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泾原为地势低洼的近海滩地,成陆于唐代。洋泾的隶属建置历史上 过多次变动。唐天宝十年(751年)建立华亭县时,这里是华亭东北境吴淞江南岸的濒海滩地,属高昌乡24保的九个图。元至元二十九年开始,划归上海县,乡、保、图建置未变。此后历元、明、清三代,长达636年。其间,于清咸丰十年(186),原高昌乡的浦东部分改为洋泾乡,后又分别改为洋泾市、洋泾区、东泾镇。这时的乡、市、区、镇范围,包括整个洋泾地区,南要至塘桥海塘浜,东要包括陆行、高行。至民国成立,才分设为塘桥、陆行、高行三乡和洋泾一市。
元末,境内已出现不少自然村,在洋泾镇街一带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居民聚居地,并逐步发展成有700年历史的古镇。
1927年(民国十六年)定上海为特别市,浦东地辖归市属,设高桥、高行、陆行、洋泾、塘桥、杨思等六个市区。抗日战争之前撤销高行、陆行、塘桥三区,并入高桥、洋泾、杨思三区。1952年11月洋径区划出沿江张家浜到高庙一带36775户建立东昌区。1956年2月杨思、洋泾、高桥三区全并成东郊区。1958年8月东昌、东郊两区合并为浦东县。1960年10月撤销浦东县。1961年起洋泾属川沙县。1984年划人黄浦区。1993年,浦东新区建立,黄浦江以东的属黄浦江的洋泾镇,杨浦区的歇浦路街道等均归入浦东新区。
洋泾乡说起洋泾乡,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新区刚成立时的洋泾乡,或者原浦东县、川沙县的洋泾乡,但最早的洋泾乡建制于清成丰十年(1860年),由当时高昌乡的部分沿江地区组建而成。从史料中看出,这是较早用“洋泾”两字作为行政区域的名称。但早在明嘉靖二年(1523年),“洋泾”已作为官渡的名字出现,随之洋泾港也跟着发展,并为以后洋泾地区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洋泾市 随着洋泾港货运频繁,往来商船农舟络绎不绝,洋泾的商业越发繁荣。贯通镇区的洋泾街成为热闹的商业街。上海开埠后,洋泾港周边的码头、仓栈、工厂不断增多,人口也得到快速增加。清宣统元年,朝廷颁布了城镇、乡自治章程,上海县浦东地区的塘桥、洋泾、陆行、高行合并为东泾镇,自治公所设在洋泾镇。民国元年,废除清制。江苏省公布暂行市乡制,东泾镇撤销,洋泾地区成立上海县洋泾市,下辖洋泾镇等乡镇。
洋泾区民国十六年(1927年),上海成为特别市,直隶于中央政府。翌年,经市政府与江苏省政府协商,原上海县、宝山县在浦东的部分地区划归上海特别市,并建立洋泾等六个区。1930年,上海特别市改为上海市,浦东地区的六个区合并为洋泾、杨思、高桥三个区。上海解放初期,浦东的行政区保持原状。1952年,从洋经区、杨思区中划出沿江部分地区,成立上海市东昌区。1956年,洋径、杨思、高桥三个区合并为上海市东郊区,运转了28年的洋泾区也结束了历史使命。
洋泾镇洋泾作为集镇,元朝末期已开始形成,几百年来一直作为地区行政机构的所在地,成为洋泾港畔的商贸中心。镇上最热闹的地段,是建于明代,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两次重建的洋泾镇桥一带。桥西北部有建于明代,清咸丰三年重修的洋泾庙,曾是洋泾地区香火最为旺盛的道教场所。20世纪初,洋泾镇的市政和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洋泾镇成为近代浦东的重点集镇之一。
洋径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唐代中叶已经成陆。至宋、元时期,海岸线已延伸至老护塘(旧捍海塘)一线,外侧的八团(川沙城东)九团,即下沙第三盐场,庆宁寺以东地区即当时的南跄盐场。自明永乐初年户部尚书夏元吉开凿范家浜使黄浦江与吴淞江合流后,这里成为浦东临海的一块小三角,地势平坦,土质疏松,河网密布,地面高程在32米至4米之间,又因受海洋气候影响,四季分明,空气湿润,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5.3摄氏度,较市区略低,年平均无霜期在227天左右。明弘治《上海县志》对这里的地理形势曾作如下描述:“虽濒海而广原腴壤,尽境皆然,极目万顷,莫有旷土”,“故元史称为濒海重地。前志谓无深山茂林之阻,虽号泽国之乡而平畴沃野居多。况多依洋海,北枕吴淞,又天下之所闻也,言形胜者莫强矣”。由此说明,明代这地区已是边防重地,渔米之乡。
在沧海变桑田的过程中,上海黄浦江水系形成古八泾。古八泾中流经浦东地区的有两条,一条是洋泾,亦称东洋径浜;另一条是流经浦东中部的白莲泾。
古时洋泾被黄浦江隔开,分为东段与西段。浦西河段称西洋泾浜,浦东河段称东洋泾浜。
历史上的西洋泾浜,是从黄浦江边流经现四川路、河南路等地到周径(今西藏中路一带)的一条河道,洪边为河滩农田。随着两岸住房陆续兴建,人口大量增加,商贾云集,西洋泾浜水日趋污浊,且阻碍交通,有碍卫生。1914年,英法租界当局开始填浜筑路,1915年底建成的道路也就是延安东路。
浦东的东洋泾浜从黄浦江边向东流经庄家宅、盛家行等十多个自然村,最后导人洋泾镇地区的洋泾港。清乾隆期间,浜不仅能通船,而且对沿江地区居民点的形成,对农田灌溉等起过很大的作用。庄家宅的村民还在河上架起桥梁,称庄家桥。到清末东洋泾浜西端从淤浅到完全湮没,湮没的河道后被填埋筑路。源深路以东的洋泾浜东段又称定水浜,也因年久失疏,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淤塞,后在市政建设中被填埋掉。定水浜边原有一条以浜取名的定水路,洋泾镇区内还设立过定水路居委会,居委会旁有一所定水路小学。
除了西洋泾浜、东洋泾浜,实际上还有第三条以洋泾为名的河道,这就是洋泾港。流经洋泾镇的洋泾港,又称北洋泾浜。洋泾地名由此而来,洋泾古镇也因难而得名。
洋泾港自黄浦口至浦东大道七号桥,向南流经套闸、洋泾镇桥、南洋泾桥,又南过杨高路9号桥,注入华漕达,稍曲转接三八河,全长42公里。洋泾港支流有定水浜、荻柴浜、二塘浜、中漕浜等。荻柴浜位于浦东地区西部,它西起洋泾港,东流经经南、仁和、朱湾、高庙4村后,途经金桥、张桥,注人马家浜,全长4公里,河面宽12米,形成于明代。由于浜内多生荻草,故名荻柴浜。
1951年水利部门全面疏浚洋泾港,1969年建洋泾套闸及防洪墙,并加深河床,此后灌溉面积为15341公顷,排水面积为 19343公顷,可通行 40吨位船只,常年吞吐量为23吨左右,是浦东地区西部主要河道之一。
洋泾街道下辖东镇社区、西镇社区、阳光二村社区、阳光三村社区、海院新村社区、泾西新村社墆、泾东新村社区、巨野路社区、博山路社区、栖山路社区、巨西社区、桃林一社区、巨东社区、羽北社区、凌高社区、凌联一村社区、凌联三村社区、凌联四村社区、桃林二社区、星海社区、崮山第二社区、陆家嘴花园社区、崮山路第一社区、崮洋社区、羽洋社区、森洋社区、民杨社区、巨杨社区、永安社区、海防社区、盛世年华社区、第五大道社区、国际华城社区和维多利社区。
洋泾街道座落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洋泾街道,前身是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古镇,悠悠的泾水纵贯南北,巍巍的千年银杏见证历史的沧桑。随着浦东城市化的步伐加快,经过多次区域划分调整,原歇浦路街道办事处、钦洋镇、严桥镇的部分区域划入了洋泾街道。
洋泾街道的区域:西起源深路,东至罗山路,南临杨高路,北达黄浦江,辖区面积由原来5.94平方公里扩大到7.26平方公里。
2010年人口146237人(2010年)。截至2018年10月底,户籍人口11.14万人,实有人口15.66万人。
截至2018年10月底,辖区内在建和已建轨交共4条,三横一纵形成网络。共有道路30条,浦东大道(东西通道)、张杨路、杨高路等8条主次干道横贯东西南北,途经公交线路38条,车站94个,其中断头路7条。
截至2018年10月底,各类学校29所,其中包括建平中学、进才中学、六师附小、浦东二中心小学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学校。
还有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公司、交通部上海船舶研究所、上海船舶检验局等上百家大中型企业单位;以及浦东源深体育中心、公利医院、洋泾地段医院等各种社会事业服务单位。
沐浴着浦东开发开放的春风,洋泾的社区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辖区内高楼林立,道路宽畅,绿树成荫,整洁卫生,由原来的城乡结合部正在成为宜人美丽的新洋泾。
截至2018年10月底,存李氏民宅、农业银行旧址、民生路码头等3栋百年老宅,并有上海绒绣(国家级)、江南丝竹(市级)等2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千年古银杏树(上海第三,浦东第二)1处物质文化遗产。
2020年8月26日,被评为2019年度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服务社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