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花脆兰

被子植物门
植物界
中文学名 多花脆兰
兰科
单子叶植物纲
拼音 duōhuācuìlán
亚族 指甲兰亚族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多花脆兰多花脆兰(6)大型附生植物。茎粗壮,近直立,长达1米,粗8-20毫米,不分枝,节间长2-3厘米,具多数二列的叶。叶近肉质,带状,斜立,长17-40厘米,宽3.5-5厘米,先端钝并且不等侧2圆裂,基部具宿存而抱茎的鞘。

花序腋生或与叶对生,近直立,长7-30厘米,不分枝或有时具短分枝,具多数花;花序柄长5-11厘米,粗5-8毫米,被2-3枚三角形的肉质短鞘;花苞片肉质,宽三角形,长3-5毫米,先端钝;花梗和子房黄绿色,肉质,长约1厘米,粗3毫米;花黄色带紫褐色横纹,不甚开展,具香气,萼片和花瓣近直立;萼片相似,等大,长圆形,长10-12毫米,宽5-6毫米,先端钝;花瓣狭倒卵形,长8-9毫米,宽3-4毫米,先端钝;唇瓣白色,厚肉质,3裂;侧裂片与中裂片垂直,近方形,内面具紫褐色纵条纹;中裂片近直立,内面和背面基部具少数紫褐色横纹,卵状舌形,长5-6毫米,中部稍向外弯,先端钝,边缘稍波状并且具不规则的缺刻;距圆锥形,长约3毫米,末端淡黄色,钝的,内壁密被毛;蕊柱两侧紫红色,粗短,长约2.5毫米,粗约2毫米;药帽黄色,半球形;花粉团2个,每个劈裂为不等大的2爿;粘盘柄倒披针形,长约1.2毫米;粘盘近卵形,较粘盘柄的基部宽,先端近截形并且具凹缺。蒴果近直立,圆柱形或长纺锤形,长约6厘米,粗8-15毫米。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生长环境

多花脆兰生长于海拔560-1600米的山林,附生于林中树干上或林下岩石上。

分布范围

多花脆兰广泛分布于热带喜马拉雅、印度(东北部地区和德干高原)、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至热带非洲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广东南部(罗浮山)、香港、海南(陵水、三亚市、澄迈、乐东、临高、琼中等地)、广西西南部(龙州)、贵州南部(罗甸)和云南南部(勐腊、景洪、勐海)。多花脆兰多花脆兰

生长习性

多花脆兰具有典型的虫媒欺骗传粉的花部特征,如花瓣黄色具艳丽的紫褐色条纹,有香味,但没有花蜜或其他回报物等。多花脆兰的花期在雨季的8月至9月,前期的研究表明,其野外昆虫的访花频率极低,但不同地点的自然结果率都很高,可达66%。多花脆兰为自交亲和植物,但不能进行自动自交传粉。

高江云等人自2009年以来在对多花脆兰的研究中发现了雨水为其传粉的奇特过程:花序直立,所有花都向上开放,雨滴打击使药帽弹开,暴露出花粉块,其粘盘卡在蕊喙下方,粘盘柄具有伸缩性,这样使得粘盘、粘盘柄和花粉团就组成了类似链球一样的结构,在雨滴的再次打击下,花粉团向上弹起,由于粘盘固定,粘盘柄的伸缩作用使花粉团翻绕270度,越过蕊喙,直接落入柱头窝,完成了自花传粉。由此可见,多花脆兰进化出了适应雨水传粉的花部特征,如花序直立、花朵交叉排列、向上开放,花瓣肉质厚实有弹性,特殊的合蕊柱结构等。

雨后的调查发现,花粉块的移除率和沉降率分别高达72%和60%;对野外17个不同地点95个花序人工遮雨处理,平均结果率仅为3.47%,极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的自然结果率24.88%,这表明雨水传粉对多花脆兰的结实起着重要的作用。多花脆兰因此成为世界上首例真正意义上的雨媒植物。

主要价值

观赏:多花脆兰花娇小而美册,可供观赏;其艳丽的花色也是杂交育种的优良亲本。

药用:多花脆兰的根、叶入药,主治跌打损伤、骨折等症。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多花脆兰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种群现状:由于森林破坏严重,使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还待进行保护。

保护措施:许多植物园为保护多花脆兰已引种保护。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