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兴华,小名学娃,闻喜县神柏乡小柏肴村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农历三月十二日生于一个三代雇农的家庭。他未过满月,父亲被其后母逐出家门,再无音讯。8岁时随改嫁的母亲到晋庄,14岁时重返孙家,承继香火,以扛长工为生。19岁时流落到甘肃做小本生意,8年后两手空空而回。这时他家穷得连水缸也无一口,只得借债买来7亩地。后因还不起债,被抓去坐牢半年。
民国25年(1936年)5月,孙兴华通过连襟白子明结识了共产党员嘉康杰。贫苦生活使他很快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嘉康杰的得力助手,并于当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嘉康杰正遭受追捕,孙兴华与妻子杜子平冒着生命危险将嘉康杰隐藏在家中,成功地帮助嘉康杰躲过了通缉。从此,他家成为党在闻喜的主要联络地点。他与妻子不畏艰险,机智勇敢地保护着每一个到家的党员。
民国28年(1939年)“十二月事变”后,夏县中心县委书记柴泽民率领新组建的八路军康杰支队,从中条山转移到稷王山下活动。此时山西新军二一二旅等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已转移到晋东南,阎锡山派三十四军来县清剿,康杰支队既要与日军斗争,又要与阎顽周旋,环境十分恶劣。孙兴华奋不顾身为康杰支队筹办粮草,搜寻枪支弹药,被康杰支队的指战员誉为“供给部长”。
民国29年7月,康杰支队从晋东南撤退,将一些剩余的枪支弹药交给孙兴华保管。部队转移数日后,阎系安邑县公安局派人到他家搜索,软硬兼施,整整折腾了一天。孙兴华坚定而机智地与敌人周旋,保护了全部武器。在白色恐怖下,他在村中建起一座小学,请四区区委书记董启民担任教师,使董启民隐蔽地顺利开展工作。
民国29年11月,兴华的革命活动引起了日军宪兵注意。他被日军宪兵抓捕,押在重犯群中,被吊打、烧烙、压杠子、灌辣椒水、站冰,受尽酷刑。兴华坚强不屈,只字未吐,后经党组织多方营救,在腊月三十获释。
民国30年(1941年)秋天,柴泽民、金长庚等人从太行山回到条西地区建立条西地委,孙兴华家又成了新地委的机关。柴泽民、金长庚经常住在他家。这时,由孙兴华冒死保护的枪支弹药,便成了地委组织抗日武装的“本钱”。他们夫妇尽家中所有,热情接待四方来客,使革命同志无不感到温暖。在他的带动下,小柏肴村成为一个隐蔽而安全的革命小根据地。民国31年冬天,稷麓四区区政府成立,孙兴华又将他保存的十余支步枪交给区干队。
民国32年(1943年)农历三月十六日,孙兴华从地里割草回来,筐里又拾回一些子弹和手榴弹。晚上得到情报;日军要扫荡。他立即将住在家中的柴泽民隐蔽到小柏肴附近的壑肴。次日天快亮时,日军突然袭来,砸坏他家单薄的院门冲入家中。孙兴华刚穿好衣裤,尚未穿鞋,就被抓捕。日军及汉奸用枪托、扁担、皮带打得他满地打滚,要他交出柴泽民,而他宁死不屈。他的妻子杜子平机智地跑到壑肴报讯,使柴泽民及时转移到岭上。上午9点多,孙兴华被日军押至陈家庄岭上杀害,时年50岁。
1984年4月6日,闻喜县人民政府为孙兴华烈士建立了纪念碑,参加典礼的各界人士5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