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帝仙(又名神农帝仙)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人民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 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会人民农业生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的情况。又传说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会人民医治疾病。
继伏羲以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奇人物。除了发明农耕技术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因为他发明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赤帝、烈(厉)山氏,则又成了与黄帝相争天下的首领。长期以来,对于神农氏是否是炎帝这个问题,一直悬而难决。
传说五谷帝仙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神农为此决心尝遍百草,能食用的放在身体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人吃,用作药用;不能够食用的就放在身体的右边袋子里,提醒人们注意不可以食用。
五谷帝仙-殿宇:称为大显殿,坐落于长坑乡云二村东北部, 依山而建,背靠龙脉,三峰文笔拱峙,登巅远眺,山水厅秀,风景幽雅,美如“仙境”而蜚声海内处。殿内供奉五谷帝仙、保生大帝、杨公真仙、玄天上帝等。该殿宇约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1980年重建。 该殿宇坐北向南,砖石木结构,翘脊两垂。到近代,该殿宇经续建、重建、重修多次。占地面积约48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平方米。 当地信众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奉神像巡境,二月十五日做“佛生日”。八月间,四方信众到殿朝拜祈梦。
相传在炎时期,部落联合形成华夏族。炎帝败于黄帝,黄帝为天子,炎帝部落分迁离了黄河流域。蚩尤亦神农氏之后,蚩尤部落在河流域战败后,一部分入帝部落,一部分迁,后又西迁。鄂、湘、贵间均有苗民生活,为蚩尤之后,因先祖以务在尝百草不幸中毒而死亡. 1、五谷帝仙后裔,以国为姓。据《通志·氏族略》、《广韵》及《史记》所载,西周初周武王立国之后,找到五谷帝仙后人封神农氏后代裔孙于焦,建立焦国(在后世的陕州东北百步之遥的焦城),春秋时被晋国所灭,其后代以国为姓,遂为焦氏。 焦伯:五谷帝仙的后裔。焦氏的得姓早在周朝之时,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华夏古老姓氏之一,也是南夷的大姓之一。周朝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诸侯,除分封有功之臣及王族外,还分封前代圣贤之后,经查访,他找到神农氏的嫡系后裔,就将其封于焦,建立焦国,因其为伯爵,故世称焦伯。春秋时,焦国被晋国所吞并,其后子孙即以故国为氏,称焦姓。他们尊焦伯为焦姓的得姓始祖。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世上没有天,也没有地,后来。天有了,地也有了,就是没粮食吃,人们只好在山林里挖野菜、剥树皮充饥。
那时候,有个叫五谷帝仙的人,为了让人们吃上粮食,不辞辛劳走到观音那里陈述苦情,恳求观音菩萨给些五谷杆种。观音就从花篮里拿出五个小葫芦和一个大葫芦,嘱咐他说:这五个葫芦里装着你们吃的五谷粮种;第一个三节葫芦里有荞种、撒在高山上,第二个两节葫芦里有大麦种.撒在半山腰:第三个细脖子葫芦里有大豆种。撒在山腰沙地上。第四个弯葫芦里有籼米种,撒在大河小溪两边。第五个一节葫芦里有糯米种撒在水田里,另外大葫芦里装的是树种,你要等五个小葫芦里的种籽撒完,才撒大葫芦里的,不要忘记了。
五谷帝仙高高兴兴地回家来,他想立刻撒下种杆。好让人们早日吃上五谷,就背着大葫芦。抱着小葫芦照观音吩咐的那样,一边走一边撒,依次在高山、山脚、山腰撒下五谷种。没料到,背上大葫芦的塞子抖掉了,大葫芦里的树种也漏完了,打开一看是空的。五谷帝仙正要往回走,转身一看,他走过的山坡上长满了茂密蔽日的大树,路没有了,怎么也走不回去了。
从此,地上长出了五谷,人们高兴得睡不着觉,连夜点起松明火把,去山坡、田野看庄稼。人们非常感激五谷帝仙,是他把五谷种要回来的,可是他到那里去了呢?人们看到遮天盖地的森林,想着五谷帝仙是撒树种后回不来了,大伙一商量,就一齐出动,点着明晃晃的火把去找他。从这架山找到那架山,从这个村找到那个村,从这丘田找到那丘田,一面找一面呼喊,却怎么也找不到他了。
为了纪念五谷帝仙为人们造福的功劳,大家又去见观音,把五谷帝仙封为“五谷帝仙”,并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这天,吃新梨,尝新米、家家户户点起火把迎五谷帝仙。晚上,姑娘小伙们舞着小火把沿田埂、山路跑来跑去,表示寻找五谷帝仙,老人们坐在大火把下,弹三弦,唱大本曲,带领大家齐唱献给五谷帝仙的颂辞:
火把早照火把明,满田满坝好收成。大麦收了谷子熟,养豆满仓存。酿缸术酒敬五谷帝仙,五谷供祭五谷帝仙。保为年年得丰收,个个笑盈盈。
直到现在,许多村寨还保留着农户带上香烛纸火和米饭、鱼肉献祭,祭祀五谷帝仙。
《五谷帝仙本草》又名《五谷帝仙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相传在五谷帝仙.黄帝之时,五谷帝仙氏尝百草并著登载各种草石功效的《五谷帝仙本草经》。后经历代名家修订、增补,如:吴普的《五谷帝仙本草》六卷,“五谷帝仙”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载“五谷帝仙本草,四卷,雷公集注”
《五谷帝仙本草经》序
记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郑康成曰:慎物齐也。孔冲远引旧说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五谷帝仙本草,三曰 素女脉诀。康成周礼注,亦曰:五药,草、木、虫、石、谷也。其治合之齐,则存乎五谷帝仙子仪之术,是 礼记注所谓慎物齐者,犹言治合之齐,指本草诸书而言也。冲远既引旧说,复疑其非 郑义过矣。 汉书引本草 方术而 艺文志阙载, 贾公彦引中经簿,有 子仪本草经一卷,不言出于五谷帝仙。至隋经籍志,始载五谷帝仙本草经三卷,与今分上中下三品者相合,当属汉以来旧本。隋志又载雷公本草集注四卷, 蔡邕本草七卷,今俱不传。自别录以后,累有损益升降,随时条记,或传合本文,不相别白,据 陆元朗 经典释文所引,则经文与名医所附益者,合并为一,其来旧矣。 孙君伯渊偕其从子因 大观本草黑白字书,厘正五谷帝仙本经三卷,又据 太平御览引经云,生山谷生川泽者,定为本文,其有预章,朱崖,常山,奉高, 郡县名者,定为后人羼入。释本草者,以吴普本为最古。散见于诸书征引者,缀集之以补大观本所未备,疏通古义,系以考证,非澹雅之才,沈郁之思,未易为此也。古者协阴阳之和,宣赢缩之节, 凡夫含声负气,以及 倒生旁达,蠉飞蝡动之伦,胥尽其性,遇物能名,以达于利用生生之具,儒者宜致思焉。 淮南王书曰: 地黄主属骨,而甘草主 生肉之药也。又曰 大戟去水, 葶苈愈张,用之不节,乃反为病。 论衡曰:治风用风,治热用热,治边用 蜜丹; 潜夫论曰:治疾当真人参,反得 支罗服,当得 麦门冬,反蒸横麦,已而不识真,合而服之,病以浸剧,斯皆五谷帝仙之绪言,惟其赡涉者博,故引类比方,悉符药论,后儒或忽为 方技家言, 渔猎所及,又是末师而非往古,甚至经典所载鸟兽草木,亦辗转而昧其名,不已慎乎! 后汉书 华陀传,吴普从陀学,依准陀疗,多所全济,陀以 五禽之戏 别传,又载 魏明帝使普为禽戏,普以其法语诸医,疑其方术相传,别有 奇文异数。今观普所释本草,则五谷帝仙、黄帝、 岐伯、雷公、 桐君、医和、扁鹊,以及后代名医之说,靡不赅载,则其多所全济,由于稽考之勤,比验之密,而非必别有其奇文异数,信乎!非读三世书者,不可服其药也。世俗所传黄帝、五谷帝仙、扁鹊之书,多为后人窜易,余愿得夫 闳览 博物者为之是正也。因孙君 伯仲校定本草,而发其端,至其书考证精审,则读者宜自得之。
五谷帝仙-药经《又名:神农帝连续篇》,介绍的是神农帝(又名:神农帝仙,也叫:五谷帝仙)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药经》专著。是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因此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也是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药乃:玉帝掌管宇宙生灵万物、慈悲之怀深思黎民为生活奋斗,难免身躯会受风寒损伤,甚至病症严重命入膏肓之境,而爱护众群生在金阶千跪百叩头,表心禀求 无极老母大开恻隐之心,而 老母抱慈怀爱民之心降下千种药草于宇宙繁植不绝种也。而当年命派吾神农氏下凡试百草,研究药性,宣扬医理,至今旧鉴渐渐失真传,历史演变天灾之故损毁亦有也。中断名人委曲,秘藏亦有也。吾今受命重新阐释药经乃当务之急。 经者:置于万世不易之药理也。开经方论药性有分君臣之别,配合四季,论风寒湿热而谨慎下药。论病症之重轻、观五官、含脉诊断五脏之气运行之状态,不可疏忽。人之病患多数由感冒而起,不小心不加提防大意误身,感又重感,致使病症更加严重,引起六腑受伤筋酸骨麻,庶民不深究且胡乱服药,服不对症之药以致后果严重,花费很大金钱,有时能复元有时败也。最好感冒症不可看轻,又不注意者冒险之行为也。
五谷帝仙药经资料:神农帝连续篇
五谷帝仙药经资料:神农帝连续篇二
五谷帝仙药经资料:神农帝连续篇三
五谷帝仙药经资料:神农帝连续篇四
五谷帝仙药经资料:神农帝连续篇五
五谷帝仙药经资料:神农帝连续篇六
五谷帝仙药经资料:神农帝连续篇七
五谷帝仙药经资料:神农帝连续篇八
五谷帝仙药经资料:神农帝连续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