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七十一团

中文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七十一团
车牌代码 新F
地理位置 新疆伊犁边陲巩乃斯河畔
人口数量 14203人
电话区号 0999
目录导航

基本信息

兵团农四师七十一团位于新源县境内,这里属于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降雨量在450mm左右,水源丰富,光照充足。

现拥有土地面积1.60万公顷,耕地0.68万公顷,全团总人口14203人,职工5962人,拥有7个工业企业,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7805万元,职均收入5324元。是一个以生产粮油作物为主的团场,主要生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油料、甜菜。

全团有从事农业、畜牧业、水利、工程等各方面技术人员。

工业单位有焦化厂,淀粉厂,以及生产小四轮曲轴、各类小四轮配件、高低温谷物干燥机的新疆联合收割机厂双新机械厂和塑料制品工业公司。

地名由来

71团地处新源县阿合齐,哈萨克语意为“白色的芨芨草滩”。阿合齐在秦汉时期为乌孙国属地,至隋、唐、宋、辽、元、明、清,均为游牧养生之地。清朝设置伊犁将军及道府县后,属厄鲁特营游牧区。光绪十四年(1888年)属宁远县(今伊宁县),民国19年(1930年)改属巩留县,民国35年(1946年)划归新源县。

地理位置

团场海拔845-900米。气候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7.6℃,最低-34℃,最高37.4℃,无霜期156天。距伊宁市200公里。

历史沿革

71团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骑兵团。1951年5月,奉命进驻新源。1952年3月,改番号为五军十五师骑兵团。1953年6月,改为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四师十二团。1954年10月,兵团成立,改番号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四师十二团。1969年4月,改番号为一0四团。同年7月7日,改为七十一团。1975年5月,撤销兵团建制,改为伊犁农垦局七十一团。1982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发〔1981〕45号文件《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团改番号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七十一团。全团共有土地面积1.6万公顷,其中耕地0.68万公顷,园地0.006万公顷,林地0.12万公顷,牧草地0.52万公顷。现有总人口13273人,有汉、哈、回等11个民族,在岗职工5173人。全团有基层建制单位29个。

经济情况

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1556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394万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845万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30万元。职均收入12136元。

机构设置

党委办公室

纪律检查委员会办公室

政工办公室

综合治理办公室

发展改革科

社政管理科

财务科

农业科

工交建商科

人民武装部

工会

团场领导

政 委:谢跃红

团 长:丁高峰

副政委:刘志愿

农业副团长:刘根民

人武部长:陈超英

副团长: 王国雄

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罗雪玲

副团长:斯克尔汉·那孜勒汉

组织架构

2009年,七十一团下辖单位23个,其中农业单位11个,工业单位2个,服务单位4个。200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630万元,同比增长19.9%,人均生产总值18321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47.2:34.7:18.1。全年固定资产投资9160.9万元。60万吨煤矿建设项目按计划进行,完成投资8620万元,12月28日已试生产。修建住宅楼22215平方米。

全团有学校2所,中心幼儿园1所,教职员工137人,学生14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医院1所,病床72张,基层卫生室15个,医护人员78人。疾病预防中心1所,工作人员6人。有广播电视台1所,有线电视覆盖率100%。

2009年末总人口12308人,其中:少数民族799人。全社会年末从业人员5515人,其中单位从业人员4724人,个体劳动者791人。离退休人员3538人。全团劳均收入21297元,职均收入22236元,人均收入12900元。

产品介绍

71团气候湿润,土地肥沃,主要农产品有制种玉米、甜菜、商品玉米、小麦、番茄、铁板椒、大豆、香料等,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现团场已发展为伊犁州重要的制种玉米基地之一。矿产资源主要是煤炭,团属伊犁双新焦化厂厂区内煤炭储量为8500万吨。主要工业产品有原煤、机焦、煤焦油、拖拉机配件、白酒、奶粉等。工业产品主要销往新疆各地和河西走廊,粒焦销往哈萨克斯坦。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