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长信宫灯

西汉长信宫灯

中文名 西汉长信宫灯
珍藏场所 河北省博物馆
高度 48cm
制造年代 西汉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文物出土

1968年,国家考古专家卢兆荫负责河北满城汉墓的发掘工作,对长信宫灯、金缕玉衣和朱雀衔环杯等国宝级文物的发掘和修复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4]

汉墓发现

1968年5月,解放军北京军区工程兵某部悄悄地开进了河北省满城县,他们将在县城西南一座海拔只有200余 米的孤山上执行一项秘密的国防施工任务。1968年5月23日,当机电12班的战士们在距离山顶30米处朝东地带打眼放炮时,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了,这次放炮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崩下来许多碎石头。对于这一奇怪现象,战士们决定上前看个究竟。不料,走在最前面的一名战士, 突然感到双脚还没站稳便失去了支撑,整个人掉进了一个漆黑的山洞里。随后班长带领几名战士也爬进了洞里。他们打着手电走进洞里后,发现地上散落着许多凌乱而腐朽的木料,还有许多造型奇特而古怪的铁器、陶器和青铜器等。

汉墓发掘

郭沫若(左)亲临发掘现场郭沫若(左)亲临发掘现场1968年6月27日在严格保密的状态下,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总体负责考古工作队开始进驻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的陵山“军事禁区”。专家们进行一番细致勘察后进入后室,古墓的后室发现的 “金缕玉衣”和一件刻有“中山内府铜钫一,卅四年”铭文字样青铜器,以及宏大高贵的墓葬规格,初步断定满城古墓应为西汉第一代中山国国王刘胜之墓。刘胜墓被发掘后,王仲殊等人汇报说墓室北面的地貌特征也很奇特,这再次引起了郭沫若的兴趣。于是,郭沫若在对刘胜墓地的方位、地形和周围环境做了长时间的观察后,向北走出了一百多米,然后对考古队员说:“这里应该是刘胜妻子的墓地”,郭沫若解释说汉代有“同坟异葬”的习俗,并建议考古队做好准备,在此继续发掘第二座汉墓。1968年7月22日晚,郭沫若回到北京后便给周恩来写了一份关于满城汉墓的考察情况报告,并建议由原班人马立即发掘刘胜妻子之墓。1968年8月3日,周总理批示说:“可以按照郭老的设想去做”。按照郭沫若的意见,发掘清理第二座汉墓的战斗打响了。1968年8月13日下午,在当地驻军的协助下,第二座汉墓的发掘正式开始了。考古队员们在距离第一座汉墓墓道口平行往北120米处一片被人工翻动过的乱石堆中发现了一个缺口。经过一天的艰苦发掘,在当天下午挖出了封堵岩洞门口的卧砖,至此第二座汉墓的墓门全部暴露。考古人员在二号墓的后室里发现了长信宫灯、朱雀铜灯和朱雀衔环杯等一大批珍贵文物,特别是在墓主的贴身随葬品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枚“窦绾”铜质印章,这为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明。经过20多天的辛苦努力,二号墓的发掘工作在1968年9月17日全部完成。历时111天的满城汉墓发掘工作也宣告结束。[5]

文物修复

考古专家们打开窦绾墓主室时长信宫灯散落一地,并非它的完整形态。由于窦绾墓主室顶部为两坡式构造,并不十分牢固,主室的东半部顶发生过坍塌,原本放置在几案上的长信宫灯被震落在地上摔散,侍女头部、灯盘、灯罩等零部件散落一地,后经专家们的修复才得以回复原本的容貌。

文物特征

长信宫灯长信宫灯(4)长信宫灯高48厘米,宫女高44.5厘米,重15.85千克。通体鎏金,显得灿烂而华丽。铜器上的鎏金工艺在战国时期已出现。铜器经过鎏金处理后,表面金碧辉煌,而且经过鎏金后对于铜器的保护也起着很重要作用。这件出土的长信宫灯就是最好的见证。

宫灯的整体造型是一个跪坐着的宫女双手执灯。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分铸而组装成的。宫女体中是空的,头部和右臂还可以拆卸。宫女的左手托住灯座,右手提着灯罩,右臂与灯的烟道相通,以手袖作为排烟炱的管道。宽大的袖管自然垂落,巧妙地形成了灯的顶部。灯罩由两块孤形的瓦状铜板合拢后为圆形,嵌于灯盘的槽之中,可以左右开合,这样能任意调节灯光的照射方向亮度和强弱。灯盘中心和钎上插上蜡烛,点燃后,烟会顺着宫女的袖管进入体内,不会污染环境,可以保持室内清洁。宫灯的造型构造设计合理,许多构件可以拆卸。[1]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存朽木。座似豆形。灯罩上方部分残留有少量蜡状残留物,推测宫灯内燃烧的的物质是动物脂肪或蜡烛。宫灯表面没有过多的修饰物与复杂的花纹,在同时代的宫廷用具中显得较为朴素。

文物铭文

器物铭文器物铭文(5)铜灯灯体的一些部位,有九处刻有铭文,共计65个字。

长信宫灯上部灯座底部周边刻有“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的铭文,仔细观察,其字迹稍嫌潦草,可能是后来才刻上去的,故“长信尚浴”似乎并不是此灯的最初所有者,最初的所有者应当是先刻上去的,且字迹比较工整,所以灯体上6处“阳信家”字样的铭文说明宫灯原本是属于阳信夷侯的刘揭之家。

该宫灯还有“长信”字样,为窦太后居所长信宫中使用,故名“长信宫灯”。

文物价值

长信宫灯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宫女铜像体内中空,其中空的右臂与衣袖形成铜灯灯罩,可以自由开合,燃烧产生的灰尘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飘散到周围环境中,其环保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长信宫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来华访问时曾参观过长信宫灯,并感慨道:“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懂得了环保,真了不起。”

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1993年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文物争议

名称来源

西汉长信宫灯西汉长信宫灯(4)学者周长山等据宫灯灯身上“阳信家”的铭文推测宫灯原属刘揭家中所有,《史记》记载刘揭之子刘中意因参与“七国之乱”而遭到废黜,封国与家财收为国有,长信宫灯被送入皇太后窦漪的宫殿“长信宫”浴府使用。故又增加了“长信宫”字样的铭文以示宫灯易主。

名称争议

学者赵化成等认为依照汉代“阳信家”青铜器的出土记录,包括长信宫灯在内的大量“阳信家”铜器均属于汉武帝之姊平阳长公主(阳信长公主),故长信宫灯最早属于哪位皇室成员尚没有确实定论。

相关作品

“长信宫灯”邮票“长信宫灯”邮票(2)197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枚“长信宫灯”邮票(编73,面额8分 1973年11月20发行)。

2000年,国家邮政总局再次发行出土文物“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朱雀衔环杯”、“蟠龙纹铜壶”一套4枚邮票(2000-21,面额80分 2000年10月20发行)。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