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达甫
ISBN:10位[7532546608]13位[9787532546602]
出版社:上海古籍
出版日期:2007-04
定价:¥20.00元
《老子》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哲学著作。其书仅五千言,但文约义丰,且传世久远,后人多以为难读。而历代注家亦极众,有的注重其义蕴思想,有的注重其文字训诂,可谓见仁见智,各是其是。本书综汇历代各家旧说,结合帛书《老子》等出土文献资料,对《老子》一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注译。先从训诂入手,辨厘字义,考订原文,再贯述每章的思想内涵,揭示其前后相应之处。兼之其译文流畅,更可明见原书通义。
前言
凡例
本书所据《老子》版本目录
本书引用书目
卷上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
卷下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四十章
四十一章
四十二章
四十三章
四十四章
……
后记
《老子》为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而研读《老子》则为历代学者的必修功课。许多学者都著作专书以注解《老子》,前前后后据说有数千家之多。然而“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由于注解《老子》者的生活时代不同,思想观念不同,见识深浅又不同,遂使各种说解纷然杂陈,莫衷一是。黄老派引其义以成“君人南面之术”,养生家解其义而为安身长命之说,或以其书为谈兵之作,或以其书为救世之书,近代学者则称其为论说哲理的哲学著作,当然也有人以其为气功之书。清儒章学诚曾说:“古人著书,各有立言之宗。”又说:“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那么,老子的立言宗旨到底如何,或者说老子著作其书的目的是什么呢?只有弄清楚这一点,我们才能够正确地解读《老子》一书,才能够明了其句读而通达其文义。
要想明了老子著作其书的宗旨,当然先要明白老子生活的社会背景,了解老子其人的思想观念。前贤孟子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就是说,知人论世是我们分析问题与认识问题的基础。
《老子》是中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全书仅五千多字,却蕴含着极其独特而深邃的思想,历代注家众多,注释也是见仁见智。《老子译注》是作者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博采《老子》诸本之长校定而成。注释精详,译文流畅明白,并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辨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第一章
解读
老子破天荒地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的含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考……
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源泉。不过在对“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的。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透彻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日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非子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还附有庄子、申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的。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发展了玄学。随后佛学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
“道”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在《老子)》一书中频频出现,它有时似乎在显示宇宙天地问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如此等等。
老子的“道”是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上移,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旧有的“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从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备了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对国学的热爱,无不体现了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正视与反思,也是我们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重新定位。
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我们推出了《老子译注》。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力求本书文字简易通俗,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同时,我们参阅了中华书局出版的《老子》(饶尚宽译注)和《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王弼注,楼宇烈校释)、吉林文史出版社的《道德经》(陈忠评译)、新星出版社的《老子原解》(刘小龙著)、上海三联书店的《解读老子》(傅佩荣著)等书,在此向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水平有限,时间仓促,虽然再三小心谨慎,也难免有所遗漏错误,真诚希望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教。
孙业成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也。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
我读了一部《老子》,就没有看见一句厌世的语。他若是厌世,也不必著这五千言了。老子是一位最热心热肠的人。说他厌世的,只看见『无为』两个字,把底下『无不为』三个字读漏了。
——梁启超
道家是宗教的、文学的,不错;但道家同样是魔术的、科学的、民主的,并且在政治上是具有革命性的。《道德经》可能是中国文字中空前绝后、最深奥、最优美的作品。
——英国科学史家、《中国科学技术史》作者李约瑟
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
——美国史学家、《世界文明史》作者威尔·杜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楚国苦县(今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思想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成外语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于《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