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仲三,统计学家。治学谨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统计图表规格化、符号系统化、计算程序化、说理通俗化,使统计学易学、易懂、易用,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运用独到的方法,编成《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结合国情,撰写了《高等统计学》和《普通统计学》 ,制定了《六位简易对数表》和《六位对数表》 。擅长大样本统计资料的处理,为部队编写了多种卫生统计资料。他诲人不倦,培养了大量统计学人才。热心统计咨询,对推动医学期刊的统计处理,提高论文质量作了大量的工作。
1907年11月 出生于河北省宝坻县赵家庄。
1924年 毕业于辽宁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1930年 毕业于沈阳东北大学,获数学专业理学士学位。
1930—1931年 任沈阳东北大学数学专业助教。
1931—1941年 在北平协和医学院从事医学统计工作。
1943年 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统计系,获卫生统计学专业医学硕士学位。
1943—1945年 任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卫生资料组主任及教授。
1945—1952年 任上海复旦大学统计系主任及教授。
1952—1954年 任上海财经学院统计系主任及教授。
1954—1958年 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军队卫生教研室教授。
1958—1969年 任军事医学科学院、总后勤部卫生部、卫生勤务研究所、后勤学院统计学教授。
1969年—1988年 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统计学教授。
1988年1月11日 在北京逝世。
薛仲三,1907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宝坻县赵家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其祖辈、父辈均不识字,吃尽了文盲之苦。父母节衣缩食供他上私塾和师范学校。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于1924年考入沈阳东北大学理科数学系。由于经济上拮据,他只得边读书边在中学兼教,挣些生活费用。1930年,薛仲三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数学专业理学士学位,同时被留校任教。1931年,北平协和医学院公开招考数学专门人才,在几百名应试者中,薛仲三是唯一被录取者。在协和医学院的10年中,他从事医用数理统计的工作和研究,并主编了《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 。1941年,他被选送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统计系,攻读医学统计,1943年获卫生统计学专业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他不愿留在美国,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国难深重之时毅然回到祖国,立志为劳苦大众服务,发展自己国家的统计事业。
回国不久,他先后被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和复旦大学聘为统计学教授,从事统计研究和教学工作。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在统计学的领域里辛勤耕耘,传播知识,顽强地探索和开拓着统计学的发展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他在协和医学院的一位老师邀请他携家眷一同前往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工作。为了报效祖国,他婉言谢绝了老师的邀请。他以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日以继夜的工作热情,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1945—1952年,薛仲三担任复旦大学统计系主任职务,在领导并参加统计教学的同时,编写了《高等统计学》和《普通统计学》专著,作为高等院校统计学教材。新中国的崛起,给他增添了无穷无尽的力量,鼓起了他在科学事业上勇往直前的风帆,决心把全部心血灌注到统计事业中去。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1952年全国院系进行了调整,薛仲三被调到由多个院系合并而成的上海财经学院,任统计系主任。1954年,他又被调到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任军队卫生教研室教授,开始了在军队从事医用数理统计和军队卫生统计的科研和教学的生涯。1958年,他又奉命调到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直到1988年1月逝世。在此期间,他曾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卫生勤务研究所和后勤学院工作过。人民需要他在哪里,他就在哪里安心工作。
薛仲三治学严谨,科学作风严格,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业务上精益求精,而且,严以律己、廉洁奉公,敢于抵制不正之风。他平时关心时事政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1955年光荣地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他曾受过总后勤部的多次通报嘉奖,1983年被授予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同时荣立三等功,两次光荣地出席了全军科技大会。他忠于中国共产党、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横遭批判之时,亦忍辱负重,谆谆教育子女坚信党一定会战胜邪恶,对共产主义充满必胜的信念。他著书立说,得稿费不下万元,但分文未留,全部缴纳了党费。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已到古稀之年,但拼搏的劲头不减当年。为了振兴中华和人类进步,为了统计事业的发展,他仍坚持扶杖上班。多年来,他每天都要工作十二三个小时,节假日也很少休息。他75岁高龄时,虽已体弱多病,还坚持培养统计研究生,曾在病房里多次为研究生修改毕业论文。尤其是在1982年,身患前列腺癌以后,手术刚结束不久,就一边接受放射疗法,一边投入工作,表现出“疾病何所惧,事业重于山”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由于他的精神高尚,成绩显著,经总后勤部批准荣立三等功。1980年中华医学会卫生学会卫生统计学组成立时,他被选为副组长。1984年,中国卫生统计学会成立时,他被聘为学术顾问。
党和人民给他的荣誉,更激起了他的革命热情,他总是不断激励自己: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一息尚存,就要做有益于人民的事。他为中国医学统计学的创立、发展和建设呕心沥血,无私地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他德高望重,既博学多才,又谦逊朴实,不愧为知识分子的楷模,不愧为一位品德高尚的共产党人。1988年1月11日下午2时,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他对中国统计科学和军事医学的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将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薛仲三在北平协和医学院工作期间,对编制统计表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于1940年运用独到的编制统计表的方法,精炼地编成了《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一书。此书于1956年再版,在历次全国人口普查中都发挥了作用,并曾在美国洛杉矶畅销一空。他在复旦大学任教期间,除领导并参加统计教学外,于1948年写出《高等统计学》一书,又于1950年写出《普通统计学》一书,纠正了当时中国统计学教科书不适合国情、不易学、不易懂等不足之处。1963年和1975年又分别出版了《六位简易对数表》和《六位对数表》两书。《六位对数表》与中国早年引进的同类对数表相比,大大减少了检索步骤,具有实用方便的特点。尤其在当时,电子计算机和计算器还很不发达,便于使用的对数表为科学计算减轻了很大负担。1965年,他编制出《住院天数简算表》 ,被批准在全军医院推广使用,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颁发的奖状。他从1952年调到军队工作后,几十年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为卫生统计尤其是军队卫生统计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主持编写了多部卫生统计资料汇编,如《建国10年全军卫生统计资料汇编》 、 《抗美援朝卫生工作统计资料》 、 《抗美援朝卫生工作经验总结》 、《新四军卫生工作统计资料》 、《1955年度全国应征公民体格检查资料的统计分析》 、 《中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卫生统计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统计工作教范》等,总共约400多万字。这些统计资料汇编,为我军卫生统计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并使我军卫生统计工作走上正规化的轨道,也显示出薛仲三擅长于对大样本资料进行统计处理的才能。他在多年统计教学和咨询的基础上,于1978年出版了《医学统计方法和原理》一书,并于1984年对全书进行了修订。贯穿全书的指导思想是:理论必须联系实际、统计图表规格化、符号系统化、计算程序化、说理通俗化,使统计学变为一门易学、易懂、易用的科学,可以更好地为医学科研工作服务。他在有关杂志上还发表了十几篇统计学论文,如《尺度变换法的理论及其应用》 、 《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中运算手续的简化》 、《搞科研不要统计行不行》等。
薛仲三在上海复旦大学和财经学院任统计系主任期间,亲自参加教学实践。他在军队工作期间,组织开办了几十期全军卫生统计员集训班,亲自到南京、济南、广州、成都、沈阳等军区参加统计教学活动,曾先后给后勤学院越南班、沈阳军区后勤部、旅大警备区司令部、河北新乡运输学校讲运筹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卫生统计骨干。他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期间,为院内外培训数期统计进修生,给驻京的军队医院、科学研究所等十几个单位讲授医院管理和统计方法课,给本院数届研究生讲医学统计课。在他年近八旬,体弱多病时,还不知疲倦精心培养统计研究生。
薛仲三认真为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把好统计关,并给中华医学会多种杂志审核稿件中有关统计方面的问题,提高了论文的统计水平和杂志的质量。除了日常的工作外,他还开展了统计咨询工作,平均每年接见来访者300余人次,为军内外广大医务人员和科研工作者解答了许多统计方面的问题。他曾协助总后勤部分析军用钢盔防弹性能数据,在钢盔技术鉴定会上得到了一致好评,为总后勤部节省了上万元的数据处理费用。
薛仲三之所以能全力以赴投身于统计学的研究、教学和咨询工作中去,为中国的统计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与他夫人赵立真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赵立真早年辞去了自己的工作,承担起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一切家务,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颇值后人钦佩。
1 薛仲三.欧阳颐合编.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
2 薛仲三.南京市寿命表.实验卫生,1944,2(4):17—23.
3 薛仲三.高等统计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4 薛仲三.普通统计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50.
5 薛仲三.六位简易对数表.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63.
6 薛仲三.六位对数表.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
7 薛仲三主编.1955年度全国应征公民体格检查资料的统计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8 薛仲三.医学统计方法和原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9 薛仲三.尺度变换法的理论及其应用.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79,(2):280—291.
10 薛仲三.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中运算手续的简化.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79,(4):499—508.
11 薛仲三.搞科研不要统计行不行.健康报,1981—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