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蹋铜蹄

作品名称 《襄阳蹋铜蹄歌》
创作年代 南朝梁
目录导航

作品全文

其一

陌头征人去,闺中女下机。含情不能言,送别沾罗衣。

其二

草树非一香,花叶百种色。寄语故情人,知我心相忆。

其三

龙马紫金鞍,翠□白玉羁。照耀双阙下,知是襄阳儿。

作品赏析

萧衍的诗,颇受当时流传的吴声、西曲影响,多有写男女之情的作品。比如《襄阳蹋铜蹄》(又名《白铜蹄》歌)三首便是。

先解说一下《襄阳蹋铜蹄》这个古怪的题目。据说萧衍在襄阳时,忽然民间小儿传唱起两句歌谣:“襄阳白铜蹄,反缚扬州儿。”有聪明人解释道:白是金色,白铜蹄,即金蹄,也就是铁马的意思。果然,后来萧衍东下,军中便有铁骑长驱。东昏侯士卒被俘反缚,便是“反缚扬州儿”。(南朝时建康为扬州治所。隋唐以后才把扬州治所设于今江苏扬州)因此,这两句童谣便成了齐亡梁兴的谶语。萧衍称帝后,便利用它制成新曲。表演时载歌载舞,大约是一人倡而众人和,和声的歌词即“襄阳白铜蹄,圣德应乾来”。舞者先是十六人,后改为八人。萧衍亲自写了三首歌词,又令沈约也作三首。曲调和舞姿已无从闻见了,故只能欣赏一下萧衍所作的歌词。第一首是:

陌头征人去,闺中女下机。含情不能言,送别沾罗衣。

写的是襄阳少女辍织送行的情景,“陌头征人”是她的情郎,也就是随军东下的兵士。“含情不能言”二句使人想起北宋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不过气氛当然不同。第二首是:

草树非一香,花叶百种色。寄语故情人,知我心相忆。

是少女托人转告情人之辞,叮嘱他千万不可忘却旧情。“草树”二句是她所见春日丽景,春色引动了强烈的春思。萧衍东下时为正月;二、三月时,她的情郎还在江、汉一带作战。“非一香”、“百种色”,或许这位襄阳女儿还联想到外面的世界有那么多野草闲花,生怕情郎眼乱心迷。第三首是:

龙马紫金鞍,翠□白玉羁。照耀双阙下,知是襄阳儿。

这是已经到了建康了,(双阙,指京城宫殿前的楼阙),一群来自襄阳的战士正在这儿耀武扬威。

创作背景

襄阳白铜鞮,又作襄阳白铜蹄、铜鞮谣、铜鞮歌、白铜鞮歌、襄阳白铜歌等,是从《襄阳蹋铜蹄歌》演化而来,最初由梁武帝萧衍创作而成

据《辞源正续编合订本》解释,铜鞮,曲名。(乐府解题)都邑二十四曲,有白铜鞮歌,亦曰襄阳白铜鞮。9 E' G/  据乾隆版《襄阳府志·古迹》载:“梁武帝为扬州刺史时,有童谣云‘襄阳白铜鞮,反缚扬州儿’。及代齐称帝,以斯谣为受命,瑞乃造《铜鞮歌》(一曰《白铜鞮》。李白诗‘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齐)唱《白铜鞮》’是也。”郭茂倩《乐录》载:“本襄阳《踏铜鞮》,梁武帝西下所作。《玉台新泳》所载两首皆沈约和《白铜鞮》,即太白所谓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者也。”

对襄阳人来说,梁武帝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在襄城十字街正中心高高耸立的昭明台,就是纪念他长子昭明太子——萧统的建筑。

梁武帝萧衍曾被委任为雍州刺史。据《襄阳县志》载:“南北朝时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划出荆州的襄阳、南阳、顺阳、新野、随等五郡为侨置雍州的实土,州治设在襄阳城内,南齐沿仍。”,  萧衍镇守襄阳期间,发生了一件事儿,促成了萧衍创作了后来的乐府——襄阳白铜鞮。据《隋唐》记载:梁武帝之在雍镇,有童谣曰“襄阳白铜蹄,反缚扬州儿。”识者言铜蹄谓马也,白,金色也。及义师之兴,实以铁骑,扬州之士皆面缚,如谣言。在过去战争中,很多将帅都十分迷信,在开战前往往都要祭旗祷告,并且还要找一个借口,萧衍也不例外。听到这首童谣后,萧衍认为时机成熟,便招兵买马,联合义师,起兵征讨当时的昏君萧宝卷。一举攻占建康(今南京),建立帝位,应验了襄阳童谣的话。_

梁武帝是一个文学杂家,诗词曲赋,经史子集无不精通,并与谢眺、沈约等人合称“竟陵八友”。特别是在乐府创作上颇有建树。称帝以后,时常想起当年镇守襄阳时听到的儿歌,因为这首儿歌为他称帝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便怀着感恩的心,对襄阳儿歌进行改造,创作了新的乐府——《襄阳蹋铜蹄歌》。萧衍创作了三首铜蹄歌后,觉得不足以表达对襄阳的思念与感恩之情,又下令让自己的丞相沈约合诗三首,并让他制成曲目,配上舞蹈,加以传唱。沈约是南朝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沈约接旨后,当即奉和了三首《襄阳蹋铜蹄歌》。就这样,襄阳白铜鞮从民间走进宫廷,从而传唱天下,襄阳也因之而名声大振。"

且歌且舞怀故地襄阳白铜鞮传唱天下

梁武帝创作出了《襄阳蹋铜蹄歌》后,当即教人演习传唱。这种传唱的形制如何,不得而知。后人普遍认为,这种歌舞形式,是在跳舞的人身上,绑缚着许多铜铃铛,踢蹋而歌。这大约是梁武帝,怀念襄阳儿歌中的“襄阳白铜蹄,反缚扬州儿”,用铜铃铛绑在身上,意会铜蹄马征战疆场,快意杀敌的场景。这种考证,主要是从歌曲名称上得来,顾名思义,铜蹄者,原是有钱人为马钉的蹄掌。马蹄踏地“嗒嗒”作响,清脆悦耳,后人歌舞时,也踏足而舞,摹仿而形。此种说法,也符合梁武帝制作该歌的初衷。但也有人考证,跳舞者身上绑缚铜铃是为了增强节奏和音律感。

但也有不同观点的。如《演繁露》载:“《玉台新泳》载《白铜鞮歌》,大抵主言送别,且皆在襄阳。”这种观点就认为襄阳白铜鞮歌主要用于送别时咏唱。但笔者认为这种考证与梁武帝创作襄阳白铜鞮背景不符,有待考证。

据《古今乐录》记载:“襄阳蹋铜蹄者,梁武西下所制也。沈约又作,其和云:‘襄阳白铜蹄,圣德应乾来。’天监初,舞十六人,后八人。”可见,在梁武帝初创这种歌舞时,是16个人一起边唱边舞的,到后来减成了8个人歌舞。

由于襄阳白铜鞮且歌且舞,并且规制严密,既有民间之风,又有王者气派,很快风靡大江南北,广为传播。

据光绪版《襄阳府志·古迹》载:“楚人好唱白铜鞮。”可见,不仅仅是襄阳人,而是整个湖北湖南等地的人都喜欢唱这种歌。

作者简介

梁高祖武皇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知事,母张尚柔。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颇有政绩,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为武帝,庙号高祖。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