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拳据传发源于明末清初年间(也有南北朝梁武帝时一说),一名叫王郎的武术家访友比武失败后,一次偶然机会看到螳螂捕蝉灵巧而又激烈的情形,有所启发,然后他捕捉了许多螳螂,经常地戏斗,观察研究螳螂的每一细小神态动作。在精神方面他吸取了螳螂的意念高度集中、刚毅机智的气概;手法上吸取了它巧妙运用两个前臂进行勾、搂、卦、劈等动作是所表现出的快速灵巧;身法上吸取了它腰身的仰、俯、拧、旋的灵活多变;步法上吸取了它的踏实、稳固以及前后左右闪展腾挪的突跃等。他编制了一些巧妙的拳术攻防组合进行苦练,再度访友比武连连获胜。王郎在访友习武过程中又不断的总结经验,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丰富和改进已取得的成果,从而创立了初期的螳螂拳。
明末清初时,山东有王郎者(有称王朗者)到少林寺学艺,艺成后与韩通斗,斗败及于树下休息,苦思破敌之法。见一螳螂缘树而下,乃以划草戏之。螳螂以一刀勾一刀打,转变有度,闪转灵活,乃携螳螂回寺,终日试之,而研究出勾搂刁采等螳螂手法。
一日在树下练习时,有一猿猴取其衣,乃追猿猴而不得近其身,追逐很久,猿猴才弃其衣而去,王郎思之良久,摹仿猿猴之足迹,变换之角度,而研究出猴之步法。至此王郎之螳螂拳初步形成了。
不久,即有人写出拳谱。第一篇为"十八罗汉短打序",其中说:短打者,少林福居禅师所著也,注释详确,义理精通…。并有"短打要论","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条"、"长拳即短打,短打要长拳"等等。练螳螂拳者"以此为总谱,或称为老谱"。可见当时螳螂拳只有一种。以后一传再传,逐渐演变,遂分为三大派了。
螳螂拳盛行于山东省莱阳县(今为莱阳市),赵珠、李秉霄、梁学香、姜化龙、以及近代的李坤山、王玉山、崔寿山等,都是螳螂拳的著名传承人,尤其是后三位是中国近代螳螂拳的杰出代表人物,功精艺纯,名扬天下,被武术界誉为莱阳“三山”。
明末清初陕西省淳化县王郎(即王文成)初练少林功夫,当看到螳螂斗蝉中得到启发,回家后苦心钻研,取蛙辫活动的特点,吸十八家拳法的精华,编创出“崩补”和“八肘”两套学,并取名“螳螂十八凑”。
王郎善于吸取别家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他把“太极拳”、“通背拳”、“狸拳”等的精华,融进“螳螂十八凑”。使它在技击手法、功路和发劲上不断改进。因此,他活动起来阴阳分叫,上、下肢时时转动划弧,还具太极拳的特点。上肢上下转动,四面环绕,手的招式象朵朵“梅花”,发劲时“张如弓”,发劲结束和静止时“缩如球”,兼有蜕簿活动之长,所以后来又改名为“太极梅花螳螂拳”,后人也称为“太极梅花”,也有人简称为“梅花螳螂”,实际上都是指的同一种拳术。
明末,山东省莱阳县赵家瞳人士赵珠,从小攻文习武。文才横溢,武技超人,文科会试得中进士,被放到陕西省溶化县任县令。其妹嫁王郎为妻。王郎见赵珠从小攻文习武,出类拔萃,便把螳螂拳传授给他。当时,社会上武风败坏,王郎不满于世,决心不再传人。无奈,赵珠就将拳术带回了莱阳老家。从此螳蜘拳在陕西淳化县一带灭迹。后来,赵珠又吸取了“崩补”和“八肘”及其它拳种的精华加以变化,遵循着螳螂拳的劲路特点,编创了“乱截”。乱截之名就是从“截”取他拳之招而得(后人称他为“乱接“或“拦接”是不正确的)。
一年深秋,有一盗贼高成病危在山东莱阳县小赤山一借野外。李秉霄把高成救到家中。李秉霄以从小习医的高深医术,亲自配药医治。高成病愈后为了报恩,在李家住了一年,将自己的武技传给了秉霄(高成学的哪家功夫,已无记载)。从此,李秉霄也踏入了武行之门。
明朝灭亡,赵珠回原籍。李秉宵也弃医习武,拜赵珠为师。赵珠见他品德高尚,便苦心传授,使秉霄成为一代螳螂拳大师。李秉霄晚年又摘取了“崩补”、“八肘”、“乱截”和高成授给他技艺中的要招,博采众艺之长,编创了“摘要”。“摘要”成了螳螂的精华,过去历代拳师是不轻易传授给他人的。
李秉霄家,有一放牛娃是海阳县榆山夼村人的梁学香。他长大以后给李家看树林,成了李家的忠实长工。他从小聪明好学,李秉宵夜间练功,他就夜夜在身边伺候,并暗暗偷学了技法;李睡了之后,他再偷偷去练,经常通宵达旦。李秉霄发现了很受感动,收他为徒,亲授其艺。后来,梁学香也成一代螳螂拳宗师。
这期间,山东莱阳县黄金沟人姜化龙,使用地功拳,比武败在他人手下,深感艺功不足.他得知梁学香武艺高超后,拜其为师,苦练螳螂拳,艺成后到烟台教拳。当时,同县赵格庄的宋子德住在烟台,是烟台很有权势的人物,因排行老二,人称他宋二爷。宋二爷好武,慕名拜姜化龙门下学艺。莱阳县由格庄还有一位罗汉拳和地功拳名师李丹伯(字仲祥),也在烟台教拳。这二个人同是武林名手,通过交往。拜为结义弟兄兄,李丹伯为长,姜化龙为次,宋子德为三,以后三人亲如手足。姜化龙传艺于宋子德,毫无保留;李丹伯和姜化龙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如姜化龙“摘要”中的“翻车”、“一肋遮半身”、“辘轳锤”等几十个招法,都是吸取了李丹伯的要招,他又单独创编了一套“地功拳“,后人称为“第七段摘要”。这时,螳螂拳学的内容和招法也走上了最高阶段。姜化龙在烟台共住了八年,他见宋子德功满艺成,便辞别了李、宋二人,回到了原籍。
姜化龙回乡后便设场教学。李丹伯的侄儿李坤山拜姜化龙为师。宋子德回乡后也设场教拳。莱阳县崔疃的王玉山和诸陆村的崔寿山,先后也都拜在宋子德门下。以后,姜化龙和宋子德台场同教。李、王、崔在二位严师的指导下,完整地把螳螂继承下来,苦练十余年,功达炉火纯青。三人为了取人之长,又到处访友,都从未遇到过敌手。
李坤山从小喜爱大枪,曾练过“狮子个不离母”。此枪法没有套路,只是些实战的单枪法。后来,他把螳螂拳的特点融到了此枪之中,使此枪神出鬼没,在搏斗中能点得对方“指头红”。即朝对方前额正中一刺,让他微微出血而不伤着;能招对方的扣子全部挑下而不被发觉。1933年全国举行擂台赛,明令……“打死无沦,发灵枢归返原籍”,艺弱者不敢登台。李坤山和王玉山都参加了比赛。李坤山使用了“凤凰三点头”、“红娘子叫门”和“底漏枪”等枪法,夺得了大枪的冠军,拿到金盾。南京和一些外地报纸登载:“……李坤山的大拾使人眼花缭乱,躲闪不及,真神枪也。”设擂台考赠他一块金牌匾,为蒋介石所亲书,上写“一支干戈震东洋,半世英雄传大枪”。王玉山的铁拳如暴风骤雨,他用“一肘遮半身”、“翻车”、“辘轳锤”等招法,打得对方无法招架、躲闪,几局过后亦大获全胜。从此,莱阳的李坤山、王玉山、崔寿山,“三山”成名全国,名扬天下。
莱阳的螳螂拳也兴盛一世。螳螂拳传到李坤山、王玉山、崔寿山等人,已是第六代、第七代了。他们和他们的徒弟都出了不少高手。
螳螂拳主要流传于山东胶东各地。主要流派有“太极”、“七星”、“梅花”、“六合”四大派。七星螳螂拳和梅花螳螂拳在动作的组合结构上更为相近。这两种螳螂拳的许多套路名称,动作组合,攻防办法等方面都大同小异。
少林螳螂拳 “梅花”名主要来自梅花螳螂拳讲究出手成撮,多以几招连贯为伍,强调招招相连、一招三变、以活为上,遇回为高,加之步法的灵活变换好比朵朵梅花迎雪开。由于劲法上讲究“顺劲、巧劲、柔劲”,较比七星螳螂拳在刚柔相济等方面更为深化些,所以有人称梅花螳螂拳。
少林螳螂拳是少林寺正宗拳法之一,属于象形拳,讲究臂肘出击灵活,变化多端,动作敏捷,刚柔相间。集技击与修身于一体,活学活用,配合实战教学,攻防自如,实用性更强!
其主要流派如下:①太极螳螂拳。来由于宋子德宗师,在继承古传螳螂拳的基础上,创编了《崩补》套路,演化出365手《摘要》,使螳螂拳加以完善。它以《乱接》练手稍之劲,以《崩补》练身法之变化,以《八肘》为母演劲法之变化,更以《摘要》为纲,演全身之变化。内功以《三回九转罗汉功》筑基,以《神仙起居法》、《易筋经》、《太上养生法》、《十二动功》辅之,讲究以“空气”为绝佳之练功器械。器械方面有《老子鸿门文武剑》、《十八枪》、《太极玉环刀》、《掠水棒》等。②梅花螳螂拳。讲究出手成撮,招招相连,一招三变,以活为上,迂回为主。鱼鳞步灵活变化,恰似朵朵梅花。劲法上讲究顺劲、巧劲、柔劲。练功内容和七星螳螂拳大体相似。套路有翻车、蹦步、拦截、梅花路、白猿偷桃、八肘、传技、摘要等。③六合螳螂拳(又名马猴螳螂)。与前两种流派差异较大,动作、劲法更倾向于柔。六合螳螂主要吸取了一些拳论中所载的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要领,强调以“意变”导“形变”,意会身随,以人之劲为劲,引进落空,要求活似机轮,圆似钢球,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劲力分刚、柔、 明、暗、 滑五劲。套路主要有短锤、双封、铁刺、藏花、仙手奔、照面灯、截手圈以及六合摘要、九十三手等。
螳螂拳又可分北派螳螂与南派螳螂。北派螳螂拳传于山东省胶东一带,南派螳螂又名周家螳螂拳,据传是清代广东人周亚南创始的,与南拳各派相似。 螳螂拳形成了六合螳螂拳(又名"马猴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又名"太极螳螂拳")、通臂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光板螳螂拳、八步螳螂拳等流派。按发劲的形式划分,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等属"硬螳螂拳",六合螳螂拳等属"软螳螂拳"。
螳螂拳
南派螳螂又名周家螳螂拳,据传是清代广东人周亚南创始的,其技术和理论与山东传的北派螳螂完全不同,而与南拳各派技术却极相似。
除上述南北两派螳螂拳外,在北派螳螂的基础上又经多年传习或与其他拳法混合,还有通臂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光板螳螂拳、八步螳螂拳等产生。螳螂拳派别虽多,但都强调:象形取意,重在取意;刚柔并重,强刚极柔,处处带有弹性;长短兼备,上下交替,内外相接,处处保持完整性态势;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密连而巧妙,稳健而灵活,活中求快,快中求稳,稳中求精。螳螂拳还强调沉肩、垂肘、活腕、拧腰、坐胯、扣膝,拳谚有“腰送客走,胯坐帅府”和“移动靠腿脚,力蓄在裆腰,挡风阻雨两臂摇”之说。其动作要求眼快,手快,步快,身快,式快,一招变三招,长短兼用,气势逼人,变化莫测;发力时,快速突然,松紧结合,富于弹性,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脆而不短,快而不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螳螂拳被列为全国 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螳螂拳流派现今螳螂拳衍生许多派别,以王朗为主的即分为[硬螳螂](七星和梅花)与[软螳螂](六合)两种。前者以刚烈强劲为主;后者以和缓招式为主。硬螳螂之后又衍生[秘门][摔手]及[光板]等门派.近年亦创始[八歩螳螂拳],是由七星派高手姜化龙于民国初年(1912年),协同[八卦拳]的王中庆和[形意拳][通背拳]的陈某等三人所创。
六合是指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六 合螳螂拳对“以意变导形变”的要求更为严重严格,讲究轻灵、柔顺、巧妙;要求活似机轮、圆似刚球、一动皆动、一静皆静、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劲类主要分明、暗、刚、柔、滑五劲,从劲路和套路组合形成看有更明显的演化特点。六 合螳螂拳同“七星”“梅花”在动作的组合结构、套路内容、演练风格上差距较大,在刚柔劲法的选择上更倾向于柔,因此有人称它为“软螳螂”。人体的结构同螳螂的结构不同,要把螳螂的特点在人体上提练成“拳术化”,避免“动物化”,势必“重在取意”。
螳螂拳在演练时是一类长短兼备、刚柔相济、勇猛快速的拳术,在学习时,要求以空气为最佳练功器械,在武术各拳类中具有显著的独特风格。
崔寿山前辈所著《太极螳螂拳谱》之《叙言》中写道“公(李秉霄)得异人传,能取内外两家之长而兼之、、、”,集内家的跌法和外家的短打于一身,吸取了螳螂的许多特长编制的一类优秀拳术。在长期的传习过程中,又广泛地吸收其它拳术的一些优点加以改造,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而形成的一个独立拳派。
梅花螳螂拳的特点:
少林螳螂拳 梅花螳螂拳为山东威海都莲茹所传,以后传至东北及南方和全国各地,其拳偏刚,故有人称为"硬螳螂"。身法要求:拧腰坐胯,意形并重,内外兼修。步型有马步,弓步、虚步、丁步、蹋步、路虎步、玉环步。歌诀:"骑马登山吞托式,御敌跨虎姿"称为螳螂八势,为梅花螳螂拳之基本功。
梅花螳螂拳套路很多,有牧童指路、白猿偷桃、崩步、拦截、梅花糖储翻车、勾法、螳螂扑蝉、螳螂展翅、螳螂行、八肘、摘要一至七套、器械有螳螂刀。枪、剑、棍等、其手法有掌、勾、爪、拳、指五种。手法概括有十二个字,即提拿封闭、粘黏帮贴、来叫顺送,动作灵活多变,非常机警,进退自如,神形具备。暴发力及寸劲最多。各种劲法齐全,腿法与脚法有弹蹬扫挂、抄踹摆踢。以及反尖脚、斧刃脚和撩脚、杵脚。扣心脚等。尤其突出肘法、套路就有四套八肘、其肘法有黏肘、叠肘、墩肘、拐肘。顶肘、转肘、扑肘、朝天肘、掀肘等等何止八肘、只不过叫八肘而已。螳螂拳之小臂由肘到小臂尺骨及臂之顶端部位,在技击手法上皆称为肘,这样肘法就更多了,如臂肘、弥肘皆是。
谱上说:“全身十二捶,闪赚双手扣。”其十二捶是:“头脚手肘肩膀膝胸背腹臀根心位(根字即和的意思)。”扣者如钮扣之扣。故又有“采衣人扣”之说。真可谓全身是打,无处不打。故梅花螳螂拳为长短具备,刚柔相济之拳术。总之技击性很强,属于短打类型的拳术。行功歌诀:子午卯酉昼夜还,烧酒房事不可贪,轻击重打有先后,日将月就勿间断,昔日依此成罗汉,我辈学来作奇男,千锤万炼犹嫌少,何惜工夫一百天。
七星螳螂拳的的特点:
七星螳螂拳相传为姜化龙所传。“七星螳螂与梅花螳螂内容与技击特点大同小异,其练功方法,以七星步而得名,又说是七星拳而得名。七星拳强调七星式”,实为七个部位,即头、肩、肘、拳、膝、胯、脚作为种技击手段。有七星拳、崩步、拦截、梅花辘、梅花拳、白猿偷桃、白猿出洞、白猿攀枝、扑蝉、八肘、摘要等30余套。器械套路有刀、枪、剑、棍、拐子、流星、三节棍、大梢子、大刀、双钩等等。
其劲法偏刚,亦有柔劲,是刚柔相济的劲法。有长手有短手,其长可放长击远.其短有肩肘胯膝。身法是腰为轴,以胯为核心。
拳法之主要特点:朴实、明快而有力,不招不打,招之即打,连招带打。真所谓“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招招架架一连十下。”此是螳螂拳拳法、技击上总的要求。欲达此目的非一日之功。
六合螳螂拳的特点:
六合螳螂拳是以山东招远市穿林家林世春所传的螳螂拳,因林以农为业,传人不多,林之师魏三,因其左手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小指有蹼相连,人称为"鸭子巴掌",以后得知其名叫魏德林,是江洋大盗、实是反清复明的义上,越狱逃至林世春家避难。自称是王郎之再传弟子。
六合螳螂拳是螳螂拳系中的一个流派,过去在山东黄县、招远等地胜极一时,演练者甚众。以后流传至东北、北京、南方以及港台等地。
六合螳螂拳与其它各种螳螂拳相比较,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由外形上看偏柔,由套路上看以暗刚暗柔劲为主,很少有暴发力,其劲多为内含,故有人称为软螳螂。
少林螳螂拳 在身法上要求,既不同于太极拳的含胸技背,又不同于长拳的挺胸收腹,也不同于八卦掌的紧背空胸。而是要求胸宽腹实,松肩探膀,腰如钻杆,手仅机轮。并要求内外兼修,意形并重。
步型步法有弓步、马步、提前拖后步、前摆步、后摆步、三角步、滑步、闪骗步、坐步、流水步等等。其坐步近似形意拳的三体式,左右闪骗步、三角步近似通臂拳的步法。其中的提前拖后步是前脚一收,足跟提起,速大步前进,后脚拖进,非常快速向前逼近,前后摆步随身转动,向外门逼近。三角步、闪骗步更是灵活多变。
手型有拳、掌、指、勾、爪五种。握拳时中指凸出即尖拳又名锥子捶。手法上有十六字即勾搂刀采、崩砸挂劈、沾黏贴*、闪赚腾挪并多缠绕旋转及风扫劲的手法。所以说有"鲤鱼扫尾,棍牛鞭之"(棍音困,是抽的意思,是山东地方语)的劲造。
腿法弹蹬扫挂、抄踹摆踢,以及反尖脚、斧刃脚等。在技击使用手法时突出表现快近严密,手手连环,连击不止。怎练怎用。五漏之手,缠丝之手,是技击性很强的一种短打型拳术。
眼法要求,手到眼到,有"神似猫捕鼠,眼若鹰捉鸡"的说法。
六合螳螂拳所以有人称为"马猴"螳螂,因其动作似马猴,两臂松柔而长,松肩探膀,放长击远,故有"马猴形象、螳螂技巧"之说。演练起来绵绵不断、一气呵成,非常连贯紧凑,亦很舒展大方。
六合螳螂拳套路有:三捶(此为拳是基本套路)截手圈、仙手锛、铁刺、叶底藏花、照面灯、双封、镜里藏花、短捶等等。
六合螳螂拳的劲法,以暗刚暗劲为主,很少有暴发力,但不是完全没有。分析起来其劲法是比较全面的,包括有20余种劲法,分为两大类,即主劲与辅劲。主劲有明刚劲、暗刚劲、明柔劲、风扫劲、缠封劲、锯挫劲等6种。辅助劲有长劲、短劲、粘黏为劲等等19种之多。
螳螂拳是一类长短兼备、刚柔相济、勇猛快速的拳术。 螳螂拳基本手型仿螳螂前爪,类似刁勾,名"螳螂爪"。主要手法有勾、搂、采、挂、刁、缠、劈、按,崩、扎、滑、截等。主要步型有虚步、四六步、麒麟步等。主要步法有滑步、跟步、踏步、拖步等。基本身型要求顶头、沉肩、垂肘、活腕、拧腰、坐胯、扣膝。身法要求腰部和上肢灵活,臀以下要稳固,即所谓"枝摇根固"、"只动腰、不走胯"。劲法讲究柔缠、刚发,脆快抖弹。一般都是缠圈与抖发结合为用。发劲多通过幌腰抖臂,形於手指。其运动特点取螳螂挡车不畏,勇往直前之意,多短手快打,招势连环。讲究随其势打,寻其隙打,见空就打,出手打,回手也打,以打为守,实劈硬砸。拳法有砸、弹、劈、挑、蹦、勾等。套路结构严谨,衔接巧妙。发劲刚而不僵,柔而不软,短中寓长,快速敏捷,具有螳螂的形象。螳螂拳派别虽多,但都强调象形取意,重在取意,"重意"不"重形"。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密连而巧妙,稳健而灵活,活中求快,快中求稳,稳中求精。螳螂拳气势要求紧快即眼快,手快,步快,身快,式快,一招变三招,长短兼用,气势逼人,变化莫测。发力时,快速突然,松紧结合,富于弹性,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脆而不短,快而不毛。器械套路有螳螂棍、刀、双钩等。
螳螂拳虽属“象形拳”类,但从总体来讲是“重意”不“重形”。螳螂拳气势要求紧快即眼快、手快、身快。演练要式快招连、一招三变,气势逼人而又变化莫测,处处表现出刚柔相济、长短互用,勇猛泼辣,机智灵活,变化多端的风格。
螳螂拳各种不同派别,在演练上有很大不同,比如六合螳螂就是取意的典型。少林螳螂对形体更加讲究一些。这只是偏重的不同,事实上都是讲求形意合一。形是载体,意是本质。
螳螂拳谱
总论
少林螳螂拳 拳打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倒不如将计就计,借力打巧,乘风行船,四两打八千斤,学拳之道至此尽矣。
总论歌诀:螳螂七字化为成,看打采移不落空。
前步引进后步跟,五门六法变化生。
五门六法
五门:即软、硬、斜、串、随(亦称五个门头)是本拳功法、劲法配合的技击方法的集中体现。
六法:即鹰眼、猴手、狼盘、雷炸、龙形、狗腰。
打手歌诀
七星步奥妙出奇,八开步快马难追,哪怕他人多诡计,只要我能精巧取。武花式叉步挎裆,转环手虚实难当,如猿奔四面八方,打来人不慌不忙。中宫步练法罕有,学到家如彪如虎,倘对手若不远走,若迟疑必败之忧。裹合手法术精强,步跟步自然难防,飞腾跳跃式中藏,三法连环步跟上。伏虎式软硬相随,变化手进退如雷。
斗敌人,他不识高低;受击打,一定错迷。
扒门靠式法变用,一见手马到成功,借你力大千斤,难逃艺高压人。
铁山靠里外使用,身手步与众不同,不知者大胆跟进,中一手立扫威风。里插手快如神风,进退法不得停留,外插手式式雄固,指东打西真传授。收掩结果技法稀,低进高取人不知,上下招法随意变,由里及外不空回。步法变化须轻快,由外及里变化灵,转环化手靠法跟,身动手进步不停。
形如风摆杨柳,静如山岳,动如雷炸,手似车轮腰似轴,脚步好似卷地风,眼如鹰视不放松。手到步随,力贵迅发,机贵神速。拳打乌明珠,棒打十指间。
八刚
泰山压顶,迎面直通,顺步双掌,叠肘硬碰,贴门靠壁,硬崩伏底,左右双捆,摔捋两分。
歌曰:有门则由径以升堂,无门则破壁而入室。
飞杵千斤,击毫发而莫损,荆轲匕首困于难使。
青丝一线,击虎臂而有余,搏虎擒龙随手而得。
十二柔
见刚而回手,入手而偷手,截手而滚手,捆手而漏手,直统而勾手,采手而入手,搂手而进手,磕手而入手,扑手而进手,挑手而入手,开手而叠手,粘手而破手。
功力练习的方法,主要有几种:
1.抓铁球练习。
2.抓坛子练习。
3.推砖或推哑铃练习。
4.拧千斤棒练习。
5.拍打座沙袋练习。
6.皮条练习。
7.插小豆桶练习。
8.打踢吊沙袋练习。
9.举石担或举哑铃练习。
以上各种练习是加强臂、拳、腕指的力度、硬度、强度。另有药方,每次练习后洗烫以舒筋活血。
学习螳螂拳的七长八短
七长:钻、劈、崩、 橧、挂、圈、漏
1、拉钻直捅谓一长 2、里处翻牵谓二长
3、崩捶侧击谓三长 4、插橧破打谓四长
5、圈曲窝炮谓五长 6、斜圈泠横谓六长
7、勾漏缠鞭谓七长
八短:顶、榜、枕、采、恳、随、格、贴
1、侧后顶腆是一短 2、跛腿阳榜是二短
3、跛腿枕肘是三短 4、进步采肘是四短
5、入手恳肘是五短 6、随肘护中是六短
7、格肘遮身是七短 8、贴肘护肋是八短
李秉霄,清乾隆年间莱阳赤山史家河人,外号李二钩和二钩爷,是清顺治年间兵部右侍郎李赞元的第十七代。(据李赞元的第十五支家谱载:"李姓是从福建迁至海阳县凤城西关,李的十八子则分布莱阳。海阳各地",他们承认二钩爷是他们的祖辈,秉霄开始从文考取贡生,后因再考不第而弃文习武,苦练数年后,成为螳螂拳的一代宗师(因他练的双钩很出色,所以人称李二钩)。秉霄传艺给莱阳赤山村人赵起禄、乳名珠、清嘉庆年间人。起禄、传艺给海阳县发城乡榆山夼人梁学香。
梁学香、字书圃,清道光年间人,外号梁一眼,。家里的堂号为"德顺堂",梁是螳螂拳的重要传播人。他的身体瘦小,但其武艺过人,据家乡的后人粱振照讲:"我现在住的六间房子是姜化龙给盖的,当时姜问梁学香房子盖的结实不结实,梁讲:"结实是结实,不过经不起我三腚(臀)肘,"梁在东山墙上靠了一腚肘,结果东山墙从上至下裂了一道缝",粱学香先生传艺较广,就目前所知,他先后在海阳、莱阳、栖霞、黄县、文登、芝罘、荣成、 牟平等地都授过徒,在北京开过丝绸店也传过艺,据梁氏祖谱载:"恩赐七品职"至于他何时何地任何职,后人不清楚,调查也无结果,据初步调查,在烟台市范围内梁学香的部分徒弟有:"梁敬川、姜化龙,李明环、 孙碤、郝宏、石古都、王承志、王桂芳、蒋老七、修坤善、祝永修等人,其能继承粱学香技艺,有一定名望能向下传播的是:姜化龙、梁敬川、郝宏、修坤善等人,而姜化龙则是梁学香后该拳种的主要传播人。
姜化龙,字云生,生于1855年,卒于1924年,莱阳黄金沟人,莱阳县志载:'化龙身不满五尺,又凝肥,若无能者,及试其伎则灵巧若猿'。姜化龙不仅个人武高艺精,而且传艺面较广。他的授拳足迹遍及胶东半岛,还在张作霖手下授过拳脚。同时他与宋子德合作研究螳螂拳技术,对该拳的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姜化龙与宋子德、李丹伯、王永生等为结拜弟兄 。
郝宏,字莲茹,烟台市莱山区初家庙后人,生于1864 人年,卒于1914年,也是粱学香之后该拳种的主要传播人之一,郝开始习罗汉拳,在北京比武时,因枪术出色,人称"神枪郝',后从师粱学香,与学香之子梁敬川结拜弟兄,与敬川互相交流螳螂拳技艺,30多岁时回烟台授拳,40余岁去逝。
修坤善,海阳县东村西河人,生于1861年,卒于1946年,是梁学香晚期徒弟之一,除在本县传艺外, 40多岁时到栖霞等地传艺。
孙碤,栖霞县铁口宋家埠人,清武秀才,梁学香晚年时,孙将梁请到家里授拳三年。
梁敬川,是梁学香之子,据其后代讲:敬川曾保过镖,在北京比过武,考过顶子,先后在莱阳、烟台、北京等地传艺。
姜化龙一支的流传情况及代表人物
少林螳螂拳 姜化龙先生传艺广,弟子多,在当时有威望的为:宋子德,李坤山、刘祖源、姜东洋、纪雷山、袁子、于振江、崔罗亭等人。目前尚健在的有闫学信和姜化龙的外甥李殿魁。
宋子德,字耀坤、莱阳赵格庄人。因家庭富裕人称宋二爷,年令与姜化龙相同,卒于化龙之后,宋子德原习猴拳和长拳,后与姜化龙结拜,始习螳螂拳,因其有文化、故对螳螂拳理论上的整理和发展有一定贡献。宋先后在莱阳,烟台等地授拳,培养出一批有名的螳螂拳师,如:王玉山、崔寿山、赵石亭、宋环亭、姜吉和、纪春亭、姜玉龙等。
李坤山,原随父李丹伯习长拳,三合功,后随姜化龙习螳螂拳,任莱阳县国术馆长,曾代表山东省参加过1933年在南京举办的第二届国术国考,国术馆解散后,任过乡校校长等职,后去台湾。
胶东一带对习螳螂拳功夫深并有一定造旨的拳师推举为:"三山、两亭、一郝",三山为:李坤山,王玉山、 崔寿山,两亭为:宋环亭、赵石亭,一郝为:郝宏,另外,还有铁胳膊姜玉龙。
郝宏一支的流传情况及代表人物
郝宏传艺于烟台等地,技艺好的有其长子郝恒议,二子郝恒禄,四子郝恒信,五子郝恒坡等人。
郝恒议,1885年-1923年,先后在北京、哈尔滨。济南等地传艺,曾任张宗昌部队的武术教官。
郝恒禄,字绥唐,号云谷子, 1887一1948年,技艺精湛好交友,好念经,外号人称:"郝老道"。先后在烟台、青岛、蓬莱、哈尔滨、上海、北京等地授过艺。曾任吴佩孚部队的武术教官和蓬莱县国术馆副馆长,去逝于上海。
郝恒信,字绥林,1893-1957年,外号人称"郝四彪子",为人忠厚老实,以气功、硬功著称。在烟台授艺数十年,曾任烟台特区国术馆教员,烟台的"郝家拳房"为当时烟台的八大拳房之一。
螳螂拳大师郝恒禄之子郝斌 郝恒坡,外号人称"五猴子",他的功夫扎实,技术精巧,身体灵活,先后在济南、蓬莱,青岛、大连等地授艺曾任青岛市第五十国术讲习所所长。
郝宾(又名郝斌),字善卿,1906一1984年,是郝恒禄之子。自幼随父习梅花螳螂拳,曾去大连向纪春亭深造过"摘要拳",在梅花螳螂拳的演练与使用上有独到之处。他传艺于牟平、烟台、青岛、东北等地,曾任牟平县国术馆最后一任馆长,现其徒弟众多,遍及国内外。
螳螂拳简史:
末年,山东即墨县有一个叫于七的人,家道富有,酷好武术,曾投万贯家资往少林习艺,一心报效国家。无奈清兵人关,报国无门,他愤然回到山东,组织义军,与清廷作对。有一次因寡不敌众,几乎全军复灭,于七只身走到崂山脚下,匿在渔民家中,清兵追至,于七急上崂山华严寺,找到以前同在少林学艺的师兄---华严寺的主持和尚,以求庇护,师兄出寺一看,连忙入来,令于七换上僧衣,削去头发,扮成和尚,并且以开水烫到他脸又红又肿,叫他睡在禅房、盖上被子,不得出声。俄顷清兵搜到,师兄说了这个是新来的僧人,患了天花病,清军官怕被传染,只望了于七一眼就退出来。根本认不出他,瞒过了清兵。师兄对于七说,外面风声仍很紧,叫他索性在此当和尚,避过风头火势再算,于七应允,因他是义军首领,时有旧部下秘密找他,于七深居简出,不轻易见客,与旧部下定暗号,凡来找他的,必须写一个“王”字,交给守门和尚,守门和尚才允许进内。(“王”字就是“于七”两字的重叠)后来于七索性说自己姓王,人呼之为王郎,“郎”是男子汉的称呼,以后音误为王郎,“王郎”名字,一直流传至今。
这期间,主持师兄常与王郎交手,王朗屡被师兄摔于丈外,王郎羞愧之极,誓要苦练武艺,胜过师兄。师兄出外云游,一日暑天,王郎挟书到寺后林中纳凉,忽闻小虫悲鸣,回头一看,只见蝉与螳螂斗,蝉虽大,但不敌瘦小螳螂,王郎见螳螂进退有度、两臂爪运得迅速灵活,似有拳理在内,大为高兴,又捉几只螳螂返禅房内,用瓦盆养着,用草杆戏之,留心螳螂动作,怎样闪展腾挪,刁勾缠挂,悟出了独特的拳法,又吸收了宋元明三个朝代十八家法的精华,为了灵活,用猴步铺之,共冶一炉,经过一段时期的苦心钻研,创出了螳螂拳。”
师兄云游返来,王郎再约比武,师兄讥他:“败军之将,不可言勇”。怎知一交手,师兄相反被摔于丈外,惊问其故,王郎以实相告,师兄大为佩服,令王郎传授本寺僧人。
后者升霄云游到此学得螳螂拳带出寺外,传与李二剪,李为镖师,人称“闪电手”名马驰大江面北。李传王荣生,王授三个门徒,按身材素质因材施教,后发展为七星、梅花,六合三大流派。王其中一门徒名范旭东,习七星螳螂拳檀铁砂掌拳风刚烈。清末,一俄国大力士在霍地市摆擂台,讥讽我加民为“东亚病夫”,公然挑战,北方武术界人士公推范为代表应战,结果大胜而归,大长中国人民志气。民国初年,霍元甲在上海创立精武体育会,仰范之大名,请范南下主教,范说年事已老,婉辞,荐其徒罗光玉前往。螳螂拳传技五代,皆在山东境内,由第六代罗光玉起挟技南下,与鹰爪派陈子正、少林派赵连和并称为精武三大教头。其弟子马成鑫曾获民国时期第六届全国国术竞赛冠军。后罗奉命往香港精武分会任教,螳螂拳继续南传、香港的弟子黄汉勋、陈振仪、赵志民等人对发扬本门的技艺作出过重大贡献。黄汉勋对宏扬螳螂拳贡献很大,他著作甚多。其弟子黎达冲在海外有一定的影响。
曾任国家、山东武术队教练,在《少林寺》电影扮演昙宗和尚的于海,是七星螳螂门的佼佼者,师承林景山,林是范旭东的弟子,与罗光玉是师兄弟,同属第六代传人。
前广州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历任省市武术竞赛总裁判长的郭子硕,年表在上海当学徒时,入中央精武会跟罗光玉学艺,后回广州授徒,其代表弟子有郭华威、颜志图、陈执、黄钻明.罗国梁等人。
郭华威是郭子硕的儿子,得父衣钵真传,现是广州市武术协会螳螂拳会会长,是广州膛螂门派的掌门人。
广州还有一支梅花螳螂拳精英,由霍耀池先贤传授,霍师承鲍光英,身材虽瘦小但其力无穷,出拳速度惊人,许多江湖人士不敢得罪他。其入室弟子霍明彬、潘孝滔、黄孝泉、严孝良等。个个能继承霍的衣本,武术和医术都相当精通。
七星螳螂又名罗汉螳螂,称硬螳螂以刚烈、勇猛、快速称著,攻敌下部为主;六合螳螂称软螳螂,吸收了六合八法、形意等技法在内,手形多是羌子拳,借力打力,暗劲、柔劲偏多,以功敌中部为主;梅花螳螂都是属硬螳螂,但刚柔相济,绵里藏针,手法连贯攻击,风格介乎于六合、七星之间,主要攻敌之上部。这是螳螂拳的三大流派。其余摔手、光板、秘门、八步、鸳鸯、京手等螳螂,都是由这三大流派分支出去的。
螳螂拳的手法,主要是:勾、楼、采、挂、黏、沾、贴、靠、刁、进、崩、打十二字诀。要求: “不刁不打,一刁就打,一打几下”的连环进攻。
螳螂拳的风格,总的来讲,是快速勇猛、斩钉截铁、勇往直前的气势。其特点是:正迎侧击、虚实相互、长短兼备、刚柔相济、手脚并用,使人难以捉摸,防不胜防;用连环紧扣的手法直逼对方,使敌无喘息机会。手法很丰富,既有大开大合的长打手,又有短小快捷的偷漏手,既有肘靠擒拿,又有地趟摔打。在套路演练方面,讲究快而不乱、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套路结构严谨,动作之间衔接巧妙。外功是铁砂掌,内功是罗汉功。常练螳螂拳,可以培养人们的坚强斗志和敏捷应变能力。
至于南方的周家螳螂拳和朱家教螳螂拳,主要是流传于广东东江的客家地方,其起源不同,故与上述的山东螳螂拳的特点不同,风格迥异,要求:“丁不丁、八不八,你不来,我不发。”相反,与南拳的风格相近,在此不详述了。
2010年《武林大会》将于6、7月份在北京举行,而由青岛响虎武术俱乐部承办的螳螂拳大赛全国海选已经拉开帷幕,各种前期准备活动正在紧张进行中。
此次海选将从全国各地的螳螂拳选手中选出能力优秀者参加总决赛,海选全面启动了网上宣传报名模式,各大赞助商纷纷助理螳螂拳海选活动。
电影名称:《鹰爪螳螂》
首映日期:1977/11/12
导演:李作楠
编剧:张信义
演员:戚冠军, 张翼, 王桂生, 葛小宝, 梁家仁, 王道, 华玲
内容简介:鹰爪拳和螳螂拳两派为了争夺中国功夫的再高武学地位,其中鹰爪拳为了杀出另一条血路,以鹰爪拳拳馆来训练大量弟子和吸引大批人加入本派,而螳螂拳也作一反击,一段两派之间的激烈争斗,令至一发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