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路

博山路

中文名 博山路
类型 地名
目录导航

青岛博山路

博山路是旧鲍岛区的一条南北向街道,建筑半为民居,半为店铺。天主教在德县路两侧拥有一大片土地,最西边就是在博山路上的天主教堂医院,虽是欧式建筑却用了黑砖清水墙。在早期青岛该院属于规模较大的医院,解放后一度作为青岛市立中医院。它的对面有着近20家木器店,有南方帮、山东帮之分。这些木器店以打造、销售家具为主,接受订货,店面小,许多成品和半成品的木家具、木盆、南方人用的马桶,就摆在各自门前的人行道上,像是展销会。有人称博山路为“木器一条街”,其实只这么一段,再向北,就没有家具木器店了。

博山路上曾有一家有名的泰和祥食品店。德占青岛时期叶春岩由上海来青岛,在这个年轻的城市开办了泰和祥,由上海运来南货、烟酒、罐头等食品。生意不错,但从上海运来要经过七、八天时间。叶春岩索性自己办起了作坊,生产南式糕点。过去,糕点业有南、北之分,北方糕点以京式为代表,南方糕点受外国制作方法影响,以上海为代表。青岛有众多江浙移民,有些北方人也喜欢南式糕点。这家店生意越做越大,开始兼营批发。以后叶春岩和万康经理庄宝康见到济南还没有一家南式糕点厂,于是联手在济南开了一家泰康公司,店名从“泰和祥”、“万康”各取一个字。现在,济南的泰康公司还在,青岛的泰和祥以没有了。

博山路有悠久历史,至今尚存的是天德塘浴池,青岛人叫澡堂。他是青岛最早开设“女盆”的澡堂。它只有四层楼,却设有电梯,过去青岛的东海饭店、亚当斯大厦虽有电梯,但平常人无缘乘坐。在天德塘,只要去洗澡就可以乘坐。这吸引了一些顾客。尤其是孩子们,听父亲和爷爷要带着去洗澡,一定嚷着去天德塘,明明上二楼,也要先坐电梯到四楼再坐电梯下来。

天德塘分单间盆浴、大池子单间和大屋三等。有理发、搓背、修脚等服务项目。老青岛,进澡堂不光是洗澡,还是一种消闲,甚至在澡堂里谈生意。入池洗了第一遍后,都是泡一壶茶,有的看报休息,有的睡上一觉,有的与朋友聊天,澡堂里小贩不断,大多卖报纸和各样食品。天德塘楼下是一家叫十乐坊的锅贴铺,店堂很小,但名气很大,老青岛虽没有评比,却是公认的青岛著名小吃。天德塘的浴客也是它的顾客,许多浴客在天德塘的床上叫上一盘三鲜锅贴,伙计立即送了上来,有的洗完之后,从楼下买上两盘带回家去和家人分享。

旧青岛的澡堂是消闲场所、社会交往场所,往往泡澡堂要几个小时,洗浴、理发全要给小费。定价全带零头,如单洗35角,一般小费加一,给4角,许多人给5角,伙计说一声“谢谢!”有人充“大头”,摔上一块钱,伙计笑着送出门外,再加一句:“您再来!”这是一种社会风情。解放后,十乐坊迁到了对面,扩大了店堂。

《光华日报》也在博山路上。

《光华日报》

创刊于1926年7月,初名《中华商报》,为四开四版的小报,1933年改称《光华日报》,社长马起栋,日出对开2大张。在青岛有一定影响。1934年郁达夫来青,马起栋拜访并宴请郁达夫,郁达夫写诗以赠。李同愈是青岛土生土长的作家,以写小说为主。他早年喜爱新文学,王统照定居青岛后,在王的指导下开始写作,1929年已在《青潮》月刊发表小说《父子》,又在《民报》、《光华日报》发表作品,出版了小说集《忘情草》。1935年青岛办了同仁性刊物《避暑录话》,成员10人,都是来自各地的作家,青岛当地有《民报》总编辑杜宇及李同愈。

抗日战争期间,《光华日报》停刊。李同愈也去了香港,病逝于他乡。抗战胜利后《光华日报》曾复刊,发行量极少。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