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砂船开采

采砂船开采

中文名 采砂船开采
时间 1870年
设备 安装在平底船
目录导航

采砂船

采砂船一般由船体和移行、挖掘、洗选、排尾、动力、供水、信号等设备组成。1870年首次在新西兰使用。20世纪30~40年代发展迅速。1980年印度尼西亚投产使用了斗容为8501的链斗式采砂船。中国于1958年后在黑河、桦南、呼玛、珲春等砂金矿区,先后使用了斗容为 501、1001、1501、2501和3001的采砂船。

采砂船的采选设备安装在平底船上,能在一定水位的采池中漂浮,平稳地生产。

优点

开采优点是生产能力大、劳动生产率高、成本低、生产集中、便于管理。适用于:

①砂矿储量丰富,保证开采所必要的服务年限;

②矿床底板平坦,无深坑和突起的基岩,不含大量大块砾石和粘土夹层;

③水源充足,水深大于吃水深度,并为不断地排放污水,需及时向采池补充清水,一般为50~250l/s;

④矿床宽度不小于采砂船的最小工作宽度,如250l采砂船的工作宽度为60~70m;

⑤矿床底板坡度适宜,通常应为0.010~0.025。缺点是使用条件要求严格、初期设备费高,不适于开采河流湍急和长年冻结的矿层。

分类

按移行方式分为:钢绳式、桩柱式、混合式;

按挖掘设备分为:

①链斗式,在闭合斗链上装许多挖斗,用斗链的旋转和斗桥的往复摆动进行挖掘,使用最广泛。又分间断式和连续式两种。

②单斗式,又分铲斗式和索斗式,前者在船上装一个较大的铲斗,约2~10m,可挖掘较坚硬的砂矿,多用于海港建设;后者在船上安装1~4个抓斗,可在较窄的场所工作,适应变化较大的深度,多用于较深的海洋砂矿开采。

③吸扬式,一种漂浮在水上的泵站,用来开采松散的海滨砂矿和露天矿剥离。又分绞吸式、耙吸式和斗轮吸扬式等。

工艺

链斗自水下挖掘出的矿砂,经装矿漏斗送到洗矿圆筒筛中;筛下产品与水,经矿浆分配器,分配给各选矿设备;尾砂经尾砂槽排至采砂船后方,形成尾砂堆;筛上的大石块和泥团,经过砾石溜槽,用输送机排入船后的采空区,形成砾石堆。

提高斗链速度是提高采砂船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影响斗链速度的因素,主要是岩矿的性质。粘性砂土的斗链速度要小些,以易于卸料;砂质松散土岩,斗链速度可稍大。一般为每分钟16~24斗。

开拓方法

①基坑开拓法 沿矿体边界或在矿体附近,开掘安装采砂船的坑。基坑的尺寸由采砂船的规格决定,深度由采砂船漂浮所需水深决定。如斗容为6001的采砂船,基坑长145m,宽120m,水深6m。此法用于开采河漫滩的砂矿。

②筑坝开拓法 修筑若干横穿河谷的永久性或临时性挡水坝,提高水池水位,使采砂船能进入比河漫滩还高的采区工作。挡水坝的数目及其间距决定于所需水位上升高度和矿床纵向坡度,坡度愈陡,则坝数愈多。此法用于开采坡积砂矿,或采砂船不能正常漂浮的区段。

③联合开拓法 上述两种方法的联合运用。

非法开采的影响

水库上游采砂,首先会造成库底水土流失,导致水库泥沙淤积;其次会导致水体污染,还会对大坝的稳定性造成影响。长期开采会导致岸边坍塌,向外推进,造成岸边再造等负面影响。

由于河道枯水期水位低、时间长,加之资源减少,一些采砂船不顾政府禁令,采取日停夜采、流动开采等手段开采砂石,导致河道采砂尾堆,非法采砂,尤其是“地摊式”砂场采砂会影响航道安全。

长江采砂

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水事活动, 近年来,安徽省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的成绩不容忽视,经验弥足珍贵,但局部江段非法采砂仍时有发生,采砂船还不时脱离监管,采砂船建造还普遍存在,搞好长江采砂管理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深化长江河道采砂治理,必须注重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注重系统治理,在治理主体上,推动从政府包揽向政府指导、各方共同治理转变,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加强采砂诚信体系建设,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行业自治良性互动;注重依法治理,在治理方式上,要以管控规制向法制保障转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化解采砂管理中的矛盾;注重综合治理,在治理手段上,要从单一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强化道德约束,改变偷采江砂不以为耻的状况,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采砂管理中的问题;注重源头治理,在治理环节上,要从事后处置向源头治理前移转变,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实现对采砂船的源头管理,对采砂行为的全过程管理[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