对排查出的计划外怀孕,采取扎实措施,不惜一切代价抓好计划外怀孕补救措施的落实;二是突击对32对小年龄等非法同居者,明确专人负责,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三是突击抓好以上环为主的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的落实,尤其是注重对非法同居者落实以上环为主的避孕节育措施,努力降低避孕药具的使用者;四是突击抓好随访与服务工作;五是突击抓好生殖道感染综合检查工作。黎城镇共处理计划外怀孕36例、上取环265例、乡随访人68次、村访视人2885次、生殖道感染综合检查308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