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图为故宫博物院藏“明嘉靖霁蓝釉梅瓶”。
霁蓝釉 瓷器釉色名。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明、清蓝釉习称“霁蓝”,一种高温石灰碱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
明代霁蓝最为后人称道的首推宣德一朝。宣德霁蓝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画暗花的,另有蓝釉白花的,多为折枝花及鱼藻纹。官窑款有青花和暗款两种。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凡四字款者,均为后仿。宣德霁蓝釉主要有以下特征:
1、里外满施蓝釉和里白釉外蓝釉者并存。
2、碗、盘口沿“灯草边”整齐者少,多数线条弯曲,不规整。
3、圈足施釉到底,平视不足圈足露胎。
4、浅刻花纹多为龙纹,白花者龙纹少见,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制作,为突起的立体花纹,但观望时,似无立体感。
5、造型碗、盘常见,瓶、壶传世品中少见。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霁蓝釉瓷器传世不多,尤其是成化时期,至今未见一件完整器,但景德镇御厂出土过书有成化款的蓝釉碎片,说明其生产从未间断。弘治、正德蓝釉瓷器带官款者的极少,鉴定时主要是把握两朝瓷器的胎釉及造型特征。
嘉靖蓝釉瓷器较为盛行,一是造型品种丰富多彩,二是釉色品种哟新发展。造型除传统的宫廷祭器、陈设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见蓝釉产品。釉色除霁蓝外,又新创一种“回青”釉。嘉靖霁蓝釉色蓝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开细小纹片,个别的有棕色斑点,圈足处施一层酱色釉。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均为六字楷书款,造型有罐、洗、碗、盘、杯、渣斗、香铲等。有些尚浅刻龙凤、云龙及缠枝花纹。这些器物主要藏于台北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均是宫中旧藏。
清代霁蓝釉瓷器生产历代未断,均有精品传世。有刻暗花纹的,也有描金彩的,常见造型仍是宫廷祭器和陈设用瓷。官窑霁蓝釉瓷多有官款,且做工十分精细,民窑也有霁蓝釉瓷多是庙堂所用的祭器,以炉、瓶最多,均无官款,但有年纪年款的。
霁蓝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亦比较稳定。霁蓝釉盛于明代宣德朝,《南窑笔记》中把它和霁红、甜白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霁蓝器物除了单色釉外,往往用金彩来装饰,还有刻、印暗花的。宣德时的产品以暗花为多。清康熙时的霁蓝亦颇有成就,其薄釉者无开片,釉色较昏暗。
时代不同,祭蓝釉发色不同。元代祭蓝釉瓷器少,目前全世界仅有数件。明代宣德祭蓝多见官窑作品,少见民窑作品,皆使用进口苏麻离青,发色深厚幽靓,细辨可见釉中有铁锈斑。成化官窑使用石子青,虽采用水洗法提炼青料,但由于使用浮在水表层极好的青料,祭蓝釉发色蓝中泛紫,不含铁锈斑。弘治官窑使用稍逊的国产青料,发色蓝中泛黑,远不及成化朝;由于官府管理的松懈,民窑也开始出现祭蓝釉瓷器。正德、嘉靖和万历前期,使用进口的回青,发色浅淡,或显紫灰色,官窑民窑皆生产祭蓝釉瓷器,但数量不大,含有铁锈斑。万历后期至崇祯时期,官窑无祭蓝釉瓷器,民窑少量生产,发色沉稳,无铁锈斑。
瓷器一直以来是中国艺术的核心之一。祭蓝釉又被称作霁青、蓝釉等。祭蓝是一种高温釉,即在石灰碱釉中掺入适量的天然钴料做着色剂,在窑内一千三百摄氏度左右与坯胎一起一次性烧制成功的瓷釉。
祭蓝釉始创于元代,一直延烧到今天。1964年河北保定出土了元代祭蓝瓷器,以后又发现了不少元代祭蓝釉瓷器,如扬州博物馆收藏的传世祭蓝釉白龙纹梅瓶,景德镇出土了大量元代祭蓝釉瓷片。明代永宣时期官窑生产了不少祭蓝釉瓷器,其釉水质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被后人称为“宝石蓝”釉。入清以后景德镇民窑生产祭蓝瓷器,其生产数量远远大于元明两代,质量上乘的祭蓝釉瓷器当数清三代的,但仍然没有超过明代永宣时期的官窑祭蓝水平。
除官窑祭蓝釉以外,元明两代的祭蓝釉一般都或多或少含有铁锈斑。这是因为明代万历以前清除钴料里面的铁锈采取的是水洗法,此法无法把铁锈完全清除干净。明万历开始景德镇发明了火煅法清除铁锈的方法,此法能够把铁锈从钴料中完全清除干净,因此晚明以后民窑高档祭蓝釉也没有铁锈斑。
时代不同,祭蓝釉发色不同。元代祭蓝釉瓷器少,目前全世界仅有数件。明代宣德祭蓝多见官窑作品,少见民窑作品,皆使用进口苏麻离青,发色深厚幽靓,细辨可见釉中有铁锈斑。成化官窑使用石子青,虽采用水洗法提炼青料,但由于使用浮在水表层极好的青料,祭蓝釉发色蓝中泛紫,不含铁锈斑。弘治官窑使用稍逊的国产青料,发色蓝中泛黑,远不及成化朝;由于官府管理的松懈,民窑也开始出现祭蓝釉瓷器。正德、嘉靖和万历前期,使用进口的回青,发色浅淡,或显紫灰色,官窑民窑皆生产祭蓝釉瓷器,但数量不大,含有铁锈斑。万历后期至崇祯时期,官窑无祭蓝釉瓷器,民窑少量生产,发色沉稳,无铁锈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