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婆三面像

湿婆三面像

中文名 湿婆三面像
年代 公元7世纪初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名称】 湿婆三面像

  【类别】 雕像、 石刻

  【年代】公元7世纪初

  【原属】 印度

  【简介】

  此像高5.44米,宽6.94米。原藏 孟买附近的 象岛石窟寺内。

  大约在中世纪时期,印度的 婆罗门教被演化为 印度教,也称新婆罗门教。它是4世纪前后吸收了 佛教耆那教等教义后产生的新教之一。此教崇拜的主神是 湿婆。所谓湿婆(梵文Siva)意即毁灭、苦行和舞蹈三神的合一。神给人以恐怖感,但教义说它除有毁灭之功外,还有创造职能。有地、水、火、风、空、日、月、祭祀八种化身。可与宇宙合一。对它来说,毁灭和再生是相生的,故往往还有 男性生殖器林伽作为它的能力的象征。其形象常常被描绘成有五个头, 三只眼,四只手,手中分别拿着 三股叉、 神螺、水罐、鼓等;穿兽皮衣,浑身涂灰,头上有一弯新月作装饰。

   象岛在马拉他地区,统治这一地区的中世纪王朝遮卢迦(Chalukyas,550-757年)和罗什多罗拘多(Sashtrakuta,757-973年)这两个王朝,在其执政年代建造了许多 寺庙石窟寺。这些寺庙因地区不同而存在特点上的差异,从而形成建筑、雕刻与绘画方面的各种流派。象岛的 雕刻艺术则属于遮卢迦与罗什多罗拘多式,内中不乏精美的雕刻品留存。这里欣赏的湿婆三面像,堪称是象岛雕刻中最杰出的巨型雕刻品之一。

  这尊三面 巨像还有一个名称叫 摩希萨木尔提(Mahesamurti),意思是湿婆大神的三种面貌。关于这尊三头半身造像的内涵,在 美术史家中存在一些争议。现据多数考古学家的判断,认为这三面头像的正中一个头,由于形象显得庄严肃穆,是代表创造者(梵天)的湿婆,或称守护者(毗纽天)的湿婆;左边那个头,是一副皱着眉,口半张开,嘴角露出獠牙的模样,可能是代表 破坏者的湿婆,即恐怖之神(Bhairava);最后,在右边那个较为温和而面带笑容的头,似乎是象征湿婆能力的化身帕尔娃娣。

     在印度的美术文物研究界,最近又把象岛这一尊三头造像解释成为三位一体的观点推翻了。据古玛拉师瓦密的意见,这似乎应是一个 摩醯首罗像。总之,不管如何,这一尊三面雕像在印度古代雕刻中是罕见之物,而且这 三副面貌雕凿得都极其和谐匀称。它一直是古代东方美术中最珍贵的文物。雷奈·格鲁塞的《印度的文明》一书,曾记述了19世纪法国大 雕刻家罗丹见此作品时所发表的热情见解:看那富于敏感表情的丰富而努出的嘴,双唇如一片快乐的湖泊,上边点缀着高贵翕动的鼻孔。作为印度 古典主义艺术的范例,它确实是古代艺术家智慧的创造性表现。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