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州志》[1]是始修于明永乐十九年(一四二一年)到正统五年(一四三○年)间的县志记载,是对明朝及明朝之前保德州县的历史变迁、人物风土、重大事件、地域文化等的县志记载,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变迁,因为战火、传承等原因,原版早已失传,后世多次重修和编撰,已难以窥其全貌,目前记载最为详细的是清初康熙年间编撰的版本,最后中共县委曾结合清朝版本和民国初年编撰的作为参考,进行了最后一次修订,为现存的最新版本。
〖清〗王秉滔总裁 白君琳原辑殷梦高增订(清朝康熙年间)
卷一 因革
卷二 形胜
卷三 风土
卷四 田赋
卷五圣泽
卷六 官师
卷七 选举
卷八 人物
卷九 附记
卷十 艺文(上)
卷十一 艺文(中)
卷十二 艺文(下)
志通乎史,为一郡文献所关。修之,宁非要事与顾近。今修志者,设局延主笔,立分纂、誊录、校对,供支十数人。计一年所费,不一千有余金。縻费益多,告成益远,以致各邑绅士、富民一闻,修志鲜不色骇而汗走矣。《保德志》逾七十五载未修,无如山瘠民贫,办理尤不易易。不得已,而为补之之法。凡七十余载,所应续志者,采访明确,悉依门类补录刊之,共计添三十九页。才捐奉廿金耳。而续志以成。维时参订者,州候铨县姜廷铭。采访者,岁贡:赵迎恩、袁学典,州生员:鲁腾蛟、高天纬、姜
殷梦高曰:古今以来,盛衰兴废,势若循环。开辟之初,循蜚疏仡,所纪不可得而知己。若夫《典坟》《丘索》、《禹贡》、《职方》诸书斑斑可考,至于左、史、斑、范百家传记,童而习之。其间惟是天文、地理、星纬、舆图、百世不改。他如帝室、皇居、名都、大邑,虽创造自圣人,且不免麦秀黍离之叹焉。大抵因者什一,革者什九,岂非气运靡常,而人事亦有新故迭乘之势与!保德之在全晋,仅若黑子之著面,然自战国迄今,数为用武之地。明室中衰,边患孔棘,益无宁宇。鼎革时又亟为寇氛所蹂躏,宜其荆棘生而麋鹿游矣。乃城郭宫室尚堪倚庇,井里邑市未尽丘墟。若是者,不独前贤维持补救之功,而亦朝廷休养生息之所致也。享其利者,尚勿为巢幕之安,而益廑厝火之忧。则庶几乎作因革志。
建置一之一 星野一之二 疆域一之三 城垣一之四 公署一之五 学校一之六
街衢一之七 都里一之八 坊表一之九 市集一之十 津梁一之十一 冢墓一之十二
保德,《禹贡》冀州之域。虞夏为荒服。周初为蕃服。春秋属晋,为林涛寨。晋三分后,为楼烦所据,名曰林胡,又名澹林。战国时,赵武灵王练武收复之,置楼烦郡。《史记赵世家》曰:“赵西有林胡”。《匈奴传》曰:“晋北有林胡,楼烦是也”。秦属太原。汉属雁门郡(今代州)晋刘元海据离石,其地属汉。后拓跋氏据有北方,属魏。高氏篡位,属齐。宇文氏灭齐,属周。唐属岚州(即岢岚州)五代属后唐。后属北汉。宋淳化四年析宪州(即静乐县)置定羌军。景德二年改保德军(取民保于城,城保于德也)寻立为州。管五里。与河西麟州(即神木县)、府州——府谷、丰州(今在河套)相表里,以控制夏人。属河东道。宋室南渡,金置附廓保德县,隶府州历五十余年。至辛卯复升为州。元初至元三年又省并
殷梦高曰:国依于民,民依于德。溪山之险,不足恃以为固也。虽然王公设险以守,其国狡焉。思启之俦非形格势禁,何以制之。是故秦得百二,齐得十二,遂雄长一时,而四战之地建邦设都,智者虑焉。保德东有高地
殷梦高曰:洪范庶徵与五行相应。而风者,土之应也。王制有言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盖万物本乎土,土之气积而成风。其刚柔轻重之习,皆因夫寒暖燥湿之宜,虽古圣王,不能强是使同也。然而裁成辅相以左右之。修其三纲五典之教,齐其礼乐刑政之用。三代盛时,亦岂遂无化导之方,为之潜移默夺于其间哉。保德,地瘠民贫,生植不广。是以人多质朴,俗尚俭啬,有唐魏遗风。无如僻处边鄙,且又介居河山之间,性习刚悍。一二贤士大夫或克自振拔,而蚩蚩者流,靡不好勇斗狠,敢死轻生。至于冠、丧、婚、祭,岁时伏腊,多不循礼,长幼尊卑,揖让周旋,时或愆仪。风俗之坏,盖已极焉。司教化者,急宜挽回云。作风土志。
风尚三之一 礼仪三之二 岁时三之三 土产三之四 祥异三之五
民性刚好强,喜饮居平。少不相得,辄诟詈,攘臂相斗。至有陷辟者,独不好讼,越诉尤鲜。直朴株守,无狙诈。俗尚节俭,有陶唐氏风。近来流俗岁异,淳朴渐凋,奢靡竞尚。游手好闲者日众。父兄之教不严,子弟之率不谨,是当预为之防矣。
地偏僻且瘠薄,舟车不通,商贾罕至。民贫,鲜生理。耕种而外,或佃佣陕西,贸易邻境间。沽体涂足。城中惟荷薪水,而妇女磨腐熬油,勤苦尤甚。不知织
殷梦高曰:阡陌既开,井田之制不可复已。汉世限民名田,法良意美,最为近古。唐有天下,初以“租庸调”立赋敛法,至杨炎约百姓丁产定为两税,秋夏征之。迄今赋役犹守其遗法焉。顾当时定制有额外率一钱者,以枉法论,日且耗蠹百出矣。盖天下无不弊之法,而有不弊之人,人与法不相得,故互其流毒无既也。保德,作邑于山,滨河而处。高者稍晴即旱,洼者一雨即潦。至于丁徭之重,为他郡最,又多赔累,贫富不均。嗟!此穷黎剜肉补疮肉且尽矣。吏此邦者,日夕冰兢,但饮黄河一杯水,尚恐不足以苏民困也,循良牧守,惟有招流散以滋生聚;诛兼并以恤贫困;清隐匿以均徭役;劝敦睦以拯灾患。保之民庶有幸乎!作田赋志。
地粮四之一 丁徭四之二 税课四之三 匠户四之四 起解四之五 存留四之六
明原额坡地三百六十顷一十四亩六分五厘,后增地一十六顷二十四亩二分七厘三丝二忽。万历二十六年,黄河水冲地六十顷六十亩四分四厘九毫八丝。二十八年,知州韩朝贡申允除豁,实在地三百七顷七十四亩四分七厘五丝二忽。每亩征粮七升六勺五撮一圭三粒三粟。
桑二千三百八十三株,征丝一十五斤零一钱。
夏粮征本色麦六百一石六升二合。永乐十年,增五十八石五斗六升七合四勺。宣德五年,减一十七石二升一合九勺,实征夏粮六百四十二石六斗七合五勺。起运偏关本州仓三百五十七石。存留本州仓一百三十二石六斗七合五勺。存留本州儒学仓一百五十三石。
秋粮征本色米豆一千五百一十九石四斗七升四合八勺。永乐十年,增一百三十七石六斗七升七合九勺。宣德五年,减四十五石八斗七升六合二勺,实征一千六百十一石二斗七升六合五勺。起运偏关本州仓内米六百一十一石,黑豆六百石。存留本州仓米二百石二斗七升六合五勺。存留本州儒学仓米二百石。
以上共实征夏秋粮二千二百五十三石八斗八升四合。每石征站银七分,共征站银一百五十七两五钱六分一厘二毫八丝。内六十四两三分一厘一毫起解,本府存留银一百八两八钱,听过往官使支用。除存留麦米外,起运偏关麦米豆共一千五百六十八石。又起运本色草三千三百二十三束,亦赴偏关本州草场。上纳。民甚苦累。正德五年,本州岁贡张绶具疏请将本州本色粮草,俱存留本州支用,州人德之。
万历十九年行一条鞭法。
夏粮将前起运偏关麦八十五石,每石征银八钱,共银六十八两。本州仓麦内改解代州户部一百三石二斗六合五勺,每石征银八钱,共征银八十二两五钱六分五厘二毫,加征王府大有南仓银四两五钱六分四厘二毫;宣府脚价银四两三钱五分七厘。桑丝一十五斤零一钱,征绢一十二匹,征正价并铺垫脚价添搭等银共一十六两五钱六分三厘六毫二丝五忽。
以上共征银一百七十六两五分二丝五忽,俱解本府。存留本州仓麦除改解代州外,其二十九石四斗,每石征银七钱,共征银二十两五钱八分,备本州官吏俸粮支用。存留本州儒学仓麦一百五十三石,每石征银八钱,共征银一百二十二两四钱,备儒学师生俸粮支用。其先起解偏关保德州仓本色麦二百七十二石,俟照例征银完日,发收头籴买本色麦,贮本州预备仓,听户部开销。
秋粮将存留本州仓米,改解代州一百七十石八斗七升六合五勺,每石征银八钱,共征银五百三十六两七钱一厘二毫,加征王府大有南仓银二两八钱四分三厘,宣府脚价银二两四分。其先起运偏关本州草场谷草三千二百二十三束,每束征银八分,共征银二百五十七两八钱四分,加征大同草场脚价银二十九两九钱三厘三毫。
以上共征银四百二十九两三钱二分七厘五毫,俱解本府。外加征宣大解银,委官盘费银三钱九分三厘九丝三微,贮本州库内支销。存留本州仓米二十九石四斗,每石征银七钱,共征银二十两五钱八分,备本州官吏俸粮支用。存留本州儒学仓米二百石,每石征银八钱,共征银一百六十两,备本州儒学师生俸粮支用。其先起运偏关米六百一十一石,黑豆六百石。俱照例征银。完日籴米豆贮本州预备仓,听户部开销。
万历二十年,知州韩朝贡申允将本州仓改征折色银两,径征本色,不烦召买,州人德之。又因水冲地亩,将本州儒学仓折色麦减征一十五石三斗三升二合四勺八撮,折色米减征一十三石五斗二升九合六勺。本色麦减征一十一石二斗五升三合,本色米减征二十石六斗五升二合三勺,黑豆减征二十石二斗八升一勺一抄四撮。以上减免本色、折色粮共八十一石四升七合四勺二抄二撮。
实征存留本色麦二百六十石七斗四升七合,米五百九十石三斗四升七合六勺九抄四撮,黑豆五百七十九石七斗一升九合八勺八抄六撮。共实征麦米豆一千四百三十石八斗一升四合五勺八抄。每年每石征耗粮三升,共征耗粮四十二石九斗二升四合四勺三抄八撮五圭八黍。每年每石减一升减尽。每年减正粮一升。万历四十年,知州胡楠以耗粮旧规相沿,一体查盘,并不开除,申允仍准递年减除讫。又以每年余豆小麦并无出放之期,且每年余豆一百九十余石,日积日多,易为
殷梦高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王者奉三无私以宰制一区宇,虽阻深暗昧,犹使得耀乎光明。况禹足迹所掩,五服之内,尺土一民,莫非其有。而湛恩
殷梦高曰:天生民而立之君,君不能独理,而分疆置吏,使司牧之。然则官师者,承流宣化,百里之所寄命者也。
尸位素餐已足耻矣,若复作威福,恣溪壑,毋乃国之蠹,而民之贼与。保德自郡县以来,吏斯州者,或任专城,或司佐理,不知凡几矣。乃按籍稽之,前之传者何寥寥也。惟明自成、弘而后,姓氏类多可纪。然彼循良著称,堪垂不朽者又多乎哉?计其一时乘权莅事,威势赫奕固显荣矣,及乎运数迁移,腐同草木,间有一二败检者流,且继今指摘无穷焉。嗟乎!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继人君子,尚其鉴诸。作官师志。
官制六之一 名宦六之二 职名六之三
宪泽六之四 署官六之五 裁官六之六
杂职六之七社师六之八 流寓六之九
宋
朝散大夫知保德军事上骑都尉一员。 大中大夫同知保德军事轻骑都尉一员。 承信校尉充保德军事判官飞骑尉一员。 武德将军司狱骁骑尉一员。 显武将军都巡检骑都尉一员。 承宣军使一员。 将仕郎都孔目一员。 登仕郎知法一员。 敦信校尉充司候一员。 监造孔目官一员。 各寨寨官一员。 税课司大使一员。 儒学主学一员。 庆历中,郡县置学,以郡官提学事。 崇宁中设学长谕、直斋长谕各一人。小学教谕一人。小长一人。
金
以刺史主州事。皆授大夫。或朝散、或少中、或奉议,兼都尉。或轻车、或上骑。封爵皆五等,或伯,或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宗室则授大将军,食邑七百户。兼设同知、判官、尉、孔目等官,略仿宋制。
元
设知州一员,以汉人为之。授奉训大夫,或奉政大夫,或奉议大夫,兼管都军奥鲁劝农事。承事郎达鲁花赤二员,以蒙古、色目人为之。亦兼管诸军奥鲁劝农事。 同知一员,以蒙古、色目人为之。授忠翊校尉,或授承事郎。 判官一员,授敦武校尉,或修武校尉。 吏目一员。 儒学学正一员。 至元二十年,置经赋、学正各一员。大德四年裁减。 税课司大使一员。 芭州镇巡检司巡检一员。
明
设知州一员。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 同知一员。万历以后裁。 判官一员。永乐十八年裁。 吏目一员。 学正一员。 训导三员。嘉靖间裁。 巡检一员。正德间裁。 仓大使、副使各三员,副使万历后裁。 医学典科一员。 阴阳典术一员。 僧正司僧正一员。 六房司吏六名。典吏十三名。永乐间裁减,止设司吏二名,典吏六名。 铺长司吏一名。 承发典吏一名。 架阁典吏一名。 儒学司吏一名。 巡检司司吏一名。 保德、恒羡、广积三仓各攒典一名。
国朝
仍明制。设知州一员。 吏目一员。 学正一员。 无同知、判官、巡检、训导。裁减司吏。初,仓大使三员。康熙年间并裁保德仓、广积仓两大使。
保德旧隶太原府属。雍正二年,改升直隶州知州。
宋
高 涣 广陵人。熙宁间,授朝散大夫知保德军,创建文庙于南坡。——旧从祀
金
高怀贞广陵人。大定元年,授朝散大夫知保德军,上骑都尉。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改建文庙于城内西北隅。(旧从祀)
李 晏 陇西进士。大定二十一年,授少中大夫,知保德军轻车都尉。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先是军城西南临沟,辄修辄圮。公相视得木瓜崖,退数武,裁削壁立,筑城一百七十步有奇。城中苦无水,于石渠之上累甓为洞,以便汲者。创开西门。有记。军治北旧有拟江楼,岁久倾圮,改而新之,名曰“安西”。亦有记。政平讼理,盗贼屏息,人以古治渤海目之。(旧从祀)
王嘉言 明昌间,授少中大夫知保德军。甲寅,建讲堂于文庙之后。斋舍俱备。——旧从祀
张令臣 博平人。太和元年,授奉议大夫知保德军提督常平仓事,上骑都尉,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重修文庙殿宇、两庑、垣墉、补缺像,正直次起讲堂、斋舍、庖厨等类。有碑记——旧从祀
元
许仲杰 字汉臣,长清人。至正十三年,由毗陵推官,以廉能升知保德州。捐俸修州治、公廨,兼置供奉上司器具,及
殷梦高曰:唐虞三代之士,皆以德升。《尚书》、《周礼》炳然可睹。汉氏略仿古制,有孝弟、力田诸科,与征聘辟召之法,时称得人。至魏陈群设九品中正,以选择州郡人物,奸弊遂滋。厥后荐辟间行,然随举随废。盖世道江河,矫伪易托,古制之不得不变,亦其势矣。南北六朝,专尚门第,隋唐以来,始设科举,虽非复成周选造之旧,然言扬亦圣世取人之一法,故相沿至今。其间即诗赋、策论、帖括、经义,所尚不同。总之,道德词章,古今华实,相去悬绝已。保德僻处弹丸,上世等诸荒裔,五季以前,缙绅之徒,不见纪载。宋金而后,始有传者。明及本朝,风气日上,名公巨卿,接踵而出。至于明一经,效一职者,累累若若焉。虽然名位何足以重人,人乃足为名位重耳。士之有志者,慎勿以功名富贵遂足为不朽事业也。作选举志
荐辟七之一 进士七之二 举人七之三 岁贡七之四
恩拔七之五 例贡七之六 儒官七之七 吏员七之八
武进士七之九 武举七之十 武官七之十一 耆宾七之十二
元
狄元昌 (见乡贤)
狄 琮 (见乡贤)
狄 珍 以人材授河曲知县,墓在西庄村。
狄东山 (见乡贤)
狄西山 以人材授孝义簿,墓在西庄村。
狄管山 管领本佐下上都、大都诸色人匠,纳绵付提举。
王友贤 字伯善。其先高平人,宋中兴间有任麟、府者,因籍本军。体容洒落,性志温雅,拔乎众类,荐授监察御史。
王友闻 友贤弟。以茂材授岢岚知州。
王巨渊 授中书省克本州蒙古学正。
王永渊 以明经秀才授中书吏部尚书。(以上王氏墓俱在沙坪梁,一在下流碛,今无考。)
唐 逢 字大遇,授荆湖北道提举司知事。
李 谦 (见乡贤)
翟 宣 以人材举晋宁路霍州知州,兼管诸军奥鲁事。
刘济民 以人材举兴和路天成县尉。
郭
殷梦高曰:人之名不易副也,禀五行之秀、居三才之一,负须眉者、自非比迹孔周,佩巾帼者,或不追踪任姒,几何弗使官骸为虚器,而男女为空名与。虽然论人而必求其全,将四海之广,百世之遥,终无一人。故苟忠、孝、节、义,一行可称,皆扶舆磅礴、川岳灵秀之所锺也。苛以责之,刻矣。保德,沙漠之。与邻要荒之,是处鄙哉邑乎。顾莲山耸峙乎其南,而黄河环带乎其北,盖亦晋中一风气凝聚处也。故奇材异敏,敦伦饬纪之士,代不绝书。即闺阁中共姜伯姬之俦,亦未易更仆数焉。呜呼!何才之盛耶!作人物志。
孝子八之一 忠臣八之二 乡贤八之三 列女八之四
节妇八之五 义士八之六 技术八之七
元
狄元昌 ——见乡贤
明
傅 文 字彦章,静乐都人。天顺七年是年例贡,游太学。以母老不仕,足迹不蹑公庭。知州周山慕其高,致为书请第,敦请为大宾,其略云:恭闻硕德高隐,少负聪俊之资,茂游芹泮,继以优邃之学,贡入桥门,持终养老亲之心,高不仕王侯之节,诚有古人之风,无循时俗之态。
阎 忠 字谏,义合都人。有孝行,贡游太学,养亲不仕,有司延请乡饮大宾。
张 绶 字朝仪,宣化坊人。居乡恂恂,奉亲唯谨,力学笃行,人无闲言。丁内艰,不饮酒茹荤。比葬,庐墓三年。正德五年,贡入太学。疏免本州与河曲起运宣大税粮四千余石,谷草五千束,令存留本处支用,为州永利,州人德之。详见《奏疏》、并《田赋记》。任至山东齐东县丞,归以寿终。万历三十年,知州韩朝贡请祀乡贤。
马化龙字子变,廷莹子。万历二十三年贡。历仁威远马邑训,耀州学正。少知定省,长笃色养亲,终尽哀尽礼,乡邻皆矜式之。好恤人之急,而不责其偿。闾有横逆,惟平气以待,其人每悔谢。至训子孙,则凛凛义方,不少假借,一门雍肃,称积德焉。名闻当路,屡隆旌表。详允大宾,寿七十七岁。子上锦,见恩拔;上锡见儒官;上觐增广生;上行,见岁贡。
贾居奇 字异锺,宣化坊人。万历三十年恩贡。历升平凉府授。有孝行,屡蒙旌表。
李士光 士元弟。事亲尽哀尽礼,?躬以厚以义,有司旌奖。
高 ? 宣化坊人。年十九,割肱愈亲。司院旌奖,李孝廉为之传。
李士冠 士光弟。上事老母,下抚双孤,皆尽其道。有司给扁旌奖。
国 朝
高之麒 字明春,廪生。母死居丧,忧号病卒。知州苏东柱扁曰:“真孝子”。
徐 煜 保德所人。父国赞,本营弁兵。康熙间,从征噶尔丹,煜方应童子试,痛父年老,请身代之。凯旋归,生子开第,成进士。人以为孝感所致。
刘维世 岁贡。少孤贫,善事母,母死,哀毁逾制,水浆不入口。几毙,亲友力劝之,乃已。以上孝行。
明
戴 辰 所千户。嘉靖三十七年,寇大举围丰阜城五日,辰奉檄往援,顾赵夫人曰:“后事畀尔,谨奉舅抚孤”。遂擐甲跃马,直薄寇营,转战重围,三馘寇首,日暮犹提示城上,以坚守者之心。矢尽力竭,竟没于阵。寇亦惊畏,解围去。次日寻尸,刀砍、箭伤,一十七处。事闻,赠明威将军指挥佥事。时人多有诗哀挽,见《艺文》。子延春,见武官。
王昌龄所百户。连中三科武举。嘉靖四十一年,西豹峪挺身拒寇遇害。
徐尧臣 所百户。嘉靖四十五年十一月,领兵于唐家会龙王庙前打冰,寇众踏冰入犯,尧臣拒堵力战,面中五矢,刀伤七处,遂没于阵。事闻,恤录加升副千户。子?。——见本所
钱 ? 浩之子。由守备历升老营副总兵。隆庆四年阵亡。赠都督指挥佥事。子烨,见《武官》。
姜名武 字我扬。中天启壬戍武进士,授大同威远城守备。有功历升通镇骁骑左营副总兵,调保总督标下中军都督佥事。崇祯十五年,援豫至朱仙镇,力疾从戎。与亲丁耿道明、姜业隆、王豹、朱喜贵、白玉柱、杨守荐、庄登科七人俱战死。总督杨文岳疏称姜名武:“诗书从戎,孝谦素著致身于困苦之际,尽忠于危急之秋,一段肝肠,当与河山不朽。请加赠恤”。长男宗吕亦具疏言:“臣父无尸可裹,有魂难招”云云。情辞恳挚。其疏详见《艺文》。部议赠特进荣禄大夫左都督。子孙世袭锦衣卫百户。会国变未下。子宗吕、祚吕、师吕、述吕,孙栩、
殷梦高曰:记者,记其实,以示不忘也。附者,二而一之。如日星之附乎天,岳渎之附乎地,可合而不可离者也。保德之有所、有营,殆古诸侯之有附庸例与。明初设所,不募兵,不储饷,而屹若金汤。积久废弛,所变为营。今营兵渐减,势亦岌然,不啻瘿症之附体矣。夫揆文必当奋武,有备乃能无患。末雨绸缪,营宜振刷,所亦宜恢复也。故合记之,而附于后。或曰,营犹仅存,所已归州。记之,似近于赘,不知邶、?非旧,尚列其名,虢、郐既亡,犹存其号,盖饩羊可惜,夏五不删之意。且以见七族强而卫兴,九姓衰而晋弱,辅车唇齿,
殷梦高曰:艺形而下,文以载道。文而艺,似乎雕虫小技,不足尚也。艺而文,经天纬地之用讵不藉是哉!故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保德边隅岩邑,生于斯、吏于斯、往来于斯者,多不暇谈文。况乎屡经兵燹,断简残编,又多付诸荒烟蔓草之中。是虽雅意搜罗,广收博采,犹恐文献不足,无以增光邑乘。而顾欲覆瓶视之,糟粕弃之,可乎?故苟其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有关郡中典故生民利弊者,道之所见端,即大雅之所不弃也。保残守缺,只字片言,且当宝若拱璧,又何必衙官屈宋仆隶邹枚,若平子之两京十年,太冲之三都一纪,始足著之篇帙,登之纪载欤。作艺文志
奏疏十之一 公移十之二 传十之三
赞十之四 说十之五
起运粮储乞恩分理民情疏(正德九年)
张 绶(见岁贡)
臣原籍山西太原府保德州人。臣伏睹弘治十八年诏书内一款:天下军民利病、时政缺失,有可兴可革者,许诸人宜言无隐。钦此钦遵。窃见本州与河曲县地方,极临边境,山岭陡峻,沟壑坡渠,十无二地,堪种田苗。递年以亢旱歉收,本州与河曲县,岁办额设夏秋税粮,不下四千余石,谷草五千余束,本布政司起派,宣府沿边仓场上纳。臣本处设有保德守御千户所,官军岁支岁用,倘遇声息,动调客兵,一应钱粮却坐拨平阳府所属州县上纳。窃臣本州道路崎岖,车辆难行,止是驴驼、担挑,运送不前,或典男鬻女,方得完获,艰苦万状。兼以宣德年间,奉例续添御冬守河人马五百。接连河曲县界,俱有黄河渡口,东接大同、雁门等关,西通陕西榆林、延绥等处,最为紧急冲要,人民愈加疲备。如蒙圣恩怜悯,乞敕户部转行山西布政司,将臣本州与河曲县额设税粮、草束,递年存留本处仓场上纳,以备官军岁支岁用。上不负国税,下不苦人民,庶免贻患,诚为万便。臣不胜感戴圣恩之至。奉旨依议行。
奉使危疆直述见闻疏(崇祯九年)
王 邵(见进士)
臣奉命谕祭代藩,于去岁二月十八日陛辞就道。时兵燹之后,驿舍多墟。臣与二三仆夫,每向残村投止,磷火乞炊。宣府城旷人涣,糈薄马稀,桑乾土木,处处可虞。至臣乡大同府,则斗米五钱,宗呼兵哗,鬻女易子者,趾错不忍视。人心汹汹,真有旦夕不保之惧。蒙皇上发饷源源,军心欢动。但有银无米,有马无糗。往者,大同歉则太原输,今太原八年汤火,河曲、保德盖巨寇王嘉胤首难地,民徙亡十七,兼之七八两年蹂躏最惨,兵括靡遗,道无行人,城如荒野。即臣乡保德,弹丸一州,编户五里,与陕西府谷县止隔一河,受寇害良久。今以见在二千余丁,追征逃故八千之徭租,民安得不尽。以是类推,睿照如镜,乃恩诏特蠲,屡旨令灾民务沾实惠,此真固本除凶之上策。抚按诸臣,亦频檄催核,而郡邑奸胥,故稽不报,追徵如昔。壅德意,殴良民,莫此为甚。臣窃虞臣乡雁门河保之地,岌岌乎瓯脱矣。臣役竣,便道一视丘垄,遂值敌锋逼城,日夕与父老子弟,荷戈城头,倡义共守。寻以河冰既合,秦寇鸱张,正官久缺,残民无主。臣复请兵防剿,劝民输饷,百计得保块土。盖数月来,无日不登陴,无刻不拮据。矢食二者,胆薪恒矢,迄可小休,冀如期病趋供职,而臣因是遇病,奄奄床蓐,未有起色。诚恐少逾限期,为罪滋大,谨据实吁请,并陈目击情形,伏乞圣明垂鉴,严敕当事诸臣,确遵恩诏,实图蠲恤,以救灾黎,以奠危疆。臣与臣乡孓遗,共戴尧仁再造矣。臣不胜引领待命之至,奉旨奏内核蠲钱粮,故稽不报,仍复追徵,显系官胥通同情弊,该抚按严查,据实具奏。
劾当疏
陈奇瑜(见进士)
为举朝公论,不可不明。乾纲独断,不可不决。仰祈圣明,俯赐转圜,以息议论,以安社稷事:臣尝读《春秋》曰,人臣无将,将则必诛。凡犯无将之戒者,虽疏逖之臣,犹在不赦。况肘腋腹心之地,天下之治乱否泰,全系于此;君臣之精神命脉,毕萃于此。使罪状历历可考之人,盘据君侧,则丰
记
重修城壁创开西门记
(见名宦)李晏
大定二十有一年春,有司请完城郭。朝廷以边为先务,启塞从时鸠工三万,命长贰督之。旧城皆因山而为,虽高下不齐而颇坚固,独西南一方,岁时辄圮。召故老讯之,佥曰:山势随河而倾,下多沮洳,加以沟洫不浚,而又修筑者不慎,故频年至此。若非改图,终不能久也。予视之,信然。相土之,宜退十数步,得木瓜崖,亦随其形势裁削壁立,且坚且厚。其卑者犹数仞,其广五步,其袤凡一百七十步有奇。上则平之,即加之堞。下则沟之,即为之池。中之缺断者,篑土以补之。叠石为渠,以通水潦。起于二月上旬,迄月晦而毕。实省其功役之半。城中素无水,宋熙宁间凿数井,皆湮塞泥不可食。居民汲城外涧泉以供日用,先是由北门往还,诘曲数里,不胜其劳。遂因石渠之上,累甓为洞,创作西门焉。距泉所才百步余,民甚便之。落成之日,熙熙然,咸愿刻石以记。噫!民可与乐成,难与虑始。今之为政者,多行姑息,偷隋苟且,不为久计。每修完者,亦聊复已耳。故朝设板而夕已败,不知反害民力也。滋多食人之食者,宁不愧于心乎?于是直书其事,以劝诸后来者。并董役之官吏姓名于石之阴,识其岁月云。(此西门在孙家沟稍北今西门之南五十步)
石渠记
(明户部尚书三边总督都察院右都御史)张珩(南川人)
嘉靖甲寅秋九月,保德守蓝公,作城下石渠成,保民利之。丐余文纪诸石。余夙知蓝公政绩,先是余侨庆阳,夜半风雷大作,雨下如注,负郭居民被垫者三千余家。民谣频岁,刻吏肆诋,积冤千和。不浃旬,除蓝公节推于庆抵任御史,行部机谳环庆一路狱,公明决公恕,平反甚多,遂得列荐剡,陟守保德。郊别有难色,余曰:“移所以治庆者于保,何有无何?”余再抚延绥,闻公政声视庆益振。公复移书请曰:“保德边郡,民固相信矣,迩来套冠猖獗,不时入寇。若深犯岚、保,腹背受敌,计将安出?兹欲深沟高垒,寓战于守,何如?”余复书以为然。公乃登城旰眺,相地势,南高北下,且先年霪雨溃决东北城垣百丈余,有谓弃旧垣,南徙里许筑之便。公曰:城枕黄河据形胜,如若辈议,使寇自北南侵,殊失河山表里之险。佥服其言。乃鸠工伐石 渠水为久远图。其东北为一渠,长三十丈,阔二丈,深一丈,使水东流入于河。西北为一渠,长二十余丈,阔深如东北渠,使水北流入于河。正西为二渠,各长十丈余,深阔如前,使水由西沟曲流入于河。其工始于是年六月下旬,历三月而竣事。其他女墙、门垣倾圮者,罔不完葺,用资保障,复恪遵道宪葛公方略,积威建堡,誓众伐谋,以舒华夏之气吁。苟凡长吏相效,率属协力经画,何寇患之足虑哉!公之治保允符于庆矣。余因保人之情,爰扬庆、保相与之谊,以见作渠御寇本末云。若其循良之政,立遗两地,甘棠之思,则有采风者在。公姓蓝,讳云,字子雨,号与石。辛卯乡进士,锦衣籍杨州人。
重修城垣记
(明孝廉)王环(河曲人)
保德,僻处晋西北之穷壤,连河接陕密迩。套寇冰坚辄侵犯,城低薄,不足恃。嘉靖癸亥,李公讳春芳,号西屏者,直隶井陉人也。奉命来兹,入境即有寇警,乃肃队戒行。比视事阅城,慨然曰:“孤悬边城,倾圮若是,万一有警,将何以支。”于是乘民力之暇,为修葺之计。低者高之,薄者厚之,女墙、楼舍,悉增其制。西南隅长六百尺,乃受敌之地,高厚尤加焉。南门
神道碑墓表墓志铭文 补遗
诗余歌 赋
明仁怀知县敕赠
《保德州志》始修于明永乐十九年(一四二一年)到正统五年(一四三○年)间。《文渊阁书目》卷二十“新志”著录。早佚不传。成化《山西通志》、《寰宇通志》、《明一统志》等书,仅存引文三条。
重修于明弘治十八年(一五○五年)、万历二十九年(一六○一年)、万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年)、清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未刻印)、康熙三十七年(一六九八年,未刻印)、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三年,康熙五十三年成书)、乾隆五十年(一七八五年),凡八次。
这些志书,绝大部分早已散失,流传到今的仅是一些序和跋以及其它书籍中的著录和引文。
现在能够观全豹的仅见康熙四十九年《保德州志》系列。
康熙十一年,朝廷下令纂修天下郡国志,《保德州志》于次年由知州张光岳主修,张凤羽、杨永芳、王恒等人纂成。因为许多内容选载入《通志》中,故此志没有印行。
康熙三十七年,本州贡士白君琳在王恒处得到原稿,删削订补,条分缕析,据事直书,纂成新的《保德州志》稿,这是一次私家修志。
康熙四十八年,朝廷修《一统舆地志》,征天下郡国图进呈。于是,由知州王克昌主修,监生殷梦高编纂,在白君琳志稿基础上,参考万历四十二年州志,增删补遗,于四十九年春纂成全新的《保德州志》,并付梓印刷,五十三年(一七一四年)成书。习惯上把这部州志称作康熙四十九年本。
康熙四十九年本州志,发端于康熙十二年,历三十七年,多人修订,三易其稿,应该说是属上乘志书。原版存保德文庙内,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军火烧保德县城,此版也毁于兵火。刻本现存北京图书馆,共一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廿一年九月,保德县长马蕃庶总裁,张念祖经理,铅字重印,每套五册。北京、南京图书馆均有此藏书,本县仅存二套。一九八○年保德县档案馆重印五○○套,流传本县。惟校对不严,差错较多)。
乾隆五十年,知州王秉韬裁定,候铨知县姜廷铭参订,在康熙四十九本基础上,采取续补之法,按编年顺序,将新增内容加在各个章节之后,共添三十九页,纂成续修本《保德州志》,习称乾隆本州志。道光四年又将此本补刻一次,并收入时人黄步蟾的文章。这种版本现存山西、上海、石家庄图书馆。
以上是康熙四十九年本州志系列的流变脉络。
为了抢救历史资料,备观省而垂鉴戒。中共保德县委、保德县人民政府决定重印《保德州志》一○○○册,并刻制光盘一○○○张。由中共保德县委常委、保德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高定存总理其事,责成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副编审、原《保德县志》主编陈秉荣先生校点,并处理具体事宜。退休干部冯虎彪先生参与校对。
这次重印,以乾隆本的道光四年补刻本为底本,参考民国二十一年本和一九八○年本,标点断句,重新排印。排版时,保留原书竖排和夹注的格式,仅将繁体字改为简化字。因不敢冒昧,故未加新注。
在清理底样时,有字迹模糊不可识读的地方,有因避讳而铲掉字的空白。可推而偶得者,加( )表示,不可辨认者,用□代之。对实在不可识读的生冷怪字,原样保留,以供饱学之士研读。
整理翻印旧志,是一项科学性极强且又十分严肃细致的工作,这次校点重印,仅是一种大胆的尝试,由于校点者经验不足,水平有限,出现鲁鱼亥豕,甚至南辕北辙,大相径庭的错误,也属难免,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兹保持历史文献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