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书名 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出版社 台灣商務
定价 NT$950
目录导航

内容介绍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连年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直到秦完成统一,百家争鸣,英才辈出,政经科技和学术文化等各方面,都有重大创新与发展。其中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刻骨的历史教训,对後世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分析与探讨。

本书将原来分散杂乱、年代错误、真伪混淆的史料,作编年的整理和考订,使成有条不紊、真伪分明的史实文献,是中国古史权威 杨宽教授经历半世纪从事战国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具有永久性的学术价值。

战国时代,变革了古代贵族统治的礼制,开创了秦、汉以後统一的局面。对此後二千多年,甚至直到今日的我国文化历史,影响远大。然而,欲作战国史的深入研究,却有实质上的困难。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结果,造成现存史料残缺散佚,年代紊乱,真伪混杂,因此,史料的整理与考订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介绍

杨宽,1914年生於上海青浦县,蘇州中学师范科、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中学时代即进入先秦学术领域,从事《墨子》和《吕氏春秋》的研究,大学时曾在草创期的上海博物馆工作。抗日战火中发表脍炙人口的《中国上古史导论》,时年25岁。42年至45年潜居故里撰写《战国史料编年辑证》,46年起担任上海市博物馆馆长兼光华大学历史系教授;53年兼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60年转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70年至86年专任复旦大学教职。86年8月赴美,与夫人定居迈阿密市,仍执笔不辍。

重要著作有《中国上古史导论》、《战国史》(195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增订版,台湾商务印书馆)、《中国冶铁技术发展史》(82,上海人民)、《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85,上海古籍)、《历史激流中的动汤和曲折—杨宽自传》(93,时报文化)、《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93,上海古籍)等专书,论文二百馀篇。[1]

目录

前言1

凡例1

引论上篇 战国史料之鉴别1

(一)战国主要史料之特点(1)

(二)战国纵横家与诸子著作之史料性质(4)

(三)关于苏秦、 张仪、 乐毅等人史料之去伪存真(8)

(四)关于李悝、商鞅等法家史料之考订与辨伪(19)

引论下篇 列国纪年之考订23

(一)战国历法之验证(23)

(二)秦历法验证表(28)

(三)逾年改元与当年改元之礼制(32)

(四)秦日食纪年之验证(40)

(五)魏惠王年世之考订(44)

(六)田齐君王年世之考订(54)

(七)赵君年世之考订(58)

(八)韩君年世之考订(63)

(九)战国初期燕君年世之考订(66)

(十)宋君年世之考订(68)

(十一)越君年世之考订(70)

卷一 周贞定王元年(公元前四六八年)至十六年(公元前四五三年)76

周贞定王元年(76)

二年(81)

三年(无史料)

四年(82)

五年(83)

六年(86)

七年(86)

八年(87)

九年(无史料)

十年(无史料)

十一年(89)

十二年(92)

十三年(96)

十四年(96)

十五年(104)

十六年(104)

卷二 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四五二年)至周威烈王十一年(公元前四一五年)118

周贞定王十七年(118)

十八年(120)

十九年(无史料)

二十年(120)

二十一年(120)

二十二年(121)

二十三年(122)

二十四年(130)

二十五年(131)

二十六年(131)

二十七年(132)

二十八年(132)

周考王元年(132)

二年(133)

三年(无史料)

四年(136)

五年(无史料)

六年(141)

七年(141)

八年(142)

九年(144)

十年(144)

十一年(145)

十二年(145)

十三年(145)

十四年(146)

十五年(146)

周威烈王元年(147)

二年(149)

三年(150)

四年(151)

五年(151)

六年(152)

七年(152)

八年(153)

九年(153)

十年(154)

十一年(156)

卷三 周威烈王十二年(公元前四一四年)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〇三年)166

周威烈王十二年(166)

十三年(168)

十四年(171)

十五年(172)

十六年(175)

十七年(175)

十八年(177)

十九年(181)

二十年(182)

二十一年(190)

二十二年(203)

二十三年(206)

卷四 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四〇二年)至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三八一年)214

周威烈王二十四年(214)

周安王元年(215)

二年(215)

三年(219)

四年(220)

五年(222)

六年(228)

七年(234)

八年(234)

九年(235)

十年(236)

十一年(236)

十二年(237)

十三年(240)

十四年(244)

十五年(244)

十六年(246)

十七年(247)

十八年(253)

十九年(253)

二十年(255)

二十一年(256)

卷五 周安王二十二年(公元前三八〇年)至周显王七年(公元前三六二年)261

周安王二十二年(261)

二十三年(263)

二十四年(264)

二十五年(266)

二十六年(267)

周烈王元年(268)

二年(271)

三年(272)

四年(274)

五年(275)

六年(276)

七年(277)

周显王元年(285)

二年(286)

三年(290)

四年(291)

五年(292)

六年(293)

七年(294)

卷六 周显王八年(公元前三六一年)至十五年(公元前三五四年)299

周显王八年(299)

九年(307)

十年(309)

十一年(312)

十二年(314)

十三年(319)

十四年(325)

十五年(347)

卷七 周显王十六年(公元前三五三年)至二十五年(公元前三四四年)351

周显王十六年(351)

十七年(361)

十八年(362)

十九年(370)

二十年(375)

二十一年(377)

二十二年(378)

二十三年(379)

二十四年(381)

二十五年(383)

卷八 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三四三年)至三十五年(公元前三三四年)395

周显王二十六年(395)

二十七年(397)

二十八年(403)

二十九年(406)

三十年(414)

三十一年(416)

三十二年(423)

三十三年(424)

三十四年(426)

三十五年(430)

卷九 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三三三年)至四十七年(公元前三二二年)445

周显王三十六年(445)

三十七年(452)

三十八年(453)

三十九年(454)

四十年(456)

四十一年(462)

四十二年(465)

四十三年(466)

四十四年(467)

四十五年(474)

四十六年(476)

四十七年(485)

卷十 周显王四十八年(公元前三二一年)至周赧王元年(公元前三一四年)494

周显王四十八年(494)

周慎靓王元年(501)

二年(511)

三年(518)

四年(534)

五年(538)

六年(543)周赧王元年(560)

卷十一 周赧王二年(公元前三一三年)至七年(公元前三〇八年)569

周赧王二年(569)

三年(587)

四年(601)

五年(615)

六年(625)

七年(628)

卷十二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三〇七年)至十三年(公元前三〇二年)639

周赧王八年(639)

九年(664)

十年(680)

十一年(684)

十二年(687)

十三年(692)

卷十三 周赧王十四年(公元前三〇一年)至十九年(公元前二九六年)698

周赧王十四年(698)

十五年(715)

十六年(726)

十七年(738)

十八年(747)

十九年(748)

卷十四 周赧王二十年(公元前二九五年)至二十七年(公元前二八八年)764

周赧王二十年(764)

二十一年(770)

二十二年(786)

二十三年(790)

二十四年(792)

二十五年(797)

二十六年(808)

二十七年(815)

卷十五 周赧王二十八年(公元前二八七年)至三十年(公元前二八五年)828

周赧王二十八年(828)

二十九年(850)

三十年(861)

卷十六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二八四年)至三十五年(公元前二八〇年)875

周赧王三十一年(875)

三十二年(892)

三十三年(899)

三十四年(905)

三十五年(913)

卷十七 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二七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前二七四年)917

周赧王三十六年(917)

三十七年(939)

三十八年(956)

三十九年(961)

四十年(963)

四十一年(964)

卷十八 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二七三年)至五十年(公元前二六五年)966

周赧王四十二年(966)

四十三年(983)

四十四年(985)

四十五年(990)

四十六年(1000)

四十七年(1007)

四十八年(1008)

四十九年(1009)

五十年(1025)

卷十九 周赧王五十一年(公元前二六四年)至五十九年(公元前二五六年)1039

周赧王五十一年(1039)

五十二年(1046)

五十三年(1055)

五十四年(1060)

五十五年(1061)

五十六年(1070)

五十七年(1082)

五十八年(1086)

五十九年(1111)

卷二十 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二五五年)至秦王政(始皇帝)十年(公元前二三七年)1116

秦昭王五十二年(1116)

五十三年(1128)

五十四年(1129)

五十五年(1130)

五十六年(1131)

秦孝文王元年(1135)

秦庄襄王元年(1142)

二年(1145)三年(1153)

秦王政(始皇帝)元年(1162)

二年(1166)

三年(1168)

四年(1172)

五年(1174)

六年(1177)

七年(1184)

八年(1185)

九年(1190)

十年(1199)

卷二十一 秦王政(始皇帝)十一年(公元前二三六年)至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1206

秦王政(始皇帝)十一年(1206)

十二年(1211)

十三年(1215)

十四年(1217)

十五年(1225)

十六年(1127)

十七年(1229)

十八年(1231)

十九年(1238)

二十年(1242)

二十一年(1248)

二十二年(1250)

二十三年(1254)

二十四年(1259)

二十五年(1262)

二十六年(1265)

附录列国纪年订正表1273[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