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称:和子由踏青
创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苏轼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和子由踏青
春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
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嗔:
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
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喧阗——形容人声、鼓声相杂。
箪,食器;瓢,炊具。这句形容郊游的人有许多在那儿野餐,乌鸢也来捡食,并不避人。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说:那称道人的是什么人,众人都聚观他。
遮道——拦路。
瓮——瓦坛子。麇(jūn)——野獐子。这两句是说道人吹嘘他的符十分灵验;能使你的蚕茧像坛子那样粗大,羊饲得像獐子那样肥、那样健、那样活泼。
强——勉强。服——佩带在身上。禳——祈福除灾。
神——灵验。这句是说道人自己相信自己的符,颇有骗钱买酒的“灵验”。
此诗为公元1063年(嘉祐八年)正月苏轼在凤翔所作。苏轼弟苏辙时在京师侍父,当看到北方新年之初的异域风俗,不由想起了家乡眉山岁首乡俗,便写下了《踏青》、《蚕市》诗二首。苏轼应弟之作也和诗二首。这是其中之一。
此诗描写了苏轼青少年时在家乡新春之际,与家人及“城中居人”游春踏青的盛况,具有浓郁的乡情。后四句刻化了一位骗钱道人的生动形象,增添了郊游的喜庆气氛。故乡的风俗民情令人倍感亲切,耐人回味。
苏轼
苏轼像[2](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归,次年卒于常州。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古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辛弃疾并称“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今存《东坡全集》15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